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里昂歌劇院引人入勝的奇特外貌。(黎家齊 攝)
藝遊在他方

復活古典的藝術殿堂—法國里昂國家歌劇院

里昂歌劇院改建由法國建築大師努維爾負責。他僅保留建築物的外層,內部結構與空間則全部被掏空,他向下挖出五層地下層並增建頂樓,以利擴大使用空間;義大利新古典風格的舊歌劇院,經重新改造後被設計成一座六層樓高的現代劇場,內部空間採用極具前衛感的黑紅二色為設計基調,外觀則於建築上方設置一座帷幕玻璃圓頂。新舊融合的強烈設計曾引起正反兩面爭議,但後來不但榮獲法國最佳建築獎,造型獨特的圓頂更成為歌劇院著名招牌,受到世人的肯定。

里昂歌劇院改建由法國建築大師努維爾負責。他僅保留建築物的外層,內部結構與空間則全部被掏空,他向下挖出五層地下層並增建頂樓,以利擴大使用空間;義大利新古典風格的舊歌劇院,經重新改造後被設計成一座六層樓高的現代劇場,內部空間採用極具前衛感的黑紅二色為設計基調,外觀則於建築上方設置一座帷幕玻璃圓頂。新舊融合的強烈設計曾引起正反兩面爭議,但後來不但榮獲法國最佳建築獎,造型獨特的圓頂更成為歌劇院著名招牌,受到世人的肯定。

走訪過許多劇院,如果被問起那一座劇院最美,不假思索腦中浮現的應為內部雕樑畫棟、金碧輝煌的「巴黎加尼葉歌劇院」,但經過五秒鐘的沉澱,記憶開始重新洗牌,在主觀意識的篩選下,想到的卻是另一座劇院,古典、前衛兼具的「里昂國家歌劇院」(Opera National de Lyon)才是心中最美的劇院。

二○○五年十一月某日傍晚抵達里昂,在前往飯店的計程車上已聽聞城市大罷工,所有公共運輸工具將在晚間七點停駛;初抵人生地不熟的異地,再加上時間有限,自然不會選擇公共交通運輸,所以對罷工一點也不以為意,直想晚間出門應不至受到影響,結果呢?放下行李,走出旅館等候許久,遲遲不見空計程車經過,於是回到旅館請櫃台打電話叫車,得到的回覆是十五分鐘後車子才能抵達,豈知半小時過去,仍不見車子蹤影,再催只回說路上塞車,最後不得已只好問了地鐵站方向,趕緊衝去搭乘最後的車班前往目的地附近,再以超人的腳程直衝「里昂舞蹈之家」。那晚的里昂到處塞車,回想起來像場惡夢,也首次見識了聞名己久的法國罷工盛況。

與天共舞的美麗與幸福

翌日的行程是參訪「里昂國家歌劇院」,從塞車的惡夢中醒來,迷迷糊糊地被接至一座外表看起有些詭異的建築,灰白石造的西方古典外觀,上方卻頂著一座半圓的玻璃罩,視覺上顯得扞格突兀,等到走進室內之後更教人傻眼,內部裝潢一律以紅、黑原色呈現,強烈的對比色彩,從裡到外給人的印象就是不協調和衝突,或許可以稱之前衛的現代感吧!然而,在接待人員詳細說明後,即隨其在這棟奇特的劇院由下而上慢慢地參觀,一會鑽進裡外火紅的小電梯,而電梯外部牆面卻是一片漆黑;一會爬著黝黑鏤空的金屬階梯,上上下下不停的穿梭於紅、黑不同的空間裡,竟然很快地接受了這看似簡單卻有著奇妙變化的空間運用,並開始讚賞設計者獨排眾議的巧思。

尤其走到舞蹈排練室,透過大片的玻璃窗,看到里昂芭蕾舞團的舞者在半圓頂的玻璃罩下排練瑪姬.瑪漢的舞作,立刻被當下的場景所折服;長方形的排練室四周圍著玻璃,臨街那側的落地玻璃窗外,放眼所見盡是里昂人引以為傲的古典建築物,整片的磚紅屋頂在藍天下尤顯亮眼、美麗。室內的舞者們整齊劃一躍起窈窕身軀,輕盈曼妙地劃過屋簷上空的一剎那,彷如童話精靈漫舞於天際,超現實的詩意、迷人畫面令人屏息讚嘆,同時也為舞者擁有如此美麗的排練環境感到羨慕,當然更慶幸能有機會分享這美妙的一刻!在這樣優質環境下練舞與創作,除了令人羨慕的幸福以外,相信舞者也會有非常特別的感受。建築師獨具慧眼的設計,不僅將表演藝術自然地融入城市環境中,並且深刻地將舞蹈美感鑄入人們的生活,無論對舞者或觀者都是十分特別的經驗,相信在此充滿藝術美感的環境薰陶下,舞者美麗的養分不請自來,流下的汗水絕對值得。

