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上)
專欄 Columns

多(上)

多不像一,隨時會失控大罵很正常,隨時準備接不知從哪兒出現的招很必要,得隨時訓練自己能夠在人性的深海裡浮浮沉沉而不沉沒滅頂,「一」如果是公子哥兒,「多」則是俠客。

多不像一,隨時會失控大罵很正常,隨時準備接不知從哪兒出現的招很必要,得隨時訓練自己能夠在人性的深海裡浮浮沉沉而不沉沒滅頂,「一」如果是公子哥兒,「多」則是俠客。

多,裡面是兩塊肉,意思是一人獨占雙份的肉食,在古時物質貧乏的年代,就是「多」了,頗有平等和共產的意味。

《說文解字》裡,多,被看作兩顆夕陽:「多,重也,從重夕。夕者,相繹也,故為多。」這番解釋彷彿是許慎的獨白:望著即將沒入黑夜昏橘的夕陽,心中有股強烈厭世的感受:「夕,重複,夕陽每日每日不斷來來回回升升降降,真是……太多了。」沒辦法,甲骨文的解釋就是看誰掰得好,看字典是誰編的。實際上,「月」和「夕」這兩個字在古時也分不太清楚,因為常常同一時間出現在天空,進而「月」也成了肉的部首,例如:肢、肝、腸、胃、肥……

為了反抗「一」而存在

「多」一開始是為了反抗「一」。反對單一的價值觀、反對一言堂、反對獨裁的洗腦……於是展開以多元的媚態挑釁一哥。「一」當然會害怕,害怕被推翻,害怕會亂,害怕信仰一輩子祂說了就算的神,只是一本暢銷文學小說裡的角色,總希望世界照著一個真理走就好,不要再改了,拜託,我實在沒有時間夕復一夕地面對變來變去啊!嗯,類似的話在排練和開會過程中也常出現:不要再改啦,就照劇本走嘛,莎士比亞不是這個意思,時間來不及了要趕快確定啊……「一」在劇場裡,有時是劇本,有時是導演,有時是票房,其中最慘的是,指導老師。

許多製作裡,文本先出來,幾乎成了最重要的要素和作業程序,因為會影響到戲的品質、因為演員會焦慮、因為設計無法設計、因為不知道怎樣宣傳……巴拉巴拉,好像句子前面只要加個「因為」就理所當然地不用討論,卻自以為思考過了。所以,被合理化的焦慮可以盡量以科學的因果模式蔓延擴散,讓多數人不去承認害怕、不敢冒險,遺忘方法和程序還有很多可能性。因此,廉價的客觀科學思維模式成了潛藏在工作底層最大的「一」。誰說沒有文本不能排戲?誰說有文本先出品質才有保證?事實上,地雷都一樣多。而這也成了學校畢業製作的程序,因為有個文本學生比較好掌握,因為學生不夠成熟獨立完成,因此會:影響到戲的品質,演員會焦慮,設計無法設計……教育最可怕的莫過於無形中將學生訓練成:將依賴誤以為是深度,嘴砲誤以為是意義,以客觀科學的專業用紙去美化包裝「恐懼」——這所有創作強度的源頭。

多,不是為了反對「一」的看法,是為了反對「只有一」的看法,和反對為了維護「只有一」所延伸種種,像禁衛軍、東廠等在政策和心理上的各種蜘蛛網般監控和蔑視的行為。「多」的前提是聆聽和交流,因為「一」關在皇宮深處,不知人間疾苦,因此「多」是提醒,提醒以不要蔑視他人為前提,不然無法溝通和交流,因此,「多」不包括蔑視的言論,不是什麼「多」可以,如同懷疑是不能懷疑「懷疑」自身的,難道,看你不爽,打你一拳,只因為這是我的自由嗎?

「多」是要能隨時接招的俠客

不過,回到現實,要聽進去別人的話,還真他XX地難,幾百本勵志書都會這樣寫,但只要一回到家聽父母講個十分鐘話,就可能馬上破功。導演聽得進多少評論的話?導演會承認自己做了爛戲嗎?排練過程聽得進多少演員或製作人的話?覺得戲爛還會想聽導演和製作團隊的看法嗎?覺得戲爛的觀眾聽得進多少覺得戲好的觀眾的意見?反之亦然,但就像日常生活一樣,辱罵吵架聲永遠比讚美聲大聲,戲好和戲爛兩者之間的討論,音量通常是不對等的。因此,多不像一,隨時會失控大罵很正常,隨時準備接不知從哪兒出現的招很必要,得隨時訓練自己能夠在人性的深海裡浮浮沉沉而不沉沒滅頂,「一」如果是公子哥兒,「多」則是俠客。

「多」隨著自由言論,民主開放勢力愈來愈強大,因此「一」如同變色龍也隨著環境不斷轉換顏色,改變策略,而「一」最新的策略就是,多。(待續)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