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錦繡過雲樓》描繪蘇州顧氏家族以書傳家、以身護書的傳奇。(上海文化廣場劇院 提供)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原創華語音樂劇展演季 桃花春日送美聲

以推展原創華語音樂劇為目的的「原創華語音樂劇展演季」,今年來到第三屆,共有四齣劇碼,趁著春日花好時節迎風放送。除了有以蘇州為主題的《又見桃花紅》與《錦繡過雲樓》展現南方文化傳統,《至少有十年我不曾流淚》請出「中國好聲音」歌手演出「北漂」青年逐夢故事,還有改編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瑞典女作家拉格洛芙同名小說的《尼爾斯騎鵝歷險記》,多樣面貌令觀眾驚喜!

以推展原創華語音樂劇為目的的「原創華語音樂劇展演季」,今年來到第三屆,共有四齣劇碼,趁著春日花好時節迎風放送。除了有以蘇州為主題的《又見桃花紅》與《錦繡過雲樓》展現南方文化傳統,《至少有十年我不曾流淚》請出「中國好聲音」歌手演出「北漂」青年逐夢故事,還有改編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瑞典女作家拉格洛芙同名小說的《尼爾斯騎鵝歷險記》,多樣面貌令觀眾驚喜!

春三月萬豔同盛,「二○一五原創華語音樂劇展演季」伴隨著落滿的桃花,於上海文化廣場俏然而綻放。走過第三年的打磨階段,展演季逐漸確立了「春季+原創」的趨勢,從第一年的一部增加至今年四部作品,內容風格也較往年更多元豐富,以符合商業化的審美運作。除了支持原創音樂劇的演出之外,緊接著舉行的樂劇論壇,也是展演季的一部分,包括了音劇樂創作、表演、經營、消費和監管等各大主體的討論交流;應該說,此舉頗貼合上海文化廣場設立的定位,透過音樂劇的打造與開拓,讓演出與論述相輔相成,想必更能掌握了推動音樂劇商業市場的活躍程度。

蘇式混搭 中西風采

今年的四齣劇碼,有江南古今情調的懷舊路線,有大都市打拚青年的勵志風采,榮穫諾貝爾文學獎的兒童作品也首次納入其間……主辦方兼顧老中青各方面的觀眾層,搭上這部音樂劇快車,愈來愈有四平八穩的架勢了。

或許是強調原創,所以有兩齣劇目涉及了南方的文化傳統。開幕演出《又見桃花紅》是蘇州市歌舞劇院首部音樂劇,集歌、舞及戲劇表演為一體,改製後首先面對的就是票房市場,音樂劇是當下最流行的舞台藝術呈現形式,相較於舞劇,更能被觀眾接受,因此選擇了轉型,二○一二年上演已經有超過五十五場的巡演紀錄。《又》劇講述蘇州丹青世家葉老先生和子女們的衝突,家庭暗藏著利益的爭奪,外來少女小保姆的出現引發矛盾……其中〈聽見你〉、〈你眼中的我〉等唱段令人印象深刻,採用的是樂隊現場伴奏的形式,值得一提的是,除交響樂外,還有特色竹笛、二胡、古箏等中國元素點綴其內,此外原創的音樂十分「藍調」,主題曲〈春天的來臨〉及現代味十足的舞蹈中,有種偏離離蘇州味的感受,究竟中國風的樂器怎樣碰撞出藍調的感覺呢?!

同樣選擇蘇州為題材的《錦繡過雲樓》彙集了中國各地實力最強的戲劇製作班底,著名歌劇、音樂劇導演陳蔚執導該劇;知名作曲家、上海音樂學院金覆載教授擔任作曲。去年八月,此劇曾在英國愛丁堡國際藝術節亮相,背景是真實發生在姑蘇文人士子毀家紓難、力保藏書文化延綿不絕的一段故事,顧氏家族以書傳家、以身護書的故事是一個傳奇,風雨戰火中走過一百五十餘年,成為世代傳承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寫照。

「好聲音」上陣  兒童名著現身

太原原創音樂劇《至少有十年我不曾流淚》關注的是一群追夢的北漂(北京漂泊之簡稱)青年,企圖通過音樂劇的方式展現一個青年群體的思想與精神。該劇的名字取自著名歌手汪峰的歌詞「至少有十年,我不曾流淚」。用了汪峰的歌詞,自然也邀請汪峰加盟,該劇裡,汪導師擔任監製,男女主演分別由「中國好聲音」學員孫佳歡、魏雪漫擔任,說是「好聲音」的劇場版也不為過。

《尼爾斯騎鵝歷險記》由武漢人民藝術劇院改編自瑞典女作家拉格洛芙(Selma Lagerlöf)獲諾貝爾獎的同名兒童小說,一個頑皮透頂的小男孩尼爾斯,在一群大雁的陪伴下飛上天空,開始一場神奇的旅行。歷險後他的心靈和智慧在各種艱難險阻中得以迅速成長,觀者在驚心動魄的過程中,同時讓人體認到了互助、團結、友誼、合作等行為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及價值,雖然只是一部童趣般的音樂劇,但它重要的內涵,即通過故事的敘述,昭示了人類的普世價值。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秋天藝術節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