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三年的籌辦,首屆「烏鎮戲劇節」在五月九日展開,至十九日落幕。主辦單位在烏鎮這個有著上千年歷史的古鎮,建構起六個劇場空間,以「國際邀演」、「青年競演」、「古鎮嘉年華」三種模式,讓參與者浸潤在處處是劇場的氛圍中。而透過「小鎮對話」的十二場戲劇大師的公開對談,讓與會的戲劇工作者深度交流、激盪,其中可能產生的「化學作用」,是否會在未來開花結果,令人期待!
五月九日,天氣陰。兩個小時前還用著I TAIWAN WIFI上網,處理一些棘手的公文,即使在短暫的飛行過後,身處在繁華似錦有著東方之珠的上海浦東,心思卻和身邊的車流一樣,未能停息。匆匆上了車,心中暗忖不知還要在這平坦筆直的高速路上昏沉多久,但八十分鐘後,車停了下來。「挺近的、挺快的,在這樣的地點辦藝術節,交通不是問題。」我自顧自地唸著下了車,提著行李走近景區大廳。中國人多,本就在意料當中,在忙亂地查找、確認各項證件、辦理手續之後,看來等會兒要煩惱的是如何梳理要看戲的心情。好不容易通過了閘門,進了景區,沒想到來接我的不是電瓶車,而是緩緩地划入了一艘手搖櫓的慢船,在一絲驚異中,我就這樣晃晃悠悠地、淡淡地融進了中國詩畫中的水鄉天地,放眼黑瓦白牆、綠波粼粼,緩緩沉沉間,我放下了手中的iPad,拿起了相機。
從一個夢開始 打造古鎮中的劇場
首屆「烏鎮戲劇節」,正是在這「如幻.如戲.烏鎮」的氛圍下,在有著一千三百多年歷史的烏鎮西柵,拉開了序幕。很難想像這個只經過三年時間籌辦,但總投資卻高達約廿億台幣的烏鎮戲劇節,其實一開始只是曾在中國演出表演工作坊《暗戀桃花源》,而與戲劇結下不解之緣的男主角黃磊,當年在此拍電視劇《似水年華》時所發的一個「夢」而已。更難想像的是,直到現在,黃磊除了烏鎮戲劇節,他沒有參加過任何一個國外的戲劇節。可想而知,有夢的非他一人,但是黃磊的這個夢,卻打動了把這個曾經瀕臨破敗的小鎮,以現在中國旅遊界所推崇的「烏鎮經營模式」,成功地營造成營收淨利僅次於黃山的烏鎮旅遊公司總裁陳向宏。然後他又撥一通電話,串起了來自台灣的賴聲川與丁乃竺,就這樣,他們一起孵夢。
在古鎮辦戲劇節,從何開始?築夢也要踏實,賴聲川說要辦戲劇節就得要有場地,於是在接下藝術總監之餘,他笑稱還當起了工頭,首先在歷史遺存的古建築群中,挑選了四棟老宅,親自規劃改造成五個中小型劇場。而且請到同樣來自台灣的建築師姚仁喜,蓋起了一座擁有一個一千一百卅五席大劇場與另一個多功能廳的現代化劇場——烏鎮大劇院。丁乃竺則擔任起戲劇節的總策畫,邀請大陸導演孟京輝擔任藝術顧問、美國知名戲劇學者羅伯.布魯斯汀(Robert Brustein)擔任榮譽主席。另外還邀請李安、林青霞、金士杰、周志強等八位台灣與中國戲劇界知名人士組成藝術委員會,陣容堅強,成為媒體焦點。而在藝術節期間,林青霞還親自低調現身,讓這個如夢的戲劇節再添佳話,再次成為鎂光燈注目的焦點。
從國際大師到街頭表演 無所不在的戲劇氛圍
「在一個故事裡,有人做了一個夢;在那個夢裡,有人說了一個故事……」現在這幾句台詞,已不只是當年賴聲川與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同學共同發夢、在台灣國家兩廳院圓夢的劇場現代史詩《如夢之夢》開場白。如今,它也是敲開烏鎮戲劇節的經典名句。在為期十一天的戲劇節中,演出分為「國際邀演」、「青年競演」、「古鎮嘉年華」三種模式進行。
