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斯特麥耶與拉斯.艾丁格合作的《理查三世》。(Arno Declair攝 列寧廣場劇院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二○一六 莎風再起!/各國爭「瘋」 德國篇

定目好戲剽悍繼續 新年新製接力奔騰

德國人對莎翁的愛比起英法「莎粉」可說是不遑多讓,決不是衝著什麼莎翁幾百年生辰忌辰,其實平常就時時在「練」!幾齣去年推出的佳作,如歐斯特麥耶與拉斯.艾丁格合作的《理查三世》、提曼.寇勒的《一報還一報》、《馬克白》、史泰曼的《威尼斯商人》等今年續燒,還有克里根堡將以《暴風雨》向莎翁致意……二○一六的德國劇壇,莎翁只有更火紅!

德國人對莎翁的愛比起英法「莎粉」可說是不遑多讓,決不是衝著什麼莎翁幾百年生辰忌辰,其實平常就時時在「練」!幾齣去年推出的佳作,如歐斯特麥耶與拉斯.艾丁格合作的《理查三世》、提曼.寇勒的《一報還一報》、《馬克白》、史泰曼的《威尼斯商人》等今年續燒,還有克里根堡將以《暴風雨》向莎翁致意……二○一六的德國劇壇,莎翁只有更火紅!

莎劇製作在德國算是常常出現,這裡介紹幾齣去年劇季推出,預計也會在莎翁四百年忌辰的今年繼續發光發熱演出的定目好戲。另外也將介紹今年即將推出的莎劇新作,值得拭目以待。

王牌演員艾丁格《理查三世》與觀眾共舞

柏林列寧廣場劇院的導演歐斯特麥耶(Thomas Ostermeier), 自從在○八年推出了令人眼目一新的《哈姆雷特》後,這齣被推崇備至的戲便巡迴世界各地不停,儘管,在列寧廣場劇院早已下檔,但因應莎翁的逝世紀念,再次排上今年初的定目演出,並附有英文字幕。觀眾除了能夠重溫經典舊作,還能親臨另一齣歐斯特麥耶於去年春季首演的《理查三世》,一如《哈姆雷特》,他的最佳搭檔——明星演員拉斯.艾丁格(Lars Eidinger)擔任主角,舞台空間再度由楊.帕博寶(Jan Pappelbaum)設計。帕博寶在截取英國環球劇院的特色上發揮創造,讓觀眾席緊密地環繞著圓形的主舞台,舞台上除了簡單鷹架做背景與滿地的木屑,幾乎全然置空,這樣的空間迫使演員更加直接與觀眾面對面接觸,這對即興天才的艾丁格來說,根本不是什麼難事,但其他演員就遜色許多了,致使《理查三世》儼然成了他詮釋這位邪惡痀僂王的獨角戲,儘管如此,讓人宛如置身地底深淵的奇特空間與艾丁格精湛純熟的演技,賦予此劇高度的可看性。

導演寇勒在柏林、德勒斯登續莎翁傳奇

德勒斯登劇院首席導演提曼.寇勒(Tilmann Köhler)亦不落人後,去年前後執導兩齣莎劇,一是在所駐劇院德勒斯登去年九月首演的《一報還一報》Measure for Measure ,另一齣力作是受柏林德意志劇院之邀,於去年春季所推出《馬克白》。後者令人印象特別深刻之處,尤其歸功於震撼人心的舞台意象,但見突顯景深的漏斗式空間,一道愈往後台,開口愈窄的灰暗隧道,隧道的盡頭正是由三位女巫掌控的狹窄洞口,暗示著一股支配著世界的神秘黑暗力量。這樣的空間設計迫使飾演馬克白主角的天王巨星烏里希.馬特斯(Ulrich Matthes)徘徊在追逐權力野心與良心自責之時,必須匍匐爬行地造訪巫師的權力黑洞,才能請示到預言。

