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建會網路劇院舉辦表演藝術網路產業研討,增加未來的文化競爭力。(林鑠齊 攝)
專題 專題/文化「入世」觀/政治性解讀

被「出賣」的文化?

從台灣的「入世」協議内容談起

文化消費市場早已充斥著西化的資訊與觀念,目前政府關心的只是能不能有更多的營收與就業機會;無可計量的文化衝擊,早在全球風之下遍及全台,這又豈是加入WTO的原罪可以蓋棺論定?!

文化消費市場早已充斥著西化的資訊與觀念,目前政府關心的只是能不能有更多的營收與就業機會;無可計量的文化衝擊,早在全球風之下遍及全台,這又豈是加入WTO的原罪可以蓋棺論定?!

截至去年底,當政府正式宣告全國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簡稱WTO)──這號稱現今最重要的國際經貿組織──之後,國內部分媒體才開始針對這項議題一窩蜂地蒐集資料,企圖在各項產業衝出世貿組織競賽的起跑點前,評估台灣未來的經濟實力(例如十月號的《數位時代》與十二月號的《天下》雜誌)。然而,對於這項進行已有十餘年的重大經貿政策,國內各項產業界甚至相關媒體,幾乎處於被動無知的狀態;對於以產業角度思考文化生態及表演藝術生態的人來說,這不僅是焦慮,更擔心國人在這個領域的優勢,是否早已在政府對外進行的兩百多場諮商會議和十幾次的工作小組會議裡被「出賣」或「忽視」。

文化界不是「產業」,所以「自動消音」?

加入WTO的入會協議裡,究竟有沒有影響國內文化界的談判與承諾? 《民生報》去年十一月廿六日的社評表示,政府對入世之後的經濟衝擊尚無完全準備,而對於文化影響,國人也毫無警覺。文中提到加拿大曾在WTO的談判協議裡,堅持將「文化產業」排除在貿易約定之外,曾遭受美國很大的壓力,甚至威脅。因此在艱辛的談判過程裡,他們質疑文建會是否有向談判的代表提出保護文化產業的要求,而對談判結論中沒有「文化」的項目,也深感不解。《數位時代》企劃人王小鳳根據她的訪談經驗表示,台灣承諾加入WTO後的五十五項入會法案(其中十四項已經經由立法院通過),是透過各行業公會或業界領袖向政府主動反應、長期溝通,所累積下來的結論與修正。而經本刊電話詢問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的國際處之後,該處對外談判的協議條件,的確是由該處諮詢管理國內各項產業的政府機關,經各單位與市場調查對話之後,再予以彙整而來。至於與文化相關的部分,主要爲行政院新聞局管轄的電影與出版業務;未來由於相關業務將移轉文建會處理,因此對話單位才會改爲現在的文建會。

從經濟部國貿局網站公佈的WTO資料來看,其中關於特定服務業的承諾事項裡,的確有第十項的「娛樂、文化及運動服務業」;然而文中除了提到允許外國人來台設立新聞通訊社與提供相關服務消費,與開放部分運動與娛樂服務業,以提升運動產業外,並無其他與文化界相關的具體因應條文。其實,這意味著國內文化界仍未形成產業之象,也無市場之局,而各類文化事務經營者也沒有具體的共同公會或代表,足以與相關政府機關抗衡對話。根據政府評估,與文化界相關的開放電影市場與修正出版法等等,反而對短期的電影產業,有相當的助益,而對出版界也沒有太大的影響。或許原因在於台灣國片市場早已被好萊塢等外片打得抬不起頭來,文化消費市場也早已充斥著西化的資訊與觀念;政府關心的只是能不能有更多的營收與就業機會,無可計量的文化衝擊,早在全球風之下遍及全台,這又豈是加入WTO的原罪可以蓋棺論定?!

