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鼓擊樂團也上街宣傳,八家將造型吸引許多目光。(文化部 提供)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獨立公投氛圍中的藝術盛景

2014愛丁堡藝術節與藝穗節

今年八月的愛丁堡的氣氛格外不一樣:除了藝術節與藝穗節豐富的表演藝術節目熱情迎賓外,蘇格蘭獨立公投的宣傳告示牌更讓人感受到特別的政治氛圍。即便如此,演出還是熱鬧繽紛沒有沉重肅穆。因為恰逢歐戰百年,藝術節與藝穗節都有不少節目從此出發,探討戰爭與與亂世人心。

今年八月的愛丁堡的氣氛格外不一樣:除了藝術節與藝穗節豐富的表演藝術節目熱情迎賓外,蘇格蘭獨立公投的宣傳告示牌更讓人感受到特別的政治氛圍。即便如此,演出還是熱鬧繽紛沒有沉重肅穆。因為恰逢歐戰百年,藝術節與藝穗節都有不少節目從此出發,探討戰爭與與亂世人心。

八月抵愛丁堡,重頭戲向來是地表上最大的藝術盛事:愛丁堡藝術節、藝穗節的蓬勃發展,讓看戲的觀眾目不暇給。若說今年的愛丁堡有什麼格外不同之處,那麼街角隨處可見,要選民別忘了去登記投票的告示牌,恰恰提點了眾人心之所繫。蘇格蘭與英格蘭合併三百年後的首次獨立公投,也成了藝穗節喜劇演出的主題。演出廣告上還細心安排,贊成和反對的兩方選民各有不同場次可選,想來這是避免觀眾間一言不合打起來的妥善安排。行走在街道上,住家窗戶可見不少“Yes”旗幟、 路人別著“Yes”或“No”的徽章,大剌剌地說明自己立場。

究竟蘇格蘭能否獨立,在夏末的愛丁堡仍是個未定數。在藝術節的系列活動中,愛丁堡大學的文化交流研究中心舉辦了「軟實力時代的蘇格蘭」圓桌論壇,邀請英國智庫DEMOS專家及在地學者一同暢談屬於蘇格蘭的軟實力,並分析若獨立,對蘇格蘭的文化活動可能產生的影響。儘管九月十八日的公投結果代表著蘇格蘭仍將繼續留在聯合王國,經過此次公投前的各種討論、以及向卡麥隆政府、英國各政黨提出的諸多訴求等,代表著蘇格蘭與聯合王國的關係亦將從此不同。

逢歐戰百年  藝術節節目紀念亂世犧牲者

今年恰好是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百年紀念,以戰爭、暴政、政治動盪為主題,今年愛丁堡藝術節深刻反映其中的痛苦與悲傷,不歌頌英雄,而是為了紀念亂世中的犧牲者。在眾多節目中,台灣觀眾熟悉的阿喀郎與許芳宜演出作品《靈知》Gnosis;曾在八月中訪台的南非翻筋斗劇團也受邀演出《烏布王》。受矚目的作品包括蘇格蘭劇作家Rona Munro寫的詹姆士三部曲(The James Plays),由蘇格蘭國家劇院及愛丁堡藝術節共同製作。此三部曲講述蘇格蘭斯圖亞特王朝的詹姆士一世(1406至1437年在位)、詹姆士二世(1437至1460年在位)及詹姆士三世(1460至1488年在位)為了鞏固王權和貴族間爭戰、與他國通婚的經歷,在愛丁堡藝術節演出後,旋即到倫敦國家劇院演出,頗受好評。

最具爭議性的演出,則莫過於南非藝術家貝禮(Brett Bailey)的《人體動物園》Exhibit B,擔任導演的貝禮企圖重現十九世紀末、廿世紀初期西方殖民勢力進入非洲,以及隨之而來的種族問題。演員坐在籠子中,而觀眾以走動方式觀看展演。演出時便引發討論:身為白人的藝術家,有權力為受壓迫的黑人發聲嗎?受壓迫的人們是否因此而獲得發聲權?種種聲浪在網路評論上處處可見。此作品原預定在九月底移往倫敦演出,由巴比肯中心主辦,然而展演在倫敦開幕時,受到反對者在場地入口舉牌抗議,雖然票早已售磬,主辦單位仍以安全考量為由,取消演出。

藝穗節也談戰爭  形式多元富實驗性

在藝穗節方面,與戰爭相關的演出亦有不少,如《戰馬》原著小說作者莫波格(Michael Morpurgo)的作品《柑橘與檸檬啊》Private Peaceful改編為舞台劇版演出;另有18B以二次大戰時,英國對本土法西斯主義者的審問偵訊為主題,企圖對歷史提出新視角。除此之外,莎劇改編的演出也不在少數,光是以《馬克白》為主題的便有三齣;諧擬(Parody)流行文化的演出也所在多有,如《格雷的五十道陰影》與《福爾摩斯》。

翻開藝穗節節目手冊,不難發現大部分的節目皆在九十分鐘以下,也沒有中場休息,同一場地的節目間隔亦短。多數節目除了布景道具簡單之外,散場時看著剛謝完幕的演員馬上蹲下來捲地毯收拾舞台,畫面亦相當有趣。此外,打破劇場的「第四面牆」,設計橋段邀請觀眾參與,也是藝穗節節目常見的安排。我認為最有意思的演出,莫過於倫敦的The Cloud劇團推出的《曾認識的那人》Somebody I used to know,場地在貨櫃屋中,演員一人,觀眾席只有一個座位,因此只要賣出一張票,便可宣告滿場。劇團企圖討論網路時代的人際關係,並認為以此方式才能與觀眾建立親密感。形式和概念皆相當有趣,也頗具實驗性。