國際邀演的六齣作品,當然是獻給觀眾最主要的戲劇饗宴,除了表演工作坊的作品之外,還有多次獲獎的美國亞裔劇作家黃哲倫帶來《鐵軌之舞》About The Dance and The Railroad、孟京輝的《空中花園謀殺案》、美國阿賓頓劇場(Abingdon Theatre Company)《最後的遺囑》The Last Will、歐丁劇場導演尤金諾.芭芭的《鯨魚骨骸內》Inside The Skeleton of The Whale與田沁鑫導演、黃磊擔任男主角的《四世同堂》。而戲劇節以《如夢之夢》這部挑戰舞台形式、打破演員與觀眾關係、劇情龐雜觸及古今中外的鉅著作為首演劇目,可謂一種宣示:烏鎮要辦的戲劇節,要和中國其他的景區不同,絕非只是娛樂來玩的客人,做點順道來看看熱鬧的旅遊景觀劇。簡單的想,願意花七個半小時坐在劇場裡的遊客,畢竟少之又少,這個道理誰都明瞭。而且在邀演的劇目中,尚有一齣原來只能有五十位觀眾入場,後來因為一票難求,經過主辦單位多次協調才同意開放二樓,增加了四十八張站票名額的《鯨魚骨骸內》,而且近五千元台幣的票價,也不是一般遊客願意買單的價位。由此似乎可見,主辦單位企圖藉由戲劇節要把烏鎮打造成與愛丁堡、亞維儂齊名的決心。
「青年競演」則是烏鎮戲劇節的另一項用心。以本年度戲劇節主題「映」,採命題作文的方式:舞台上只能有最簡單的一桌二椅,加上臉盆、手電筒與收音機三樣道具作為創作素材,先向各地年輕的戲劇創作者公開徵選劇目;經評選後入圍的團隊,可以得到食宿及交通費,於戲劇節期間免費公開展演,並由其中再選出優秀的作品提供獎項,營造一個讓年輕創者可以「被看到、被發現」的平台。經過兩個半個月的報名期,總計有八十七部作品投件,十二部作品入圍,在藝術節中則共有廿五場青年競演的呈現。最後則是由「巴巴媽媽」劇組與《錯誤的話》編導陳丹路,分別奪得青年競演最佳戲劇作品獎及最佳個人表現獎。
至於「古鎮嘉年華」的街頭演出,那可就是最能炒熱氣氛、最符合景區特性的部分了。遊客們在古鎮中不經意地與戲劇相遇,一百廿個表演團體、五百八十場的街頭表演,無論是在牌坊前、小舟裡、石橋上,就連坐在古色古香的茶館二樓,都有可能被窗櫺外踩著高蹺的小丑,探進頭來把您逗得咯咯笑,可謂是處處有驚奇,也因此在無形間,拉進了人與表演藝術的距離。
「小鎮對話」系列對談 讓藝術家深度交流
除了演出之外,戲劇節還以「小鎮對話」為名,策劃了十二場戲劇大師的公開對談與歐丁劇場的表演工作坊。這密集的活動不但是來看戲的觀眾、附近城市學子的福音,更是讓各地來參加青年競演的戲劇工作者,提供了絕佳的免費進修的機會。賴聲川表示:「參加小鎮上的戲劇節本就和去看大城市的藝術節、或看一場戲不同。相對封閉的交通、環境,讓觀眾不會一看完戲就匆匆離開,趕著坐地鐵回家。我們讓這些戲、這些藝術家們在烏鎮相聚、對談、彼此觀摩。這本身就有一個無形的『化學作用』,這力量可以影響到整個戲劇文化。」
的確,在「小鎮對話」裡我們聽到了羅伯特.布魯斯汀與黃哲倫探討今日美國劇場的製作與創作環境;導演尤金諾.芭芭、田沁鑫與演員朱莉亞.瓦蕾、黃磊談演員與導演的配合;聽大師們對於莎士比亞的論述;參與台灣兩廳院藝術總監平珩與烏鎮戲劇節的擘畫者丁乃竺,暢談策展理念等精采難逢的議題。但是您也可以在劇院旁的咖啡館裡,看到來自台灣的卅三位劇場幕後菁英,細心地為當地工作人員解說為什麼看戲不能拍照、開演前的準備、散戲後大幕要怎麼收折等關於劇場的細節、訣竅,這同時細雨突起,你可能又被微風中傳來陣陣的崑曲吸引……
首屆烏鎮戲劇節,其實它本身就像是一台大戲。至於到底能不能像賴聲川所說用「無形的化學作用」去影響整個戲劇文化?我想,現在問這個還太早。最重要的,是要讓它像古鎮一樣,長遠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