綁手綁腳,無以獨立

目前加入世貿組織的會員國計有一百四十四國(含我國與中國大陸),未來著作權的保護將擴及世貿組織所有會員國的外國人,以往國人無償使用與我國無著作權互惠國家(如日本)外國人著作的情形則將有所改變(註)。這點,對於習慣拼貼使用音樂、圖片的藝術創作者,或許會有些微的影響。在台灣「入世」後兩年內,我們仍然可以免費使用,但未來透過著作權團體的仲介,所有使用者都必須付費;尤其是翻譯或其他創意非單純重製的著作衍生物。

沒有直接相關的讓步與承諾,台灣文化界是否可以就此自外於「入世」後的社經戰局,儘管保持「中立」呢?恐怕不然。單單爲「入世」籌設的「政府採購法」,雖然宣稱有限開放國內六十億公共工程的招標,並爲了杜絕國內黑白兩道操縱工程營建的弊端,卻是徹徹底底影響國內倚賴政府補助的表演藝術界,處處綁手綁腳、苦不堪言。文化既無產業後盾,無法成爲政府政策的「先鋒王牌」,但也無法就此「閒雲野鶴」、獨營生計,於是當各項產業熱鬧哄哄地展開「入世」儀式時,文化界似乎還不知自己該守、該拜的廟門在哪裡?

市場開放後的隱憂

《自由時報》文化記者黃國禎憂心地指出,他擔心WTO造成「認同化」的問題。台灣長期浸淫西方資訊教育,傳統的台灣美學早已被束諸高閣、不受重視;如今電影、廣告、錄影與教育這四大項影響文化甚鉅的文化傳播媒體市場,即將大幅度開放,將來所謂的台灣傳統藝術,會更不容易市場化,更被當作小衆而稀有的文化遺產保存,造成沒有台灣文化認同的遺憾。同樣地,長期在線上觀察文化生態的《民生報》記者于國華,主張文建會應該及早提出具體的文化政策,在經貿市場全面開放之前,穩定台灣的文化主張,但他目前還沒有感受到文建會有什麼宏觀的規畫。

在台灣的「入世」協議書中,政府承諾以創始會員國的條件,也願意放棄所謂發展中國家的權利與保障,在沒有階段性的緩衝時間下,與各會員國平等互惠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與台灣幾乎同時加入的中國大陸,則是以發展中國家的原則,進行加入的協議與談判。也許我們能以台灣身居世界第十四大貿易國爲傲,然而,就台灣文化歷史的發展來看,我們能這麼急遽地承受西方數百年累進的現代化,壓縮台灣文化的自然生長空間,一躍而至如歐美各已開發國家的文化自主與水平嗎?

也許有人好奇,爲什麼一九九九年在美國西雅圖的WTO談判會場附近,聚集了八千名菲律賓人、七萬名法國人、十萬名西班牙人以及十萬多名印度人走上街頭?一九九八年,荷蘭有二十幾個城市組織,爲了反對「世界貿易組織」,甚至還封鎖一個城市的六條高速公路;同年在捷克、芬蘭、雪梨、印度和瑞士,計有各種大小運動團體,發動抗爭世貿組織所造成的全球化。台灣入世之後,即將有十萬名農民面臨失業;如今在國際事件衝擊與產業經濟轉型爲知識經濟體系之際,景氣創下有史以來的衰退跡象,對於台灣未來可能有的社會問題,政府不敢小覷。國外許多學者早已開始反省WTO爲開發中國家所帶來的禍患,例如增加國家債務、環境污染、愛滋病例擴增、失業率提高與生態破壞等等,在台灣,則將因「入世」而有更多兩岸之間的認同問題和經貿往來關係的拉鋸與協商。文化人是否只該擔心自己的「飯碗」,鑽營自己的專業而已?正如黃國禎所說,救援台灣文化面臨「入世」後的衝擊,並不是一個文建會能完成的事;這樣的百年基業,除了靠政府等組織單位長遠的經營規畫之外,我們還需要文化人的視野與眼光,關照台灣社會的角落,積極找出値得凸顯的議題,而非讓經貿資本的工具性話題,掩蓋了文化人應有的主張與聲音。

註:華惠英著,《迎接WTO時代》,第90頁。2000年十月,聯經出版公司

參考網站資料:www.trade.gov.tw

                           www.moea.gov.tw

 

(本刊編輯部 傅裕惠)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