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芭蕾舞團《紅色娘子軍》(林肯中心藝術節 提供)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無心插柳匯一地 非華人觀眾也青睞

今夏四檔中國團隊演出在紐約

今年夏天的紐約,兩個月內有四檔不同中國表演團隊的演出,有國家京劇院與「中國第一票房青衣」張火丁、中央芭蕾舞團,及中國製作單位在美國原創的多媒體舞劇《春江花月夜》。這四檔節目可看作是個無心插柳的中國表演藝術節,相較於之前到紐約演出的中國團隊,藝術品質與宣傳都更佳,亦獲得紐約英文媒體的報導,且在不送票的前提下,票房也都不錯,顯然有吸引到華人以外的觀眾。

今年夏天的紐約,兩個月內有四檔不同中國表演團隊的演出,有國家京劇院與「中國第一票房青衣」張火丁、中央芭蕾舞團,及中國製作單位在美國原創的多媒體舞劇《春江花月夜》。這四檔節目可看作是個無心插柳的中國表演藝術節,相較於之前到紐約演出的中國團隊,藝術品質與宣傳都更佳,亦獲得紐約英文媒體的報導,且在不送票的前提下,票房也都不錯,顯然有吸引到華人以外的觀眾。

隨著中國經濟的成長和外交上的開放,愈來愈多的中國表演藝術團體來紐約演出,但是像今年夏天這樣,兩個月內有四檔不同的表演,種類有京劇、芭蕾和當代舞劇,那就十分少見了。

這些節目首先是國家京劇院在六月底帶來三場演出,其中兩場是全本的《楊門女將》,幕前幕後一共八十多人。緊跟著七月是中央芭蕾舞團應林肯中心藝術節邀請,演了樣板戲經典《紅色娘子軍》和新創作的《牡丹亭》,連同伴奏的交響樂團浩浩蕩蕩不下一百六十人。八月底有個世界首演的多媒體舞劇《春江花月夜》Pearl,講述在中國長大、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作家賽珍珠(Pearl Buck)。最後是號稱「中國第一票房青衣」的張火丁,在九月第一個禮拜連著兩晚演出全本的《白蛇傳》和《鎖麟囊》。

傳統戲曲演出  能看熱鬧也看門道

四檔中國表演連番登場,可不可以用盛況空前來形容,要看怎麼定義這個「情況」,因為卡內基音樂廳二○○九年辦的「古今迴響」中國藝術節,在更短的時間內(廿一天)呈現了更多檔(廿八個)、更多元(古典音樂、民族音樂、舞蹈、視覺藝術、講座)的節目。今年夏天這四個表演,不是由一個單位策劃,乍看有點打散彈,但是表演團隊的等級、人數的眾多、節目本身的知名度,都是極少見的,也可以看作是個無心插柳的中國表演藝術節。

《楊門女將》的劇情講的是宋仁宗年間,大將楊宗保戰死邊疆,滿朝文武無人敢擔當,只準備要求和,佘太君看不下去,以百歲高齡披掛上陣,率領一門女將奔赴邊關,打敗西夏軍。老實說這個故事今天看來,人物性格忠奸分明,稍嫌平板。但是這齣戲差不多是生旦淨丑的角色都有,而且有文有武,京劇院的行當都是光鮮亮麗,在國外演出,有其「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的效果。國家京劇院排出的演員陣容相當堅強,穆桂英兩天分由董圓圓和郭霄擔任,前者是國家一級演員,後者是年輕新秀,讓人不對京劇的傳承太過悲觀。唱佘太君的張蘭,中氣十足,既有看盡世事的滄桑,又有巾幗英雄的豪氣,很難相信她本人的年齡是劇中人的三分之一。

京劇團第三天的演出是幾個折子戲,包括《白蛇傳》的〈遊湖〉、《武松打虎》、《鎖麟囊》裡的〈春秋亭〉,顯然是要給不同的演員都有表現的機會。相比之下張火丁的演出全是為她而定做的,但是《白蛇傳》裡的金山寺〈水鬥〉一折,就要廿多個武打演員,千里迢迢就演這十多分鐘,可見演出單位很捨得。張火丁學的是程派,講究的是深沉含蓄,她的聲音也偏中音,〈斷穚〉裡對許仙的又愛又恨,和〈合缽〉裡淚別新生的兒子,兩段淒楚婉轉,是全戲最精采的。(據說《鎖麟囊》才是程派拿手戲,但筆者沒有看到。)在〈盜草〉裡她也顯露了一些武打的身段。京劇團演出的林肯中心Rose劇院,比起張火丁的David Koch劇院,場地小些,擴音效果也好得多。

中央芭蕾舞團  演出相隔四十年兩舞作

中央芭蕾舞團的兩支舞創作相隔四十年,可能是要呈現的是芭蕾舞在中國的發展,兩支舞雖然氣氛十分不同,但都有著女性覺醒的主題——《紅色娘子軍》(1964)是政治覺醒,《牡丹亭》(2008)是性慾覺醒。這固然可以看作是反映中共建政以來的重要政策,但也可以看作是承襲古典芭蕾以女性為主的傳統。

