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巾幗.華麗緣》透過王海玲與眾多女性歷史人物的對話,形成戲裡戲外、古今中外穿梭的多重框架,書寫一頁豫劇傳奇。(臺灣豫劇團 提供)
即將上場 Preview 王海玲、張愛玲、施如芳的想像對話

《巾幗.華麗緣》 穿越古今搬演豫劇傳奇

原本只是為台灣「豫劇皇后」王海玲打造獨角戲,編劇施如芳卻遠兜遠轉,牽扯出至少廿八個被戰爭折騰出名號的女人,還加進張愛玲的「華麗與蒼涼」美學,成就了《巾幗.華麗緣》。《巾幗.華麗緣》把中國、台灣、日本、希臘看似不相干的事件,放肆而大膽地連結在一起,以意識流手法,大玩「穿越」,時空跳躍三千年。

原本只是為台灣「豫劇皇后」王海玲打造獨角戲,編劇施如芳卻遠兜遠轉,牽扯出至少廿八個被戰爭折騰出名號的女人,還加進張愛玲的「華麗與蒼涼」美學,成就了《巾幗.華麗緣》。《巾幗.華麗緣》把中國、台灣、日本、希臘看似不相干的事件,放肆而大膽地連結在一起,以意識流手法,大玩「穿越」,時空跳躍三千年。

臺灣豫劇團《巾幗.華麗緣》

5/10~12  19:30 台北市社教館城市舞台

INFO  07-5828753

原屬河南地方戲曲的豫劇,在戰爭流離下,渡海來台且落地生根。沒有歌仔戲的在地優勢,也沒有京劇的「國劇」光環,豫劇憑藉昂揚的唱腔和本色表演,竟能爭得一席之地,箇中的靈魂人物,當屬王海玲。在兩岸局勢嚴峻、社會戒嚴封閉的彼時,戲曲舞台開闢出另一種空間,王海玲披上戲袍,扮演無數巾幗奇女子——楊金花,花木蘭,穆桂英……不僅為一個倉皇的時代帶來了浪漫的想像,也開啟了豫劇在台灣一甲子的發展。臺灣豫劇團《巾幗.華麗緣》以此切入,透過王海玲與眾多女性歷史人物的對話,形成戲裡戲外、古今中外穿梭的多重框架,書寫一頁豫劇傳奇。

王海玲獨角戲  與亂世中的女人相遇

編劇施如芳說,起初不過是想為豫劇皇后王海玲打造獨角戲,沒想到,最後遠兜遠轉,竟牽扯出至少廿八個被戰爭折騰出名號的女人。《巾幗.華麗緣》從王海玲十六歲那年扮演楊金花一炮而紅的時刻說起,在尋尋覓覓中,和千百年亂世中的女性遭遇——楊貴妃、呂后、荀灌娘、花木蘭,有的是她擅長的,有的是她陌生的。年輕演員們則從遠遠近近的戰爭,活靈活現地逗引出海倫、李香蘭、孫尚香、阿市等女性角色,把中國、台灣、日本、希臘看似不相干的事件,放肆而大膽地連結在一起,在戲曲的美感基調上,展示幾分布萊希特式的意味。

從劇名《華麗緣》足以探知,施如芳意圖在劇中經營張愛玲式的意象。充滿泥土氣息的河南梆子與頹廢的張腔著實有不小距離。然而施如芳卻藉張愛玲的戰爭美學,窺探王海玲舞台背後的「華麗與蒼涼」。這樣的窺探,是編導對王海玲的詮釋,更是角色之於演員的重新省視,這個過程,將演員的形象解構,再重新建構,開展在觀眾眼前的情意流動與記憶回溯,如此複雜、幽微,又深具衝擊性。因此,《巾幗.華麗緣》可說是三位女性——王海玲、張愛玲、施如芳——之間想像對話的結晶。

意識流手法玩「穿越」  時空跳躍三千年

《巾幗.華麗緣》以意識流手法,大玩「穿越」,時空跳躍三千年,跨幅之大,一舉打破台灣劇場紀錄;而角色眾多、場次繁複,也顯見臺灣豫劇團挑戰自我的企圖。全劇如稜鏡般,在戲台與人生之中,折射離散的記憶,親情的糾結,以及歷史曲折的偶然與必然。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