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一九九二年首度蒞台演出,上海崑劇團廿年間多次造訪,掀起台灣崑劇熱迄今不歇。當年崑劇在中國瀕臨式微,卻在台灣找回觀眾的支持,也重振劇種的信心,並重新在中國發光發熱……上海崑劇團訪台的廿周年,標誌了這個古老劇種在當代重生與傳承的傳奇。
上海崑劇團赴台演出20周年慶賀展演
《景陽鐘變》
2013/1/29 19:30
經典折子戲一
2013/1/30 19:30
《煙鎖宮樓》
2013/1/31 19:30
經典折子戲二
2013/2/1 19:30
經典折子戲三
2013/2/2 13:30
《獅吼記》
2013/2/2 19:30
《邯鄲夢》
2013/2/3 19:30
台北 國家戲劇院
INFO 02-25772568
一九九二年兩岸開放甫五年,交流炙手可熱,三大件五小件、外匯券一逕燙手,台灣政府宣布開放中國演藝團體及文物來台。十月初,中央芭蕾舞團避開了十一及雙十兩個尷尬「國慶」,轟轟烈烈登「台」;十月底,第二團上海崑劇團報到,台北、台中、高雄、台南演了一圈,回頭又在台北國軍文藝活動中心加演了一回。中芭墊起硬鞋讓林黛玉、祥林嫂跳「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芭蕾」,直至二○○一年才有第二次訪台紀錄,上崑——是彼時台灣相對陌生的劇團與劇種——卻接二連三於一九九四、一九九七、二○○○、二○○一、二○○三年……「沒完沒了」(梁谷音語)地來台。晃眼間,廿年過去,上崑當年「九朵梅花」正堪紅五十上下年紀領頭名角,如今早已退休,或「為(接送)孫女鞠躬盡瘁」,或「奶奶回團教小孫兒們」,於公於私都成了祖輩。可計鎮華談起《邯鄲記》又精神了起來,「為老生爭口氣」——一九九二年他來台迷倒眾生,這般「遙想公瑾當年」神采,廿年竟如倏忽,光景疑在眼前。
第一個到台灣的劇團
廿年前,兩岸冰融乍暖,國內經紀公司摩拳擦掌,新象有備而來。樂於外交的許博允早穿梭兩岸忙進忙出,談起上崑,他與後來被尊為「崑曲教母」的樊曼儂各有一套譜。許博允的淵源要從旅美華裔作曲家周文中、中國作曲家吳祖強說起,經由他們的介紹,認識了京崑大師俞振飛,早早鎖定中芭、上崑,以及隨後一年來台的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作為首批邀演對象,一九八七年他親赴紹興路上崑團址,「全部團員,一個個全踩著腳踏車上班」,他則是上上賓,受到熱切接待。樊曼儂則是受到俞大綱、許常惠、曾永義幾位前輩啟發認識南管、崑曲,一九八七年在香港初識五大崑班,後來,白先勇接棒更為熱中,有一次拉著她與上崑吃飯,一夥人訂不到餐廳,眼濛濛尋到了越友餐廳,一踏進園子,白先勇記起這處是他兒時住處,一時驚慟,計程車裡嚎啕大哭了起來!這般「遊園驚夢」果是注定,樊曼儂說,上崑第一年來,最使力是許博允,親自到香港接團,第二回起則是她堅心不悔,「沒想到她這麼喜歡崑曲」(許博允語),浙崑、北崑、蘇崑、永嘉崑都齊了,新象專辦崑曲名聞遐邇,上崑因為行當最齊,成為訪台最常客。
回想起第一次赴台,老演員的說法盡是「山高水陰」、「神秘遙遠」,「覺得大陸像山溝裡的人,台灣先進許多」。那時來台得通過香港,人馬分三批,第一批蔡正仁等四人先行,人到香港,蔡正仁不見了!一九八九華文漪等人赴美跳機記憶猶在,新象驚魂失魄——還好,人只是被香港導演、熱愛票戲的楊世彭接去吃飯了,一陣虛驚。第三批為數最眾,走陸路,路程廿多小時,過關五次,轉運行李十二次,在深圳羅湖橋口出關站立枯等了三個半小時,連上廁所的自由都沒有,「比下鄉還辛苦」。離開上海前,因為人大身分不能來台的岳美緹淚汪汪地送行,樊曼儂說,那年頭時不時有些風聲,似有阻力似地,她還記得時任陸委會主委的馬英九某天上午七點多給她打了電話,說整團不會有問題。許博允也說,人大問題可大可小,不想擴大事態罷,要不後來北京人藝政治含量更高的于是之、英若誠怎能進台?蔡正仁回憶錄則寫著活生生《十五貫》劇情:上海市委宣傳部不放行,認為「台灣當局有意刁難」,萬念俱灰之下,他赴京越級上告,才得以峰迴路轉。過程曲折,路程顛簸,但總之到了台灣,演完回滬,匯報不僅有著「第一個到台灣的劇團」光榮,更有意料之外的收穫,台灣的觀眾熱情、掌聲、賞識,「(讓我們)好像打了強心針,找到知音,一整個有信心了。」(張靜嫻語)。