藝穗節期間處處可見啃著餅乾三明治充飢,自備保溫杯熱飲的年輕觀眾,省下上餐廳用餐的時間和花費,就為了多看幾場戲。隨著智慧型手機普及,主辦單位開發出手機應用程式,方便觀眾搜尋節目、買票、排行程,還可用手機定位尋找附近的表演,指路前往場地 。 儘管應用程式方便,喜愛傳統紙本目錄、偏好現場買票省手續費的觀眾也不在少數, 怎麼挑?怎麼選?除了仰賴劇院海報上引用的短評來挑節目,排隊時觀眾的口耳相傳、劇院票口人員的推薦,或是推特上的評論,都常是戲癡們的參考來源。

力拚突圍吸睛  非英國團隊集體作戰

據聞愛丁堡藝穗節每場的平均觀眾數為六人,如何吸引更多觀眾來看節目,足以讓宣傳行銷絞盡腦汁。 近年來,來自不同國家的演出團體,常採集體作戰方式,共同行銷。各國的駐外單位、文化中心,也常在其中提供不同的協助。規模較大者如紐西蘭,成立專屬網站、廣印傳單。不管是音樂、舞蹈、戲劇、文學或兒童節目,近廿檔各類型節目任君挑選。較簡易者如倫敦捷克文化中心為他們的劇團成立專頁,讓有興趣的觀眾自行發掘;或如比利時荷語區的Big in Belgium印製專冊,特別說明劇作翻譯為英文演出。 除紐西蘭之外,今年度巴西和南非的表演節目,也頗具話題性 。以戲劇節目而言,英語劇本演出占有優勢,以其他語言創作的作品,則需思考與觀眾溝通的媒介與效果。例如捷克作品《六百萬個太陽》Six Billion Suns以阿茲海默症為主題,劇中時而以捷克語、時而以英語演出,搭配投影字幕,亦無礙觀賞和理解,頗為流暢。觀眾容易連結類似經驗,也產生共感。

綜觀今年藝穗節的數個「國家櫥窗」(Showcase),爭取媒體曝光、尋求後續邀演合作機會,是除了吸引觀眾之外的文化交流方式。英國文化協會自一九九七年起,每兩年在藝穗節辦理一次「愛丁堡櫥窗」(Edinburgh Showcase)計畫,迄今已有三百五十個英國藝術團體參與,目前已開始徵求明年度參與的團隊。地主蘇格蘭則是第六年推出「蘇格蘭製造」節目(Made in Scotland),向國際策展人、經紀人行銷蘇格蘭的表演藝術。打開提供的節目手冊,除了尺寸短小方便攜帶之外,各個節目簡介、演出時間場地等資訊方便查詢,還附上各團聯絡人、技術需求(舞台、燈光、音效)及巡演時所需人數、跟目前可巡演檔期等資訊一目了然,方便專業經紀人洽談演出需求。

台灣五團隊參與  風格獨特吸引評論者

繼去年度愛丁堡藝穗節的「線上台灣館」的網路宣傳後,今年度文化部辦理的「台灣季」(Taiwan Season)推出五個節目:十鼓擊樂團《台灣印記》、冉而山劇場作品《彌莎.禮信》、風乎舞雩跨領域創作《孩子.磁場》、肢體音符舞團的《紅蛋》和蒂摩爾古薪舞集作品《舞琉璃》,除了演出之外,也有機會和當地網絡與國際策展人相互交流。

此次台灣演出團體的作品多圍繞在生命、自然和愛情等主題,表現方式偏向以肢體、吟唱為主,輔以節目單來向觀眾說明作品理念。充滿靈性,觀賞時需要沉澱的幾齣作品,也在氣氛較為歡樂的藝穗節中獨樹一格。儘管票房未必場場告捷,吸睛的街頭宣傳演出也屢次占據媒體版面,吸引評論者一探究竟。期待藉此機會,能見到台灣的小型劇場和團體,得以建立專業網絡,後續有更多國際合作機會。

參與國際藝術節,還有機會與來自各國的藝術家互相切磋、尋求合作機會,實屬難得;對團隊而言,出國演出數週所需的財務安排、人員道具運輸等行政工作,亦是挑戰。有別於尋找商業贊助,此次「台灣季」參與團隊冉而山劇場和蒂摩爾古薪舞集,另以群眾募資(crowdfunding)的方式尋求支持,也反映了政府補助有限的情況下,尋找藝文財源的新趨勢。同時,藉助群眾募資平台、善用社群媒體宣傳,也讓支持者更有參與感。

相較於愛丁堡藝術節節目屬主辦單位策劃、邀請,報名參加藝穗節的藝文團體有更多自由展現多樣性,卻也更需要縝密的行銷宣傳策略。政府除了提供補助之外,若能策略性地讓各個演出單位國際經驗有所累積、互相交流,不僅能讓嚮往國際藝術節、藝穗節的藝術團體有所了解,從業藝術行政人的專業知能更加完備,也有助於日後的推廣合作。期待來年有更多團體參與,在愛丁堡能見到更多形式、主題的台灣演出。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