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NSO法蘭西系列的「暮光草原」音樂會中,法國鋼琴家巴佛傑將以他「印象派」的手,演繹法雅與巴爾托克寄寓異鄉之時、描繪故鄉與抒發鄉愁的兩部大型作品,在他奇幻指尖下會呈現怎樣的鄉愁印象?值得樂迷期待!
NSO法蘭西系列「暮光草原」巴佛傑與NSO
3/17 19:30 台北 國家音樂廳
INFO 02-33939888
用不同色彩的堆疊來呈現光和影建構的世界,沒有線條勾勒,只有朦朧的形貌,這就是「印象派」—— 若有還無,帶著淡淡的詩意與想像!以此來形容鋼琴家巴佛傑指尖下的琴音是再適合不過了,被譽為德布西權威的他,擁有變化無窮的音色,時而晶瑩清冽,宛如陽光照映下的一泓山泉;時而迷濛幽轉,恰似流雲背後若隱若現的一輪明月;他的德布西《月光》如怨如慕,他的拉威爾《加斯巴之夜》則充滿神秘與詩情。這次他將演奏法雅(Manuel de Falla)和巴爾托克的大型作品,帶我們細細品味這兩位異鄉遊子筆下樂章中的淡淡鄉愁。
法雅筆下的西班牙印象
一如莫內的《日出》、德布西的《海》,法雅和巴爾托克也各自用音符描摹他們對故鄉的印象。一九○八年,才卅出頭的法雅離開故鄉西班牙來到巴黎發展,在此結識了德布西、拉威爾、杜卡等音樂家,並為印象派音樂深深著迷,當時的德布西和拉威爾嘗試為創作注入異國情調,陸續創作帶有西班牙風味的作品,後來法雅也仿效他們寫了一首寫給鋼琴和管絃樂團的大型樂曲,並給了它一個副標題——「交響印象」(symphonic impressions),這就是《西班牙花園之夜》。這首三樂章的管絃樂曲處處瀰漫著西班牙的況味,法雅使用安達魯西亞一帶慣用的調式、節奏、和聲作為基底來構成故鄉的形象,再佐以一些西班牙地方民謠的片段為色彩,而偶爾以對話方式交替出現的鋼琴與管絃樂團,則在模仿佛朗明哥舞與吉他,此曲時而溫婉,時而奔放,這些濃稠的西班牙色彩最後在音畫式旋律及大量平行和弦所營造出來的空靈中,漸次暈開褪色,只留下一抹殘存的印象。
巴爾托克書寫鄉愁的天鵝之歌
若說法雅音樂裡的故鄉是美麗的,那麼巴爾托克筆下的故鄉就是哀愁的。《第三號鋼琴協奏曲》是巴爾托克最後的作品,因二次世界大戰被迫流亡美國的他,在工作不定、三餐不繼又與新世界格格不入的窘狀下,只能以音樂聊慰自己的鄉愁。巴爾托克這首鋼琴協奏曲原是要獻給鋼琴家妻子,作為她四十二歲的生日禮物,未料巴爾托克卻在最後十七小節完成前夕撒手人寰,徒留遺憾。或許因為歷經滄桑,或許因為日思夜念匈牙利故土,巴爾托克晚年的音樂少了少壯時的前衛激進,卻多了一份簡約溫柔。一如巴爾托克的一貫曲風,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中也引用了一些匈牙利民謠及匈牙利舞蹈 Verbunkos 的素材,切分音的節奏營造出樂曲的高潮迭起,精簡的樂團編制則使得鋼琴獨奏更為突出,音樂中偶爾流露的陰鬱氣息昭示著他無法落葉歸根的遺憾,那或許是他對故鄉最後的盼念,那是他的天鵝之歌。
陽春三月,留給你的又是什麼樣的印象呢?請來「暮光草原」品味巴佛傑,以及他奇幻指尖下兩幀不同色彩的《印象.鄉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