《娘子軍》是江青指導的樣板戲之中比較長青的,然而從階級意識分明的情節、好壞一看即知的角色、到史達林文宣風格的布景,都透著一股「老古董」的味道。舞蹈動作稜角分明,手揮出去、腿踢出去,都彷彿是在喊著「前進!」「攻擊!」,臉上一副副義憤填膺的表情,不同的人看來,可能會有好笑、有趣、震撼、恐怖回憶,或是歷史研究等不同的感覺。然而一些個融合芭蕾與民族舞的動作(像是軍團出場時的大刀舞),有其歷史價值,其中紅軍手提來福槍,一個接一個大步跨跳過舞台的場面,著實有激動人心的效果。

《娘子軍》至少還給了主要舞者一些表現的機會,尤其是演女主角的張劍,《牡丹亭》裡的三個杜麗娘(芭蕾、崑曲和花神),一個都沒有能特別發揮的段落。之所以有三個杜麗娘,應該是要讓她變成掌握自己命運者,所以她的死不是得了相思病那樣被動,而是她主動放棄沒有愛的生命;她回魂也跟柳夢梅無關,是她自己的陳述感動了閻羅王,把她放回來。這是節目單裡的大綱所述,但舞台上的舞蹈(費波)和導演(李六乙)都並不那麼清楚。費波的編舞,最突出的是踮腳尖,不論是群舞或獨舞,女舞者踩在point shoes左右前後移動,是上半幕最常見的動作。當然這可能是因為舞台中央被代表亭子的一大塊四方木板給占據了,能做大動作的空間很有限,只好在腳尖上做功夫。郭文景的音樂在第一場裡完全借用德布西的《牧神的午後》也是一個失誤,因為《牧神》是男性的情慾,《牡丹亭》演的是女性的情慾。當第二幕舞台清出來後,舞蹈動作也多樣許多,尤其是平劇打扮的閻王和黑白無常,他們節奏分明的動作,與其他人的單一的夢幻詩意,形成強烈的對比。

跨國製作《春江花月夜》  企圖演遍全球

《春江花月夜》是近幾年在紐約的中國節目裡最特殊的一個,這不是現成作品進口,而是全新的創作。製作單位「華江億動文化傳媒」和「鎮江市文化廣電產業集團」對這個戲有相當大的企圖,希望能在中國乃至全世界各地演出,所以製作團隊大量借重美國的專業。導演Daniel Ezalow是保羅.泰勒(Paul Taylor)舞團、碧洛伯樂斯舞團(Pilobolus)和MOMIX前舞者,還替Hubbard Street Dance Chicago、以色列巴希瓦現代舞團(Batsheva Dance Company)和太陽劇團編舞,他是百老匯史上虧損最鉅的《蜘蛛人》音樂劇的編舞,這或許不是他最光榮的資歷,但他看來也跟茱莉.泰摩(Julie Taymor,知名音樂劇《獅子王》導演)學到不少舞台技巧,第二幕開場時舞台上橫拉了幾條平行的彩帶,舞者在其間穿進穿出,突然間彩帶一條條斷裂,配著古琴弦斷的音樂,很有效果地表現了賽珍珠第一任婚姻破裂的悲哀。

賽珍珠前半生大多在中國渡過,她最著名的小說《大地》就是以中國為背景。作品題目取材自唐朝張若虛的名詩,但內容與詩無關,只是借此把她的一生分為五個段落,由五個舞者演她從小到老。兩個小時要把她的一生重要經歷都講到,所以每一段都只是蜻蜓點水。舞台設計,尤其是投影的巧妙運用,是這齣戲最成功的地方。整齣戲視覺效果不錯,場景連結很順暢,但是沒有真正劇情的起承轉合,也沒有真正感動人的段落。先前宣傳一再強調在台上蓋的一條河,並沒有真正運用在動作設計裡,讓人有些失望。Ezalow的舞台調度,包括許多群舞的場面,都很流暢,但是在舞蹈動作上就沒有太多突出點,每場戲基本是一套動作,沒有發展變奏。只有賽珍珠回美國上大學的一段,在Ragtime的音樂聲中、她和同學身體直直地跳上跳下,像卡通片裡音符起落,然後她逐漸與同學的節奏錯亂,顯示了她的不適應,是比較有趣的一段。作為一個商業劇作品,這齣戲還算好看,但是布景設計所須的寬廣舞台和舞者陣容的龐大,恐怕也會限制能請得起他們的場所。

品質、宣傳俱佳  吸引到非華人觀眾

中國表演團隊近幾年輪番來紐約,顯示他們拿文化輸出做軟外交的企圖。選的場地總是林肯中心,據說是因為拿回去說有面子(音樂團隊出國鍍金的首選據說是維也納的金色大廰Musikverein),也有一說是要跟每年在這裡演的「神韻」打對台。不論真實原因是什麼,觀眾要看的只是台上的表演。從這點來說,過去許多所謂現代舞台技巧包裝的民族舞蹈,都不算有國際水準。但這四檔演出就不同,比起一整年在林肯中心的各種演出,就算不是最好的也不是太差。另外在文宣和市場上也比從前專業得多,錢花在刀口上,中芭、張火丁和《春江》的演出,都得到紐約英文媒體的報導;而且在主辦單位不送票的前提下,票房也都不錯,顯然有吸引到華人以外的觀眾。中國錢多人多,加上全世界對那個市場的覬覦,未來出口的表演只會愈來愈多,聲勢只會愈來愈大,這是台灣的文創產業不得不面對的事實。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