欣賞完劇院的排練室、舞台和化妝室後,再往上走便來到頂樓設計新穎的繆思餐廳(Les Muses),該處精緻的法國餐是里昂眾多美食的重點之一,撇開可口美食部分,僅是於餐廳內佇足就可以擁有頂級的視覺享受。玻璃圓頂環繞下的餐廳,內部的佈置裝潢古今並蓄,古典優雅中帶著現代感,以黑色為基調的室內摩登裝潢,與室外的里昂古城天際線相映襯,給人的感覺相當獨特,很有跨越時空不知今夕是何夕的錯覺。餐桌緊偎著透明的落地玻璃窗,窗外豎立八座古典藝術繆思女神石雕,那原屬於劇院建築的巨大裝飾雕像,讓人用餐之餘還可以近距離欣賞;抬頭遠望,寬闊的天際線在層層疊疊白牆紅瓦建築襯托下,美不勝收,讓人忍不住也想化身精靈,翩翩起舞,享受與天共舞的幸福!

建築大師復活了藝術殿堂

「里昂國家歌劇院」,又稱「努維爾歌劇院」(Opéra Nouvel),位於隆河(La Phone)和頌恩河(La Saone)交會的「半島區」,該區屬於里昂市中心,也是商業文化、政治聚集地。「里昂國家歌劇院」除了是里昂的地標、建築界的名作之外,其所屬的芭蕾舞團、管絃樂團、合唱團、歌劇團都是法國數一數二的頂尖表演團體,在國際上也極富盛名。

早於一七五六年,建築師Antoine-Marie Chenavard與Jean-Marie Pollet選擇於Soufflot興建自己的歌劇院,這正是「里昂國家歌劇院」的前身,此後該劇院開始凝聚當地的歌劇愛好者,並奠定「里昂國家歌劇院」的發展基礎,到了十八世紀後期,里昂的歌劇已蔚為風氣,欣賞人口頗具規模。

一七五六年至一八三二年,在這期間歌劇院曾經過多次的翻修。由於當時新古典主義盛行,不落人後的里昂貴族群起於此地區建造新古典風的建築,時髦又前衛的新建築除了各領風騷,事實上與巴黎相較也毫不遜色。其中位於市心中的市政廳尤其宏偉大氣,其前方的沃土廣場(Place des Terreaux)更被視為里昂最美麗的地方,而歌劇院正面對著市政廳,當年必然也非等閒之物,外觀美麗大方之外,裡面精采的演出更令人流連忘返。

一八三一年七月一日「里昂國家歌劇院」正式揭幕,盛行於十九、二十世紀的多齣歌劇在法國的首演皆發生於此,其所代表的意義及重要自不可言喻。然而,隨著時代演進與人口劇增,城市中原有的建築和功能已無法負荷居民的需求,因此,於一九九○年代,里昂雄心勃勃地開始進行一系列的城市改造運動,目標是讓這座古城完全地脫胎換骨,擠身現代城市之列,並且提供市民複雜的城市生活新機能,在眾多的建案中,最具創意的作品就是由法國建築大師尚.努維爾(Jean Nouvel)所主導的「里昂國家歌劇院」的改造。

一九八五年,市政府提出里昂歌劇院改建計畫,並指定法國建築大師努維爾負責。在一九八九年到一九九三年間,努維爾大膽的改造計畫著實令人震撼,他僅保留建築物的外層,內部結構與空間則全部被掏空,他向下挖出五層地下層並增建頂樓,以利擴大使用空間,俾使劇院的附屬芭蕾舞團、管絃樂團擁有足夠的排練室及儲藏室;老舊的劇院經重新改造後,被設計成一座六層樓高的現代劇場,內部空間採用極具前衛感的黑紅二色為設計基調,外觀則於建築上方設置一座帷幕玻璃圓頂。完成改建後的歌劇院,可運用的面積比以前增加三倍。原義大利新古典風格的舊歌劇院,其大理石外牆與透明玻璃建構的大廳圓頂搭配,新舊融合的強烈設計曾引起正反兩面爭議,然而經過努維爾的努力,終於排除眾議,不僅彰顯出建築大師過人的創意,為其個人增添一件成功作品,榮獲法國最佳建築獎之外,造型獨特的圓頂更成為歌劇院著名招牌,受到世人的肯定。

