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歐指揮廖曉玲(Kirsten Nijhof 攝 廖曉玲 提供)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旅歐指揮

廖曉玲 不靠比賽 站穩國際樂壇

廖曉玲是少數沒有國際音樂比賽桂冠加持,卻能站穩國際舞台的指揮家。因為與兩位當代音樂大師——布列茲與艾特沃斯同台指揮史托克豪森的經典作《集體》,備受矚目,進而成為指揮當代音樂領域的佼佼者。因為與艾特沃斯的多次合作,廖曉玲深受其影響,力求以嚴謹的態度對待自己的演奏,盡可能地將當代音樂的魅力傳遞出來,而且不吝分享經驗,也樂於提攜後進,希望能延續這位大師給予的啟發與精神。

廖曉玲是少數沒有國際音樂比賽桂冠加持,卻能站穩國際舞台的指揮家。因為與兩位當代音樂大師——布列茲與艾特沃斯同台指揮史托克豪森的經典作《集體》,備受矚目,進而成為指揮當代音樂領域的佼佼者。因為與艾特沃斯的多次合作,廖曉玲深受其影響,力求以嚴謹的態度對待自己的演奏,盡可能地將當代音樂的魅力傳遞出來,而且不吝分享經驗,也樂於提攜後進,希望能延續這位大師給予的啟發與精神。

國人樂展「音.像拋物線」

11/13  19:30 台北 國家音樂廳

INFO  02-33939888

一九九三年負笈維也納國立音樂院雙主修作曲與指揮的廖曉玲。她獲得當代作曲大師與指揮家的布列茲(Pierre Boulez)與艾特沃斯(Péter Eötvös)賞識,站上琉森音樂節的舞台演出史托克豪森的作品《集體》Gruppen,從此穩站當代音樂的指揮台。

一心只想把指揮學好、做好

從小立志成為「真正的音樂家」的廖曉玲,雖自小學習鋼琴與小提琴,卻從來沒有想過要成為演奏家,但是在高中時卻開始有學習指揮的念頭,當時認為這是以後「成熟」再做的事,於是先暫時擱下。在多次幫不同樂器伴奏時,總是好奇地想嘗試演奏那些樂器,體驗各種樂器的特質及演奏技巧。「作曲比單獨演奏一個樂器有趣,因為單一樂器的演奏無法滿足我,再加上我從小就作曲,覺得創作好玩,更希望學習可以更廣泛,可以與很多聲響為伍。」她說。於是抱著好玩的心情,廖曉玲走入了創作的世界,而器樂與作曲的訓練,讓她在進入維也納國立音樂院二年後、面對抉擇時,毅然決然選擇了指揮,因為我終於體驗到我想做的事!一件我非做不可的事!縱使當初我對當職業指揮這條路,完全沒有概念,單純的就是想把『指揮』學好、做好!就是這麼簡單。」

二○○七年,是廖曉玲音樂生涯重要的轉悷點。受到布列茲與艾特沃斯這兩位當代首屈一指的作曲家與指揮大師的賞賜,她參與指揮二次大戰之後、影響當代音樂發展至深的樂曲——史托克豪森《集體》。這部作品首演於一九五八年,演出時需要三位指揮, 布列茲就是當時的指揮之一(卅二歲)。到了二○○七年琉森音樂節策劃此曲同場演出兩次由兩組不同世代的指揮分別擔任,而來自台灣的廖曉玲即是年輕世代的陣容之一,與首演者布列茲及熟識史托克豪森的艾特沃斯同台演出,這對她而言是一種榮耀,更意味著當代音樂指揮的傳承。「我們三位分別指揮由一百零九位演奏家組成的樂團,他們被分布排列成『ㄇ』字形的三個樂團,聽眾坐在中間,而且這三個樂團是以不同速度同步進行,但在某些固定點或段落又必須在一起,所以除了與樂團排練,我們三個也一起排練;當時心裡產生的無限敬意,不僅是對這部偉大的作品,同時也是對同台的兩位大師。」廖曉玲回憶道。

在《集體》演出之後,廖曉玲受到當代音樂指揮大師艾特沃斯的賞識,多次與他合作,因此受其影響頗深。她說:「我最佩服的是他無窮的創作力!首演過無數的作品,是一本活生生的當代音樂史。他熟稔當代音樂各式各樣的美學風格,總是能解讀複雜艱難的總譜,將之內化,把音樂的精髓精準地傳達給觀眾,我從他身上,感受到新音樂的動人之處!」受到艾特沃斯的影響,廖曉玲現在也以嚴謹的態度對待自己的演奏,盡可能地將當代音樂的魅力傳遞出來,而且不吝分享經驗,也樂於提攜後進,希望能延續這位大師給予的啟發與精神。

精通技巧與溝通  讓觀眾感受情境

二○○八年,受邀回國指揮首演恩師游昌發教授的歌劇《桃花扇》,這對廖曉玲而言,是一種使命感,因為這齣結合傳統戲曲的歌劇,是她在歐洲歌劇領域工作數年後,首次碰到的類型,且是故鄉恩師的作品,這不僅讓她體驗到傳統戲曲的魅力,更深一層地思考文化傳承的問題。爾後因為兩廳院的「新點子樂展」,在二○一三及一四年撥空回台,分別與十方樂集與柏林新音樂室內樂團合作,談起與室內樂團或館絃樂團合作有何不同,她分析道:「與室內樂團合作,比起與管絃樂團合作,來得『親密』。因為室內樂團編制小,距離近,手勢肢體包括意念上的傳遞,可以比較細膩,加上室內樂團成員是由獨奏家組成,對於『合奏』的認知與管絃樂團是不同的。我必須以不同的態度來與音樂家溝通。演奏當代音樂的演奏家們對所需的特殊演奏技巧須瞭若指掌,曲目經驗豐富,並能快速地進入每個作品獨特的音樂語言世界,是演好當代音樂非常重要的一環。」

今年與北市交合作「音.像拋物線」,將演出游昌發、許常惠、錢南章、施捷等台灣作曲家與當代作曲大師萊許(Steve Reich)、李格悌(György Sándor Ligeti)等人的作品,將從這些作品中,找出雖然構成旋律的元素不同、但都是以「線條」為主的樂曲, 並且將東西方作品並列,除了強調其中的關聯,她更想以超越文化傳統的空間,讓觀眾直接感受音樂聲響所衍生的情境,並透過結合影像呈現整體的概念,讓觀眾有全新的體驗。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人物小檔案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主修理論作曲。

◎ 1993年負笈奧地利入國立維也納音樂暨表演藝術大學鑽研指揮,2000年以最高榮譽獎畢業。

◎ 求學期間,即獲聘於德國克姆尼茨歌劇院擔任歌劇伴奏兼指揮,2001-2002樂季起,先後獲聘擔任中德維滕貝格州立歌劇院首席駐院指揮、北德Schleswig-Holstein州立歌劇院首席駐院指揮。

◎ 近年來活耀於當代音樂的演出且備受矚目,2015年起應邀擔任Ensemble Laboratorium之藝術總監及常任指揮。與德國具權威性團隊合作,並受邀於德國、奧地利、法國等現代音樂節中指揮。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