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墨林(資深劇評人):眾聲喧嘩
台灣表演藝術的評論歷史,跟文學或當代藝術比較,從來沒有在正常的軌道上發展過,即使唯一的《PAR表演藝術》雜誌,它的篇幅也是非常有限地劇場與音樂各刊登個兩篇,堅持了廿年已算彌足珍貴的,不像中時、聯合、自由及民生報都有過每週劇評的專欄,但也都嘎然而止。要說的是,劇評或舞評在台灣不如文學或當代藝術,從來都是評論文類的非正式部門。
所以我們的戲劇、舞蹈原應在文化論述上占着很高的位子,結果因媒體並不重視而顯得奄奄一息。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針對這個問題,在新近作了一些提高戲劇、舞蹈評論在量上的措施,特別在網路上開闢出「表演藝術評論台」的專頁,邀請老、中、青三結合的評論家,以密集的方式反應即時上演的劇作、舞作。政府相關文化單位突然下了這道猛藥,乍看之下好似大地回春、一片榮景,但又令人担心在如此「眾聲喧嘩」之下,呈現的不過是廣招言論,而實質上的論述空間是否能夠達到深度的水平,卻是值得觀察。
吳念真(電影、劇場編導):政治模糊藝術本質
以建國百年之名,政府花大錢,邀請表演團隊配合放煙火,這一系列「節慶式」的演出,對於台灣的表演藝術生態,不但沒有幫助,相反的,甚至有政治模糊藝術本質的態勢。當建國百年音樂劇《夢想家》成了媒體焦點和政治議題時,我曾說,其實這齣戲最對不起的,是花費大半年時間辛苦排練的演員和參與幕後的工作人員,因為媒體的渲染,政治的炒作,掩蓋了他們的努力和付出。
因此,當綠光劇團《人間條件》受邀在建國百年系列演出時,我向文建會提了三個要求,一是地點要在自由廣場,二是觀眾免費入場,三是不能有政治氛圍,希望是古早時代那種年底「謝平安」,演平安戲的味道。時間從下午開始,各種廟會演出、攤販通通一起來,既然是「節慶活動」,大家就來自由廣場熱鬧一下吧。(採訪整理 廖俊逞)
辜懷群(新舞臺館長):虛胖
營養不良者體力必差,親友輒勸以注意飲食、睡眠、與運動。無奈多吃多睡體力未必增強,食補藥補或許是揠苗助長,學習西方人泡在健身房裡未必鍛鍊出六塊肌。健康之道在於知識與方法,在於對品質的追求。若是不然,可能費盡心力,只落得個「虛胖」。
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健康的文化氛圍就如陽光雨露,默默地、開闊地、適情適性地灑在每一個生命上,讓大環境有序的運轉,讓小生命各得其補,各自茁壯。二○一一台灣的文化界感覺有點虛胖。虛胖不是真強壯。要邁向真強壯,須靠一個懂我們、愛我們、信賴我們、鞭策我們、有眼光有方向、有好生之德的「天」。
劉梓潔(作家、電影《父後七日》編劇暨導演):陌生化
陌生化的反義詞,也許可以叫做「近廟欺神」吧。年初的《茶花女》風暴,僵硬沉重的肢體表演,中氣十足而字正腔圓的對白,這些對台灣觀眾而言是陌生的,足以產生肅穆的美感,但因為語言是太熟悉的國語,歌曲是太熟悉的台灣歌,陌生化不成,大師變成大地雷。《李小龍的阿砸一聲》雖欲調侃或諷刺或懷念一九七○年代,但設計成超時空科幻摩登神話,被異質情境吸引到的觀眾大讚創意,沒跟上的大嘆支離破碎不知所云。觀眾期待循著什麼樣的路徑被感動與撩撥呢?例如《Re/turn》,極易引起共鳴的青春回憶兼愛情故事,而我好奇,當英國腔英語一出現,全場哄堂大笑,觀眾被討好到的部分,是來自熟悉(英國腔既定印象)或陌生(英語)呢?
樊慰慈(樂評人,現任中國文化大學中國音樂學系系主任):APP
在過去一年中,微型應用程式已悄悄地大舉深入到人類生活的各個基本面,而其特質不外乎:簡單易學、價格低廉、無所不在。這是繼廿世紀末自個人電腦與網際網路出現之後,科技革命在生活應用上又一突破,未來不僅是手機、筆電、電視而已,任何大小家電甚或交通工具與建築物,均將與APP互相依附。此項革命的精髓,在於範圍廣闊的應用程式,已徹底顛覆了人們對於譬如手機、家電等硬體物件的定義。
APP的觸角也已逐漸衍生到音樂欣賞、學習、演奏,甚至創作的層面,雖然應用的對象目前多屬「業餘」性質,但革命的最大意義,也正在於其顛覆了傳統生態中表演藝術從創作、展演到欣賞的絕對施受關係,並在社會各角落造就出能將「玩」音樂充分生活化的素人音樂家。
李建常(劇場導演、外表坊時驗團團長):拒絕標籤化、抗拒關鍵詞
2011表演藝術觀察之阿常七見:
1.
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經濟是生活眾人之事。文化是眾人成就之事。
三者之間的前後經驗不應該互為成功的絕對借鏡。
文化不該只是採取少數服從多數的民主制度。
文化不該只是被特意複製販賣如同資本主義。
文化應該只是眾人期望被管理和生活的具體表現。
2.
表演藝術人應積極參與政治、重新定義人權概念、閱讀海盜黨、關心全球佔領行動。
3.
若是為了利益自己而跨界,要小心踩線。
若是為了利益他人而跨界,就離開本界。
若是為了利益眾生而跨界,請自由進出。
無論想跨哪種界。
先看清楚那條線。
4.
文創產業是所有古老產業中分化出來的等大產業。
這種產業在遠古時代並無異(高級)於人類活動中的其他產業。
其生產商品的過程也大致相同。
經由採集(土地上下長出來的東西)
加工(去蕪存菁、拼貼組織)
複製(大量製造)
分享(商業販賣行為)
回饋(通常以金錢形態回報)
後來這個產業裡的一群氣味相投的人為了抗議產品獲利分配不均而秘密組織集會。
他們以藝術家自稱、以創意為榮、以藝術之名發起產業革命。
現在他們自成一個新的產業。而不再只是古老產業中的一個。
以前所有產業裡都有藝術家。
現在藝術家都在文創產業裡。
5.
鑒於學校商業化、教育職業化。
勸告全台灣有志報考各級藝術相關學校的青年學子:
投資理財、有賺有賠。
報考前請先詳讀本公司使用服務說明書。
以免日後產生金錢及精神糾紛。
6.
表演藝術家
擁有的版權來自撿拾和拼貼。
人類
擁有的版權來自發現和複製。
靈與自然
才真正擁有發明和原創的所有版權。
基於分享
販賣各式型態版權時請務必心存善念並謙虛。
7.
想像後稀缺。
心存烏托邦。
編按:依作者要求,文章以居中格式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