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音樂巨擘、高齡九十一歲的指揮家馬利納爵士,將與NSO合作演出。從老大師挑選的曲目,可以看到他旺盛的企圖心:莫札特《哈夫納交響曲》恢弘不失典雅,正是馬利納之所長;孟德爾頌第四號交響曲《義大利》高雅貴氣,早是大師的錄音名曲;最令人好奇的是舒曼《大提琴協奏曲》,這首曾被認為「無法演奏」的曲子,如何在大師手中點石成金?令人期待!
NSO 巨擘系列 I「馬利納爵士與NSO」
11/18 19:30 台北 國家音樂廳
11/20 19:30 臺南新營文化中心演藝廳
INFO 02-33939888
在古典音樂的發展史上,英國扮演了一個相當特殊的位置。它曾在中古世紀與文藝復興時期孕育出多位作曲家,卻在巴洛克時期的普賽爾(Henry Purcell)中斷,直至十九世紀末的艾爾加(Edward Elgar)與廿世紀布列頓(Benjamin Britten)與佛漢.威廉斯(Ralph Vaughan Williams),才再次以創作驚豔世人。然而,長時間在創作上的噤聲,並不代表音樂活動的缺乏。相反地,英國由於工業與商業發達,遠比許多歐洲國家富裕,樂壇亦熱絡發展。只是與歐陸國家相比,英國聽眾對於富實驗性的新作接受程度較小,遠不及以毫無瑕疵之技藝所演奏的經典作品。這種相對保守的心態,反而促成了英國光輝的演奏訓練與古樂研究傳統。
精選曲目看到大師企圖心
馬利納爵士的崛起,充分說明了上述的英國樂壇特色。他以小提琴家身分嶄露頭角,先後就讀皇家音樂學院與巴黎音樂院。在伊頓中學任教時參與了一些傑出團體,開啟了對十七、八世紀音樂的興趣。之後在任職愛樂管絃樂團與倫敦交響樂團期間,他與幾位音樂家成立了「聖馬丁學會」樂團,不僅成就他事業的顛峰,兩者的名字亦彷彿成為同義詞。這個樂團的發展,體現了馬利納爵士的個人風格與取向:在選曲上,以巴洛克時期作品為主,但也不乏當代作品;在風格上,則力求光澤、清晰、俐落。即使在演奏非巴洛克時期作品時,偶爾被詬病為過度注重技巧與華麗聲響,但它仍長期被視為英國的代表性樂團之一。
這次馬利納應NSO之邀訪台,從開出的曲目中,可看到高齡九十一的他仍具有旺盛的企圖心。開場作品為莫札特之《哈夫納交響曲》,是莫札特知名交響曲中最早被創作的一首,由於係為薩爾茲堡的哈夫納家族主人封爵之喜所作,作品恢弘不失典雅的態勢,正是馬利納向來所擅長。下半場則為孟德爾頌第四號交響曲《義大利》,這部作品由於輕快洋溢的風格,以音樂重現義大利風土民情而備受歡迎,成為孟德爾頌最常被演出的交響曲。孟德爾頌屬前期浪漫中堅分子,然其音樂語彙亦有濃厚的莫札特影響。因此,同一部作品在不同指揮家手中姿態萬千。馬利納早在一九八○年就曾與聖馬丁學會樂團灌錄此曲,以穩重的速度引出孟德爾頌的高雅貴氣,經歷時間淬練,指揮家是否對作品又有不同體悟?值得期待。
令人期待的舒曼《大提琴協奏曲》
本場音樂會居中的舒曼《大提琴協奏曲》最令人好奇。這部作品雖立意創新,惜因舒曼的樂團寫作有其盲點,主奏大提琴不容易突顯、樂團也常面臨聲響與結構間的兩難,致使這部作品長久以來被認為是無法演奏的大提琴協奏曲。近十年,由於音樂學研究的成果,讓大眾有機會拋開傳統眼光,認知舒曼這部大提琴協奏曲的獨特美感,也讓更多演奏者願意挑戰。大師欽點此作,會拿出何種法寶來點石成金,解決此曲內在的種種問題,不僅讓樂團引頸期待,也展現出馬利納爵士的大師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