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戲劇領域育才無數、譯有多齣經典劇本的黃美序教授,於上月廿四日辭世,享壽八十六歲,令戲劇界人士惋惜懷念不已。美序老師的論著《戲劇欣賞》可說是許多愛好戲劇者的入門書,其做學問孜孜不倦的態度與精神,對許多親炙於他門下的學生可說是影響深遠。本刊特邀與黃美序教授有深厚師生與同事情誼的文大戲劇系主任徐亞湘教授,特撰此文記述老師行誼,讓我們看見這位對台灣劇場界貢獻良多的學者如何在戲劇的道路上,以身教實踐對戲劇志業的追求。
七月底帶品芊到美序老師新店的家中,請教老師關於實驗劇展事。老師拄著助行器從房間出來,「亞湘,謝謝你來看我。」老師仍是熟悉的一派儒雅,「老師!身體近來都好?」「還可以,就是腳沒什麼力氣,你看看我的手,來,試試!還是很不錯的。」握著老師厚實滿是勁道的手,心裡很是安慰,有點想哭,想著老師能健健康康的真好!後來,聽著老師細數實驗劇展的陳年往事,追憶中時有準確評價與嚴厲批判,當下那份當他學生的幸福感又濃濃地升起,溫暖滿懷。
稍後得知美序老師過世的消息,雖震驚難過,但也很快地就學會了接受,因為我清楚知道,老師只是換了一種方式繼續與我相處而已,一種更純粹、更恆久、更精神層次的方式。而且,此時我也更加地確定美序老師透過身教、言教留給我的珍貴禮物為何。
多讀、質疑 老師的身教
是大四的時候認識美序老師的。當時還在淡江任教的他,來文大戲劇系影劇組開了一門「現代戲劇」,負荷重、壓力大是上這門課的同學共同的感受。每週要念一個西方現當代經典劇本,同時得繳交兩份作業,一是一百字的情節大綱,不能多也不能少;二則是必須挑出劇本裡三個毛病或三個反思提問。前者的訓練有助於我們把握一齣戲的主要戲劇動作,並在減法的思考原則下透視核心及鍛鍊文字,而後者更是有效的突出思辨、批判性接受的重要性,看完一遍找不出問題,看個五、六遍勉強自經典中挑出三「病」是常有之事。我想,美序老師要我們挑毛病是假,是手段,要我們多讀幾遍多多思考,才是他真正的教學目的。
直接面向經典,並試著挑戰經典,是大四那一年美序老師給我最好的訓練。這樣的教學方式,在當時還是單向傳授知識的年代裡其實並不多見,然而,更教我敬佩的是,老師每週得批閱四、五十份作業並都在上頭詳細批注意見,尊重每一份作業及珍視學生可能受到的啟發,是我後來身為一名教師之後,對於美序老師在教學上的用心勤勉,才有了更深的體會與感激。現在,我也在課堂上鼓勵同學們提問反思,也在作業的要求上要有三處以上的質疑及延伸閱讀,我想,這都是直接受益於美序老師當時的身教吧!
接掌文化戲劇系 奠下良基
美序老師自淡江大學退休後,一九九八年文大張鏡湖董事長敦聘他來系上擔任主任一職,因為老師在戲劇界的輩分及名望,原有從影劇組改組為戲劇系而有的人事紛爭因而平息,而我們從師生關係變成同事關係之後,我因而也有了更多與老師相處與學習的機會。
我認為美序老師擔任系主任的三年期間,是文化大學戲劇系發展的關鍵期。或許有籌辦淡江大學表演藝術系及中山大學戲劇系的未竟經驗,美序老師就任主任一職後,逐步推動課程結構的檢討及制度化的建立,專業學群課的設計即是他的構想,而為戲劇系爭取到一間小劇場及教師的個人教研室,更是有助於戲劇系於演出實踐及教學研究的長期發展;此外,戲劇系系展及藝術學院聯合院展,也是在他的推動下形成定制。如果沒有對戲劇教育的理想性與使命感,彼時年屆七十的美序老師,何以能日日奔波於新店和陽明山之間?這些,我們都看在眼裡,感受在心。
二○○一年我自美序老師手上接下主任一職,十年間戲劇系得以在平穩和諧中有所發展,主要還是老師當時所奠下的良基之功,我只不過秉其精神蕭規曹隨而已。我既感恩於美序老師的提攜,更受益於其待人處世、求知求真的範示影響,想想我何其幸運,在求學、教學及學術之道上,一直有美序老師照看。
戲劇為志業 多做少說以身實踐