歌劇院的成功改造案例,展現出歷史遺產保護與當代社會發展的完美結合,更創造一座新舊交相輝映的經典建築。尤其站在歌劇院頂層挑高的圓拱玻璃下,欣賞彩排中的芭蕾舞者,凝望窗外千年的里昂古城,交織出來的美麗畫面,吸引無數參觀者的眼光,使得歌劇院成了觀光客來到里昂,一定不可錯過的知名景點。另一方面終年上演的精采演出,更讓里昂在商業與美食之外,亦獲得了文化之都的美譽。

見證歷史的歌劇院

目前在法國僅剩兩座古老的國立歌劇院,一為「巴黎國家歌劇院」(Opéra National de Paris),另一座就是「里昂國家歌劇院」。

「里昂國家歌劇院」隸屬法國文化部管轄,為一公務單位,設有藝術總監,負責規劃及管理工作,其下附屬團體有芭蕾舞團、合唱團、管絃樂團,經營方式與法國其他的歌劇院類似,節目完全自製,場地亦無外租,全年預算除了部分接受政府補助,其餘經費必須自行籌措。歌劇院除了固定製作與演出歌劇之外,也演出芭蕾舞、現代舞、戲劇及音樂會節目,主要的表演廳有一千三百個座席,另外還有一間具二百個座席的表演廳,可以舉行小型發表會。

一八九六年,華格納所作的三幕歌劇,亦是當今最流行及最長的劇目《紐倫堡的名歌手》Die Meistersinger von Nürnberg在法國的重要首演即在里昂歌劇院舉行,基歐達諾(Giordano)最著名的歌剧《安德烈.謝尼埃》Andrea Chenier一八九六年於義大利米蘭史卡拉歌劇院世界首演大獲成功之後,緊接著來到里昂舉行法國首演。一九一三年,穆索斯基(Moussorgsky)改編自俄國文豪普希金劇作的歌劇《鮑里斯.郭德諾夫》Boris Godunov,以及一九六七年荀伯格(Arnold Schoenberg)的獨幕歌劇《期待》Erwartung,這兩齣歌劇的世界首演也都在這裡舉行。

一九六九年路易.艾洛(Louis Erlo)被任命為歌劇院總監,他以獨具的前瞻視野,大膽地接受及製作新創的歌劇作品,因此二十世紀許多知名的法國歌劇都於此製作和搬演,其中以艾洛編導浦羅柯菲夫的《三橘之戀》The Love for Three Oranges、奧芬巴哈的《霍夫曼》d’Hoffmann最受矚目。一九九三年他還與Jean-Pierre Brossmann合作編導《七宗死罪》The Seven Deadly Sins的電影,讓更多人得以領會他多方面的傑出才華。

艾洛對歌劇院還有另一項不可抺滅的貢獻,在他的努力之下,一九八四年成立「里昂歌劇院芭蕾舞團」(Lyon Opera Ballet),讓原附屬於歌劇演出的舞團可以獨立運作,還邀請佛杭斯瓦.阿德爾(Françoise Adre)為芭蕾舞團編創新作,注入新的活力。一九九一年阿德爾退休之後,艾洛更積極與現代編舞家合作,邀請由哥斯.盧可索(Yorgos Loukoso)、瑪姬.瑪漢(Maguy Marin)擔任駐團編舞家,而後者的代表作《灰姑娘》Cinderella更被視為現代芭蕾舞劇的經典新作,另一方面他也訓練舞者演出國際上最受歡迎的編舞家的作品,讓舞者以精準的古典芭蕾肢體詮釋威廉.佛塞(William Forsythe)、尤里.季利安(Jirí Kylían)、納丘.杜亞托(Nacho Duato)、瑪蒂爾德.莫妮葉(Mathilde Monnier)、路易.法爾柯(Louis Falco)、馬茲.艾克(Mats Ek)、克里斯多佛.布魯斯(Christopher Bruce)、安傑林.普雷祖卡(Angelin Preljocaj、露辛達.柴爾斯(Lucinda Childs)與比爾.提.瓊斯(Bill T. Jones)等當代頂尖名家的舞作,使得該舞團成為法國最常受邀至國際巡演的團體之一,歌劇院也因此聲名大噪。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