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采柔錄像作品《記憶過曝》。(臺北市立美術館 提供)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我吃,故我在」 藝術家上菜!

生命與文明,從食物與食慾開始!由策展人蕭淑文策劃的「食物箴言」展,邀請廿一組位藝術家當主廚,各自設計菜單並端出菜色,從八個面向談食物與藝術、歷史及人類文明的關係。透過表演、錄像,探討食物的多重文化意涵、食慾的過度擴張等議題,就像是不同的角色登場,帶來一齣齣「食物啟蒙」的體驗之旅。

生命與文明,從食物與食慾開始!由策展人蕭淑文策劃的「食物箴言」展,邀請廿一組位藝術家當主廚,各自設計菜單並端出菜色,從八個面向談食物與藝術、歷史及人類文明的關係。透過表演、錄像,探討食物的多重文化意涵、食慾的過度擴張等議題,就像是不同的角色登場,帶來一齣齣「食物啟蒙」的體驗之旅。

食物箴言:思想與食物

即日起~5/3台北市立美術館

INFO  02-25957656

食物是文化的指標,食物的歷史就是人類的文明史,菲立普.費南德茲-阿梅斯托(Felipe Fernandez-Armesto)的著作《食物的歷史:透視人類的飲食與文明》Food: A History,揭櫫人們如何在餐桌上認識世界蘊藏的秘密。食物也是人們交談、溝通與交流過程中,永遠不敗的話題,策展人蕭淑文於臺北市立美術館策畫「食物箴言」展,邀請廿一組位藝術家當主廚,各自設計菜單並端出菜色,從八個面向談食物與藝術、歷史及人類文明的關係。

從食慾開始的文明

描繪食材、食物,是西洋靜物畫之重要題材,然在此之前,從洞穴壁畫中所發現的動物形象,已是人類對「食」之慾望的原初來源,不只人類,所有生物都藉由自己的力量攝取食物,滋養身體成長,待發展成熟後繼而才有繁殖生衍的慾望。

在保暖之餘,人們對食物從觀、聞、食、碰觸等生理層面,進而衍生出生心理、階級、信仰、價值觀等文化概念,並成為風俗習慣、制度、思維、禮教、儀式等人類活動總和的基石之一。

十六、七世紀荷蘭靜物畫家皮耶特.克拉斯(Pieter Claesz)描繪肉、麵包、檸檬、橄欖、堅果、水果和酒,過剩的食物與倒落的酒杯,他以樸素色調與細微光線克制食物的奢華感。義大利巴洛克畫派卡拉瓦喬(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的《水果籃》,被視為現實主義的重要之作,異於強調豐盛鮮美的食物靜物畫傳統,卡拉瓦喬描繪一籃腐壞中的水果,下垂的葡萄、蟲蛀的蘋果與枯乾的葉子,逼使觀者面對生命脆弱的本質。

「食物啟蒙」的體驗之旅

在「食物箴言」中,藝術家從信仰、慾望、文化、記憶、關係、墮落、知識與消費等面向來解讀食物。戲劇編導耿一偉在開幕表演《藝術的重量》中,將本展作品提及的食物運用在他的表演台、一西式長餐桌上,演出前他先稱體重,接著伴隨波麗露音樂,像大胃王一樣進食長達十五分鐘,表演結束再測量體重,增加的數字名為「藝術的重量」。

行為藝術家湯皇珍與劇場導演謝東寧,以《生成》為概念,四個文本演繹四場演出,不斷解構、重組食物隱藏在思想下的疆域,「生成」彷如一道千層麵,從捏麵、擀麵到成形,食物就是思想本身,在不斷流動、質變下產生靈光,展期間三、四月在展覽現場均有表演。

河床劇團編導郭文泰的數位影像《食戰》,拍下如被食物轟炸過、人物攤倒的景象,碎裂的食物像嘔吐物般覆蓋在人臉上,攪和在一起無法區辨;何采柔的影像裝置《記憶過曝》則將番茄、橘子等水煮四、五小時,再以顏料還原本色後經嚼爛、捏爛等動作,表現過度慾望的暴力。

正如巴爾札克在《論現代興奮劑》中談到菸草時提到:「人類怎麼也沒想過當煙囪也可帶來快感。」陳慧嶠的人造花田裝置《罌粟花》,涵蓋神話故事中的罌粟花象徵死亡、惡兆,現實中罌粟花可提煉成鴉片、實用油與藥品等功能,讓這種冷豔紅花兼具多重且複雜的文化意涵。

黃博志的《蛋白質男孩》同樣連結食物與生理感官,其裝置源自他所虛構的短篇小說。一個酷愛手淫的男孩,在缺乏蛋白質的年代,為了補充自身營養只好飼養蟑螂、食用蟑螂。黃博志在小說中分析精液的氣味,分別像漂白水、乾魷魚和腐敗的起士,因此展場中瀰漫這三種氣味交雜,其中還有石楠樹,被認為接近精液氣味之樹。

王俊傑一九九四年的錄像裝置《十三日羊肉小饅頭》是這次展出年代最早期的代表作,形式仿造電視節目廣告「中國神祕宮廷菜」,現場發送附有折價券的文宣。而林明弘的自行車和玩具風車裝置《又涼又甜》販賣咖啡與甜點,這兩者可說是現代人的興奮劑,反覆在人們生活裡滿足無盡的需求。這逾廿一組作品就像是不同的角色登場,帶來一齣齣「食物啟蒙」的體驗之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