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於五月一日起跑的第廿六屆澳門藝術節,以「此時.彼語」為主題,揭示藝術的本意是讓我們聽見另一個世界的開端,通往彼處的指南針。為期一個月的時間,共計卅檔的演出及展覽,超過一百場次的活動,在面積小人口密度高的澳門城區,可說是全城啟動。除了多齣亞洲首演的西方節目,本地劇團也積極參與,多樣多元的類型,澳門藝術節讓世人看到了澳門此時蓬勃迸發的表演風景!
第26屆澳門藝術節
5/1~31 崗頂劇院等
INFO www.icm.gov.mo/fam/
我不會問這種傻問題,比如,
狗為什麼要跑?
牠可以拒絕奔跑。
我也不會問,比如,
為什麼要追逐一隻電動小白兔?
牠可以拒絕速度。
——袁紹珊〈賽狗場〉(摘)
藝術既是需要奔跑的,也是拒絕奔跑的;既是尋求速度的,也是拒絕速度的。需要奔跑與尋求速度是因為藝術的世界瞬息萬變,思想與創造的前進永遠沒有上限;拒絕奔跑與速度是因為藝術無可量化,而且具有讓時間暫停的魔法,把看戲的人從日常的忙碌之中暫時帶離,看到不同的想像世界,我們處於當下,卻透過藝術聽見彼方、彼時的秘密耳語。
委約製作《決定.性》 八○後編劇揮灑才華
「此時.彼語」,這一屆澳門藝術節的主題,再度揭示藝術的本意是讓我們聽見另一個世界的開端,通往彼處的指南針。不像台灣有傳藝中心與大稻埕專推傳統藝術、有專給親子的藝術節,這些分眾的任務,在澳門都由澳門藝術節包辦。一個月的時間,共計卅檔的演出及展覽,超過一百場次的活動,在面積小人口密度高的澳門城區,幾是全城宣傳。而這幾年,澳門劇場在小型戲劇節策畫、國際交流、跨國合製、政府施行「文化藝術學習資助計畫」、「澳門藝術行政資助計畫」等各方面影響下,有了新一波的進展,幾次到澳門,愈可感覺劇場圈正瀰漫著一股想要進步、學習、交流的氣氛,也出現愈來愈多耕耘不同類型的團體。
本屆澳門藝術節之於本地劇場的最大創舉,我以為要算是藝術節委約製作第十屆澳門文學獎優勝劇本《決定.性》。劇作者葉玉君近年活躍於澳門劇壇,雖是八○後世代,卻也已累積十幾個劇本,去年藝術節就有兩齣源自西方劇作、小說的作品《威尼斯人想買樓》及《克隆極樂》出自她的改編手筆,當紅程度可見一斑。她「追求劇本的可讀性多於可演性」(註),對白充滿劇作者對於時代的觀察力,以及精確、綿密的語感。《決定.性》談不討好的性別題材,「可是劇作者將這個決定時刻回到更早,叩問人的性別是否與生俱來,無法逆轉?人是否有權利選擇自己的性別?」澳門劇評人莫兆忠寫道。與這位備受矚目的八○後編劇合作的是青年導演陳飛歷,陳飛歷近年執導不少議題性作品,兩位年輕創作者會擦出什麼火花?不想只是越洋關注的朋友就趕緊買機票吧,現在有廉航可搭。
本地劇團團齡輕 作品出手不稚嫩
這一次參演的本地劇團還有個共同點,就是團齡都很年輕,據說是歷屆之最。但這不表示作品都還稚嫩,譬如二○○九年成團的卓劇場,兩位聯合藝術總監葉嘉文與胡美寶早已行走江湖多年,去年他們還初試啼聲,將《電梯的鑰匙》帶到台北藝穗節,作品中動作、語言和環境的結合,令人耳目一新。今年他們在藝術節的《人在她城》繼續解剖西方文學,這回的對象是卡爾維諾的《看不見的城市》,從「她城」到「我城」,種種指涉繞迂而行,而最終抵達的彼處會是哪裡?且讓我們隨行而視。
梳打埠實驗工場的《記憶藍圖II》,導演郭瑞萍與聯合導演莫倩婷是澳門劇場的中堅主力,我的澳門記憶中,她們的創作時而揉合肢體、舞蹈、戲劇於一體,發散著緩慢沉靜,含帶女性抒柔特質的時間感,善於放大日常的細節,把生活擦出傷痕、哀愁、微笑及輕盈。而且莫倩婷在藝術節導演的還不只一齣,澳門音樂人李峻一策畫的《異色童話》也由她執導,這部繪本音樂劇場結合澳門作家鄧曉炯和寂然、插畫師袁志偉及林揚權跨界合作,至於這個故事,澳門藝評人梁倩瑜寫道,是「描繪記憶所保留和失去的東西,以及現實和記憶間的模糊界線,也像是描述這個城市的寓言。」巧合的是,莫倩婷導演的《凝視流動》二○一二年亦曾於牯嶺街小劇場演出,台灣與澳門近年劇場交流真的相當頻繁。
《菲爾德2.0──慾望與謊言》由從屬於澳門演藝學院戲劇學校的澳門青年劇團,再度挑戰經典,邀請香港重量級導演鄧樹榮新詮法國古典主義戲劇大師拉辛(Jean Racine)之作《菲爾德》Phaedra,香港藝評人小西提示觀眾,在「鄧樹榮專業劇場實驗室」新一輪的「形體戲劇訓練課程」,便以《菲爾德》為範本,講求「從身體出發,在一個嚴謹而活潑的環境下,教導學員一個有機的方法去創造角色。」鄧氏簡約、有機的形體劇場風格,每每給演員帶來煥然一新的挑戰,他的獨特觀點也為經典劇作注入新的視點,看了會很有爽感。
