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里斯.瓦東克的錄像《人像柱》。(台北市立美術館 提供)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墜落之聲 通往生命邊境

「迫聲音」特展來自法國里昂國立音樂創作中心的策劃,透過「形、音、像」這三項元素,從物體、身體、水流、浸溺、失重等路徑,詮釋墜落心理,為觀眾勾勒出失重、滿溢、靜止甚而消失的生命情境。

「迫聲音」特展來自法國里昂國立音樂創作中心的策劃,透過「形、音、像」這三項元素,從物體、身體、水流、浸溺、失重等路徑,詮釋墜落心理,為觀眾勾勒出失重、滿溢、靜止甚而消失的生命情境。

迫聲音:音像裝置展

即日起~2014/1/5 台北市立美術館

INFO  02- 25957656

雖然沒有翅膀,但我們仍有足夠的力量墜落。  ——保羅.克勞岱爾

墜落,一股受到重力牽引、不可逆返的物理行為,穿越懸而未決的時間,十八組影像與聲音共構的音像藝術,交織出的幻象空間,引領觀眾通向生命邊境之路,也形塑出北美館「迫聲音」特展的主體概念。若說形、音、像為當代新媒體藝術的「三原色」,那麼,透過這三項元素組成的「迫聲音」作品,各自展現對於「墜落」與「穿越」的獨特視角與觀點,為觀眾勾勒出失重、滿溢、靜止甚而消失的生命情境。

聲音的存在  讓藝術回歸純粹感受

「迫聲音」來自法國里昂國立音樂創作中心的策劃,該中心成立於一九八二年,由皮耶-亞蘭.傑夫荷努與詹姆斯.吉魯東創立,目前是法國六個國立音樂創作中心網絡之一,在此提供音樂創作者、表演者、研究者駐村,讓音樂創作資源與科技、其他藝術類別展開跨領域合作,更重要的是,該中心擁有固定的科技研究團隊,讓藝術構想獲得真正落實的可能機會。

基於這樣的背景,展現在「迫聲音」作品中,無論是聲響、噪音或音樂,都不是刻意安排或以輔臣角色,加諸於視覺影像之上,策展人詹姆斯.吉魯東以「對位法」形容「迫聲音」作品裡的影像與聲音之間的身分與關係,這些聲音的存在不僅是一種結構性,更深具決定性,讓藝術回歸純粹感受,同時也開啟墜落、穿越等創作原型的探索門扉,予以科技語彙的新詮釋。

從多種路徑  詮釋墜落心理

希臘神話配戴蠟翅膀飛上天的少年伊卡魯斯,因忘情於飛翔的喜悅,終因蠟熔墜海身亡,墜落象徵災難。公元前四八○年,帕埃斯圖姆石棺蓋上描繪運動員跳水的瞬間,在這個穿越邊界的時刻,墜落成了飛翔,依此重生。「迫聲音」從物體、身體、水流、浸溺、失重等路徑,詮釋墜落心理。克里斯.瓦東克的《人像柱》,巨大站立的男女逐漸滑落,《近昏厥》讓觀眾看見高樓穩定向下墜落的景象,十五分鐘的慢速時間,觀眾宛如成了墜落的當事人,同時響起喃喃的口白,念著一段文字彷如別離世界的告白。

保羅.帕契尼的《墜落》三聯作,看似挑戰墜落的物理特性,讓演員懸掛於半空中與對象物共舞,或攀爬於高牆表面等,三聯作均在垂直螢幕上播放,更加深視覺的不穩定性,營造出無可逃避的命運深淵,令人暈眩。三部作品分別與不同的作曲家合作,為畫面形塑特殊氛圍。提耶瑞.德.梅的《跡痕》邀請高加索切爾克斯的舞蹈家演出,透過熱感應錄像將他們的動作痕跡捕捉下來,利用體熱的部位較能印下影像,反之,血液循環較不順暢、身體較冷的區塊易消散不見的熱感應原理,最終展場呈現的狀態宛如幽靈舞動。

尼可拉.弗洛克的錄像《表演繪畫》記錄他將黑、白顏料滴落在編舞家暨舞者哈席德.烏杭丹的身上,透過烏杭丹的即興獨舞,將身上的顏料甩至四周潔白的立牆上,成了畫作的空間,延伸繪畫、姿勢與舞蹈的三角關係。

部分作品透過物質的墜落,導引出觀眾身體感。米歇爾.方索瓦的《水藏》乍看像是一顆大淚珠,細究才發現是一串裝滿水的塑膠袋,僅靠眾多細線懸掛支撐,塑造緊繃壓力。《天使墜落》是古典藝術的命題,但皮耶-亞蘭.傑夫荷努將墜落低限化成在黑暗中的一道雷射紅光,水珠循線垂直滑落,滴在下方水盆彈起聲響,稍縱即逝的墜落,在瞬間凝結,又再瀰漫升起的水氣中消散。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