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崑劇藝術家張軍創立的崑曲推廣中心,繼園林版《牡丹亭》之後,再推新作《春江花月夜》,從張若虛的唐詩發想,演繹了一個由愛萌發、感懷生死的故事,橫跨了盛唐朝的半個世紀,穿越仙、人、鬼三界。製作班底集結兩岸劇場好手,張軍親自出演主角張若虛,黃金組合讓該製作已成崑劇迷心中的新春盛事。
自從離開上崑的國家劇團的體制,張軍成立的崑曲推廣中心,園林版《牡丹亭》在課植園開演以來,五年多一百七十多場的戶外推廣,雖然不能讓青浦小鎮躋身江南前幾大排行榜之上,卻使崑曲更添以絢爛的時尚風采,使得獨力於官辦外的張軍,一直受到媒體頗多的青睞,也給人家一種動勁挺大的印象。
話題人物張軍這次又以穿越唐詩《春江花月夜》,打造新作,集結了雲門舞集加國光劇團的御用班底與京滬蘇的三地精英秀,上海大劇院與壹戲劇的雙加持,穿越沾滿唐味而來。張軍出演張若虛游移人鬼神三界,演音舞美服裝導乃至配角的每一位名號,都足以自力為班主,亮瞎觀眾的眼睛,真可說是戲劇界的開春以來的黃金組合。
演繹崑劇的宇宙觀
青年劇作家羅周從唐詩發想,用了十三天寫成的劇本,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宮體詩的自贖〉)的詩作《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讓無數讀者為之傾倒,一生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也因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為大家」。題目「春」、「江」、「花」、「月」、「夜」,這五種事物集中體現了人生最動人的良辰美景,每個亮點的發揮,都得以渲染成了令人心馳神往的音樂、視覺、情境三者的奇妙感受,編劇到底想說的是什麼?
以張若虛名詩《春江花月夜》為創作靈感之源,《春江花月夜》演繹了一個由愛萌發、感懷生死的故事,橫跨了盛唐朝的半個世紀,穿越仙、人、鬼三界。詩人張若虛,偶見少女辛夷,情慕衷腸,來不及表白,便意外亡故,心有不甘輾轉幽冥,力爭還陽卻無有姻緣之份,才子情歷陰陽、縱使相逢也不能相識,人生短暫,面對茫茫無垠的時空,人世盛衰剎那,紅顏已成白髮,唯江月恒長。
羅周表示,詩中浩渺的宇宙觀是讓她想寫出來的動力;創意總監張軍表示,這個故事跨越人鬼仙三界,與崑曲的氣質非常匹配,故事很有明代傳奇的意韻,她認為「崑曲最偉大的地方在於超越,每個劇種有每個劇種自己的特色,越劇的人生觀,京劇是世界觀,崑劇是宇宙觀。」
集結各方好手打造
製作新戲,呈現的是各方角力,幾位大配角有戲霸關爺(關棟天),時尚青衣史依弘,院團長級別的李慕良,如何各自表述又水乳交融地共創發揮團隊精神,導演李小平又將肩負跨界跨文化的魔方拼圖;服裝設計說傳統扮相太繁複了,因此要減法,側重輕透淡麗,這似乎是新編戲的路數,無法在精製上求驚,倒不見得有人把能樂也歸於此道,多是評說極為驚豔,改走簡法路線,倒也是各取其美。
至於崑曲的生旦丑三小戲的傳統,如何撐起這部集詩、音、畫,且好看好聽好美的作品,生活在車水馬龍中的都市人如何回望魏晉的風骨,又如何體會唐代的浪漫,三十六句的詩提煉了人生諸般興亡之喟嘆,編導藉崑曲之手又如何將其還原……選擇了《春江花月夜》,已占盡了文學的制高點與傳布的普廣度,張軍早贏在起跑點上,至於「崑不崑」的評論權,或是醉翁之意不在此,那是鐵杆「崑」蟲迷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