在台灣找到崑劇知音
一九八○年代末至九○年代初,傳統戲曲跌落谷底,張靜嫻記得有回在蘭心戲院演出,門口一部自行車也沒,票口阿姨沒好氣地說,演什麼啊,沒人看。蔡正仁也記得,一九九○年在大連演出,舞台幻燈幕剛打出「崑劇」兩個字,觀眾就開始「起堂」(觀眾走了之意),〈寫狀〉一唱完,觀眾走了十之六七,剩下的則呼呼大睡。經濟改革大潮撲天蓋地而來,人人向錢看,無心關心文化藝術;上崑到了台灣,卻得到絕對至高評價,觀眾「安安靜靜看戲」,不吝掌聲,發亮的眼睛又多來自青年學子,這般冷熱對比感受,令人悵然激動,計鎮華說,正是李龜年所唱「今日個喜遇知音在」的景況了。
上崑第一次訪台讓台灣觀眾驚豔畫面,迄今仍讓人熱血。第一個場地國父紀念館場地偌大,只賣四成多,演員有點失望,觀眾卻睜大眼睛不敢置信:龍套兩列排開,宮燈、軍旗直線斜線看過去都是齊的!——台灣當時的京劇可沒這般精神——戲曲家魏子雲說,上崑好,「連一個螺絲釘都好」。第三天到了國軍文藝中心,王芝泉《扈家莊》開打,她腰腿下得又低又軟,旋身旋旗像轉陀螺兒似沒一絲停頓,身段柔美如舞,刀槍把子又利索精悍速度飛快,還能用腳掏翎子!她一邊演觀眾一邊鼓掌,最後,大家把手高舉到頭上,「好—好—」喊得國軍文藝中心屋頂都要「炸鍋」。同樣的場景,回程加演又在國軍文藝中心,計鎮華、梁谷音《爛柯山》咬著了觀眾,計鎮華渾身帶戲,梁谷音「癡夢」瘋顛,觀眾被撓弄得坐不住,全場爆滿的人全站了起來,掌聲加叫好聲加跺腳聲都止不了心底的震撼。其他如劉異龍《活捉》、張銘榮《時遷偷雞》、方洋《鍾馗嫁妹》以及主打大戲蔡正仁、張靜嫻領銜《長生殿》,齣齣精采絕倫,白氏名言「最好的崑曲演員在大陸,最好的崑曲觀眾在台灣」成為經典,但此行另有三言:「好事多磨,好戲連台,好評如潮」。
一九九二年後,上崑來台如定期之約,九四年岳美緹帶著《玉簪記》翩翩而來,再創高潮,琴師顧兆琪、文丑成志雄、鼓師李小平也有了一票粉絲。九五年中央大學教授洪惟助提議搬演高中國文課本教材《琵琶記》〈吃糠遺囑〉,原只遺留唱段的〈吃飯〉、〈吃糠〉、〈湯藥〉、〈遺囑〉四折精簡為二折,身段重新設計,風靡高中校園。九三年入團的崑三班青年演員,與蔡正仁等崑一班、張靜嫻等崑二班相差卅歲,俞振飛當年親選,被寄予厚望,也在九四年隨團來台,今日則完全接棒。廿年崑曲台灣行風華看盡,如今彼岸高樓起、錢聲漲,崑三班繼往承來的責任當下是更重了。
全員集合大搬演 台灣首演四台大戲
為慶祝上崑赴台廿周年,新象主辦「上海崑劇團赴台演出20周年慶賀展演」將於一月廿九日至二月三日,於國家戲劇院貼演六天四台大戲、三場折子戲,崑一至崑四班全檔上場。
其中四台大戲均為首次來台公演,包括台灣京劇《三個人兒兩盞燈》改編的《煙鎖宮樓》,台灣提供劇本(王安祈修寫)、導演(李小平)、舞台(傅雋)、服裝(蔡毓芬),崑三班沈昳麗、余彬、羅晨雪三旦爭麗。《景陽鐘變》寫崇禎皇帝事,根據《鐵冠圖》改編,黎安主演。《獅吼記》前有浙崑版,這次由岳美緹、張靜嫻領銜。《邯鄲夢》為湯顯祖「臨川四夢」壓卷之作,計鎮華主演,不演呂洞賓事,專演盧生黃粱一夢,時空跨六十年。
折子戲亦有可觀。《秋江》為全折首見,四支曲牌唱足廿分鐘江上追逐、行舟訴情。谷好好、侯哲、吳雙、翁佳慧聯手《昭君出塞》、《目連救母》,張銘榮《評話》,及《見娘》、《說親》等均屬此地罕見,與《潑水》、《驚變埋玉》等經典俱值得一觀。(紀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