老師在文大戲劇系專職期間,不因繁重的行政、教學任務而忘卻創作,他陸續將希臘喜劇作家亞里斯多芬尼斯的《財神爺要開演啦!》譯出及擔任導演、改編擬未來派劇作家徐訏的《鵲橋》為《鵲橋DoMiSol》,並與中國名導張其虹聯合導演,以及翻譯莎士比亞的《暴風雨》並由藝術學院聯演等。這些都是他七十後的作品,再加上《戲劇的味/道:從劇本到劇場》專著的寫作出版,我都有幸跟隨在美序老師的身邊學習。把戲劇當作志業般追求,重視實踐少說多做,不斷自我反思修正以求真,老師都身體力行並做了最佳的示範。
美序老師曾送我一幅字「戲如人生須認真扮演 人生如戲莫錙珠必爭」,想這是他戲劇人生的透徹感悟,而他的認真與豁達也的確印證了人生戲劇的巧妙關係,老師謙虛的「書與亞湘共勉」實則大大地鼓舞著我在戲劇之道上應為所當為。
私下老師的話不多,總是靜靜聆聽,行事極為低調,總能言所當言,對劇場界及學生的關懷與影響,一如他只喝白開水般的甘甜。老師仙逝後,想必在天上樂與莎翁、葉慈等戲劇家談戲論藝吧!而我,有著美序老師的字、書及精神相伴,未來的戲劇之路也有信心走得更為踏實。後來,與諸多同樣感恩於老師教誨的學生們共同籌設了「黃美序教授紀念獎學金」,想讓系上更多的學生知道我們在求學之道上曾經擁有的幸福溫暖,以及美序老師精神的巨大力量。
美序老師,很想念您,我們夢裡再聚。
黃美序(1928-2013)
浙江樂青人,一九二八年農曆二月廿五日生。(登記出生日期為一九三○年二月三日)
一九四九年隨國民政府來台。私立淡江文理學院(今淡江大學)英語系畢業,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碩士,英國倫敦大學研究,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戲劇學院博士。歷任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教授兼主任、淡江大學西洋語文研究所教授兼所長、美國Mankato State University客座教授等職位。教授專長科目為西洋戲劇、戲劇批評、導演與編劇。
一九六九年應顏元叔之邀,共同策畫《淡江西洋現代戲劇譯叢》及《淡江評論》(Tamkang Review)的出版工作,對後來台灣的西洋現代戲劇、中外比較文學之相關學術研究與戲劇展演的教育和發展,影響深鉅。
一九九○年與胡耀恆、王士儀共同發起並成立「中華戲劇學會」,推動當代華文劇場的學術交流。
二○○一年於中國文藝協會主辦的五四文藝慶祝大會上,因著作《戲劇欣賞》,獲頒第四十二屆文藝獎章,由於長年從事戲劇創作及推動文藝發展,因而獲得文藝獎章《戲劇理論獎》的殊榮。
二○○五年七月自文化大學戲劇系退休,同年六月文化大學假中國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演奏廳及國際會議廳,舉辦黃美序教授劇作讀劇會及學術研討會各一場,讀劇會呈現的作品為《豈有此理》,學術研討會的部分除了北京林克歡專題演講《黃美序和他那個時代的人們》之外,計有兩岸戲劇學者發表九篇論文。
《楊世人的喜劇》為其代表作品,曾獲得《吳三連先生文藝獎》。
著作:《幕前幕後/台上台下》、《象牙塔外》、《論戲說劇》、《舞台劇》、《戲劇欣賞:讀戲、看戲、談戲》、《藝術欣賞課程教師手冊:中學戲劇篇》、《台灣戲劇館-資深戲劇家叢書-貢敏》、〈台灣小劇場演變初探〉(發表於《世界新聞傳播學院人文學報》第5期)、〈台灣小劇場拾穗〉(發表於《中外文學》)等。
劇作:《傻女婿》(1973)、《木板床與席夢思》(1981)、《楊世人的喜劇》(1983)、《空籠故事》(1986)等。劇作曾獲吳三連文藝獎、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被「美國傳記協會」及「英國國際傳記中心」收入世界傑出藝文名人錄。
編著:中華現代文學大系(壹)/戲劇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