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表演藝術版圖正在位移中嗎?二○一一年,英國愛丁堡藝術節以「探索亞洲」為題,節目類型涵蓋現代舞、芭蕾、傳統戲曲到古典音樂。以舞蹈為號召的沙德勒之井劇院的「走出亞洲—當代舞蹈前景?」系列,則將亞洲舞蹈的當代面向介紹給西方世界。無獨有偶地,法國土魯斯自二○○八年開始的「亞洲製造藝術節」,荷蘭、比利時等國藝術節近年規畫亞洲系列節目,台灣也屢次成為主題國家。過去一向引介歐陸舞團的「新舞風」,今年更將主題定為「亞太新勢力」,精選四檔來自越南、北京、紐西蘭、韓國風格殊異的現代舞作品輪番上陣。宣告記者會上,藝術總監林懷民說,以往國人較熟悉歐美品牌的現代舞,但廿一世紀,亞太新勢力已經興起。
過去,亞洲的表演藝術家常眼看西方,習慣以外來眼光自我審視、定位,而近年當亞洲成為全球注目的焦點時,亞洲人如何看待自己、如何詮釋自己,成為值得觀察的面向。不必迎合西方人看亞洲作品的「東方主義」思維,也不用販賣傳統、古老的異國情調,當代亞洲創作者在面對過去、處理民族材料時,要找到重新詮釋的發語權,找到一種「亞洲人如何呈現自己」的新宣示。在這波新亞洲熱的風潮中,台灣將如何介入、扮演何種角色?林懷民接受本刊專訪時表示:「與其說我們如何尋找做亞洲人,(不如尋求如何)真正深入挖掘自己。自己如果挖得夠深,自己有料,不一定需要用傳統。」關鍵還是在於創作者的「功夫」,林懷民說:「基本功很重要。」
不僅舞蹈的目光從西方轉移到東方,和舞蹈密不可分的空間也從劇院鏡框出走,跳進了博物館、教堂、廣場、街頭、藝廊、美術館或地鐵站。「處處是劇場」、「無處不舞蹈」成了當代舞蹈打破傳統的最佳景觀,尤其舞蹈和現成建築物的特定場域演出,激發了編舞與建築極多的創意與革新。作為廿世紀影響力最大的建築和設計流派,德國包浩斯學校將建築作為一種空間藝術來重新開發,並從現代繪畫和舞蹈中汲取靈感,不斷豐富包浩斯的精神與內涵。其中,包浩斯劇場把舞台當作是研究與實驗的場所,探索建築空間與人的關係成了的主題。此次由臺北藝術節引進的「Play.包浩斯」動態裝置展,本刊獨家專訪策展人托斯頓.布魯梅(Torsten Blume),談他如何把建構性的幾何空間、生物學上的身體空間與內在空間三者交融的哲學性思考。
國內爵士樂迷引頸期盼的「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又將登場了!從二○○三年爵士樂首度破天荒登上國家音樂廳至今,夏日爵士派對集結了國際爵士樂壇最具代表性,名氣和音樂同樣有分量的超級爵士大師,齊聚國家音樂廳的舞台。十年來,夏日爵士派對的成績,有目共睹;但,如何讓夏日爵士派對不只是每年夏天讓樂迷瘋狂的音樂節慶,同時也是台灣爵士樂推廣發展的主要動力?或許是下一個十年可以努力的目標。且讓我們期待,「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成為傳奇,成為爵士樂迷的共同記憶,成為爵士樂深耕台灣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