在台北市社教館前館長邱建發的推動下,原位於迪化街永樂市場的「延平活動中心」重新整修擴建,將九樓規劃為可容納五百人的中型劇場,八樓增設以掌中戲演出為主的曲藝場,去年開始試營運,正式定名為「大稻埕戲苑」,希望藉此傳承、延續大稻埕古城的戲窟文化。現任館長林慧芬表示,大稻埕戲苑肩負演出、推廣和傳承的任務,除了辦理傳統藝術演出、傳習與展覽活動,並提供藝文團隊申請排練,為台北市傳統戲曲表演藝術發展重要據點。
座落於淡水河畔的大稻埕,今日給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南北雜貨、茶葉、藥材批發的迪化老街,以及見證台灣一九六○年代經濟奇蹟的紡織工業大本營——永樂布市。然而,在日劇時代,大稻埕除了是商業活動繁華的經濟中心外,也是台灣新文化的啟蒙地,例如「淡水戲館」、「港町文化講座」、「永樂座」等,均是當時盛極一時的文化活動地點。「永樂座」是大稻埕最負盛名的戲院,除了傳統的戲曲以外,也是現代化話劇上演的舞台。位於現今民生西路上的靜修女中大禮堂,則是當時領導台灣文化革新、社會改革運動的「台灣文化協會」舉行成立大會的地點。過去,艋舺、大橋頭及大稻埕一帶,被稱為台北的「戲巢」、「戲窟」,從歌仔戲、布袋戲、京戲到話劇,戲劇種類多元,為傳統戲曲發展蓬勃的寶地。
老戲窟中的新據點 未來的「台北傳統藝術文化中心」
經過了數十年的沉寂,在台北市社教館前館長邱建發的推動下,原位於迪化街永樂市場九樓的「延平活動中心」,於前年重新整修擴建,將九樓規劃為可容納五百人的中型劇場,八樓增設一百人席次、以掌中戲演出為主的曲藝場,另有專業排練場與藝文研習教室,去年開始試營運,正式定名為「大稻埕戲苑」,希望藉此傳承、延續大稻埕古城的戲窟文化。現任館長林慧芬表示,大稻埕戲苑肩負演出、推廣和傳承的任務,除了辦理傳統藝術演出、傳習與展覽活動,並提供藝文團隊申請排練,為台北市傳統戲曲表演藝術發展重要據點,未來將增設藝文圖書資訊室,朝「台北傳統藝術文化中心」的目標經營。
大稻埕戲苑自去年三月試營運起,每週皆安排傳統藝文活動,一年來的試營運已成為許多台北戲迷每週必報到的場所,迄今已舉辦近一百九十場演出,吸引逾五萬人次前來觀賞;其中集結老中青歌仔戲名角的跨年晚會,更造成難得一見的秒殺搶票。資深戲曲評論人紀慧玲分析,就地理位置來說,大稻埕戲苑有其先天優勢,鄰近的霞海城隍廟、大稻埕慈聖宮、法主公廟,保有野台戲的傳統,因此培養出許多戲迷,其中又以歌仔戲為大宗;就劇場空間而言,大稻埕戲苑在硬體條件上雖有限制,但介於大型室內劇場與外台戲之間的演出規格,讓戲迷既可以舒服地在劇院裡看戲,又可享受野台戲般的親暱感;在經營策略方面,大稻埕戲苑試營運期間,邀請一心、明珠、明華園天團、秀琴、春美等知名歌仔戲團進駐,並以低票價策略吸引觀眾,成功打響名號。
主題式節目規劃 全台菁英團隊聚集拚場
館長林慧芬強調,大稻埕戲苑希望能夠匯集全台灣最優秀的傳統藝術表演團隊,到此演出,但野台和內台的演出方式、看戲環境都大不相同,大稻埕戲苑的成立除了幫助外台戲班轉型,讓演出朝精緻化邁進,也提升觀眾的觀賞水準;試營運的節目雖以歌仔戲為主,未來將規劃京劇、崑曲、南北管、布袋戲、說唱等各類型的傳統戲曲演出。負責節目策劃的葉玫汝表示,大稻埕戲苑採主題式的方式,每週不同團隊輪番登場,各團無不使出拿手好戲,拚台意味濃厚,例如去年九月的「歌仔戲經典連本戲」系列,由一心戲劇團的《戰國風雲》、明華園天團的《明朝遺恨》、秀琴歌仔戲團的《皇帝的秘密》,接力連演,重現內台連本大戲的盛況,戲迷回響熱烈,票房成績相當亮眼。
演出之外,大稻埕戲苑也開設研習課程,邀請專業老師教導歌仔戲、客家戲、黃梅戲等傳統戲曲;此外,也開設插花、拼布、歌仔戲後場班、武場響器班等技藝類或後場類的課程,種類十分豐富。葉玫汝說,學員多是對傳統戲曲有興趣的民眾,以武場響器班為例,教的即是打擊類的鑼鼓點樂器。而由於大稻埕擁有歷史悠久的布莊及品茶文化,茶藝班也頗受民眾歡迎,在茶藝班裡,民眾認識茶,也學會如何泡茶、品茶,是十分「在地」的一門課。
三月底正式營運 精采戲碼與特展共襄盛舉
大稻埕戲苑將於本月底正式營運,一系列的開幕活動,包括「唐美雲歌仔戲團」的經典戲碼《龍鳳情緣》、「傳奇戲曲經典傳唱」、「經典折子戲匯演—戲曲百花春」、「懷念金曲風華再現」等節目,邀請戲曲名家雲集,傳唱百戲金曲;並由「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以「大稻埕上河圖」概念,融合大稻埕地區之戲曲、廟口、碼頭文化,舉行台北地區布袋戲特展。相較於台北戲棚、宜蘭傳統藝術中心以外來觀光客為主要客群,林慧芬說,大稻埕戲苑目前的定位還是以傳統戲曲展演為主,服務戲迷,重新擦亮這塊「戲窟」招牌,讓大稻埕戲苑能夠成為傳統藝術的文化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