這幾年在台灣大展拳腳的法國導演法蘭克.迪麥可(Franck Dimech),去年受邀至澳門夢劇社主持工作坊,今年進一步完整化《侯貝多.如戈》,善於挖掘演員潛力的他,在這一次是否也將帶來新的撞擊,喜歡法蘭克風格的人不妨前往追星。幾是一年一會的澳門土生土語話劇團,每一回的參演本身即似一場語言保存運動,光看《人裁人才》這款劇名便令人莞爾,可惜今年我看不到,不能與席間觀眾同笑。
親子、戲曲各展豐富 台澳交流林文中上陣
本地藝團製作的親子節目則包括結合雜技、高蹺、木偶和多媒體的黑沙劇團,仍為兒童做戲的新作《親親水族館》,探索水世界的魔幻寫實;澳門中樂團策畫「童夢中的音樂世界」音樂會,與小朋友一起過兒童節。默劇表演似乎也是澳門藝術節不可或缺的類型,來自法國的鐵寶、彌勒二人組呈現《公雞喔喔啼》,從表演者到劇名的翻譯都很本土;另一檔《怪手紮紮跳》中譯劇名根本是同一個人取的吧,據說現場會邀請觀眾一同與怪手共舞,是要去拆房子嗎?!西班牙士多啤梨劇團的《點點夢樂園》,內容如其名一樣可愛,引導孩子把色彩玩出一個宇宙,想像無限拉闊。
每年藝術節少不了還有粵劇、崑劇的亮相,無論是本地的澳門粵劇曲藝總會來個《琵琶記》、經過長期培訓的青少年粵劇《劉金定斬四門》,抑或是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渡海搬演的經典折子戲與《1699.桃花扇》,都會讓喜愛傳統戲曲的觀眾心滿意足,尤其江蘇崑劇是世界三大古老戲劇中,唯一完整保留舞台演出形式的劇種,在中國被譽為「百戲之祖」,且看崑劇院如何將這則透過明末複社文人侯方域與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愛情故事,反映南明一代興亡的歷史劇,婉轉歌詠。
至於台灣與澳門的合作,今年依然不缺席。澳門藝術節與台北國家兩廳院共同委約林文中舞團創作最新舞蹈作品《空氣動力學》Aerodynamics,編舞家的野心與格局都變得更大,林文中在一場訪談中談到他的觀察與意圖:「上一代東方身體表現在『重心往下壓,重點在壓抑和控制』,這一代東方身體則表現為『有機』與性靈,從呼吸和律動上分解、軟化西方垂直線條,讓身體像小河淌水、乘風翔動般自由、自然、自為結構。」在澳門首演的舞作,他甄選澳門舞者赴台灣排練創作,聯同台灣舞者於澳台兩地公開演出,力求更細密的兩地交流。
西方節目多亞洲首演 舞蹈戲劇打開另一扇窗
最後介紹西方節目,亞洲首演之一的法國圖爾國家編舞中心的《舞詠》Lied Balle為藝術節打頭陣,法國編舞家Thomas Lebrun用當代包容古典與現代,不受類型拘限,澎拜發展歌與舞之間的「聲音—動作」關係。同樣是亞洲首演的,還有柏林列寧廣場劇院的《信任》,編導是當代德語劇場重要作者福克.李希特(Falk Richter),這一次他從金融風暴解剖機構與人性,犀利依舊,批判意味濃厚,既長於語言亦著重表演性,香港劇場編導馮程程就認為:「《信任》有趣的地方正是其來自文字和肢體的雙重表演性,兩者之間的流動」。
「空的空間」掌門人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則把他《情人的西裝》The Suit穿來,南非作家康.塔巴(Can Themba,1924-1968)的原作寫於種族隔離時期,在大師簡約美學的實現下,素樸的舞台又將再一次施展令人驚異的神聖魔法;這件西裝也將在五月中來到高雄,在春天藝術節繼續「秀」。前幾年曾來台演出的比利時當代舞團《斷章取藝——獻給碧娜》,與葡萄牙麻煩劇團的《余,暮年》皆散發生死氣息,而這樣的議題總是存在於藝術之中,無可除外。
藝術往往誘惑我們旅行的渴望,為了一場藝術節而踏上從這座島到那座島的旅途,終究不會只看見藝術。將會有更多的陌生喚起我們的無知,而無知,永遠是另一趟旅程的開始,與及,唯一必須的行李。
註:卓早言,〈如果妳想說,在劇場——澳門80後女編劇對談:訪問葉玉君、黃詠芝〉,《劇場.閱讀》第17期(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