寇勒以七位演員,包下原劇中的廿多個角色,除馬克白夫人是女演員外,其他六位演員都是男性,他們一開始身著內褲上場,在觀眾面前不斷換裝,換下的戲服在台上堆積成山,自成布景。此劇,最重要的戲劇元素莫過於一個「血」字,為登上王位,不惜剷除所有異己的馬克白,踏上一條血流成河的不歸路,因此,十年前德國劇場大師尤根.勾許(Jürgen Gosch)以七位男演員赤裸的身軀,與無數加侖的血漿在德國劇壇上捲起了爭議巨浪,並成了其他導演競相仿效的戲劇效果。十年後的今天,寇勒儼然沿襲了勾許的手法,不過,在關鍵處倒轉了一下,全然捨棄血漿道具,創作一滴血都不見的《馬克白》,轉而用默劇與寫意的表現法,詮釋暴力與血腥,營造另一種戲劇氛圍與力度。

寇勒另一齣新作《一報還一報》則嘗試將莎翁與德國當代最迫切的議題接軌,而目前鬧得最沸騰的,無疑是收留難民問題,尤其德勒斯登,早於前年就興起的仇外街頭運動「愛國歐洲人反對西方伊斯蘭化」,即所謂的Pegida組織,這股熱浪隨即蔓延到德國各地,與被強制接受難民的歐盟國家,隨著敘利亞與其他難民的大量湧入,前東德人民的憤怨逐漸演變成攻擊難民營等非法滋事行動,頗有失控之勢。有鑒於此,寇勒改編莎翁以寬恕為主旨的《一報還一報》,將文森修公爵轉化成,開放邊界、收留難民,引起民怨而不得不出走,並把燙手山芋丟給安哲魯攝政的仁慈統治者。只見作為禁止通行的黃黑警示膠帶不斷地交錯,飛舞在整個舞台空間,而「這兒不是庇難地」(Kein Ort zum Flüchten)的示威布條與高聲吶喊「滾蛋」的群眾演員,俱是Pegida 活躍在德勒斯登街道的真實呈現。寇勒極力地賦予莎翁,與在地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當代意義,卻附會地過於牽強,使這齣喜劇,盡失喜感,儘管如此,仍不失之為關照德國當今現實面的嘔心瀝血之作。

《威尼斯商人》披上葉利尼克的新衣

去年秋季最受矚目的劇壇大事當屬慕尼黑室內劇團的當家換人,由原是柏林的赫貝爾河岸劇場(Hebbel am Ufer)藝術總監利利恩塔(Matthias Lilienthal)接手。他延攬原在漢堡的金牌導演史泰曼(Nicolas Stemann)為首席導演,便以莎翁的《威尼斯商人》作為新演出季的開幕戲,要為保守的慕尼黑觀眾們先打一劑強心劑。一來,此劇,因為靠放高利貸致富的猶太人夏洛克一角,帶有仇視猶太人的內容,備受爭議。而在納粹時代,莎翁這部劇作的確特別受歡迎。史泰曼如何處理這個議題,才不會受到社會輿論韃伐呢?二來,史特曼的註冊商標是,沒有角色、沒有情節,演員只是說話的機器,他酷愛讓同一個角色的台詞由多位演員集體吟誦,或是一個演員不管三七二十一,趴哩啪拉地念出不同角色的台詞。史泰曼如此奇特的導演手法與奧地利女劇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葉利尼克(Elfriede Jelinek)的寫作風格十分合拍,促使他得以搬演諸多葉利尼克被視為不能演的棘手之作,而深受其青睞。不僅如此,史泰曼在過去幾年,以同樣手法成功地解構了席勒的《強盜》與歌德的《浮士德》。這次遇上莎翁經典,難道依樣畫葫蘆嗎?

只見舞台空間宛若一間諾大的辦公室,擺滿了電腦、桌椅、翻轉展示版,半空中懸掛幾個大小不一的螢幕屏,螢幕上不斷顯現台詞,廿個角色但僅有六個演員,他們或單人或集體有韻律地說台詞,有時還乾脆看著螢幕誦讀,一如既往,文字只是誘發導演與演員聯想的引子,或說成了膚淺、浮面的包裝紙,舞台是導演不按牌理出牌,肆意發揮想像與拼湊不同意象的空間。受爭議的角色夏洛克,沒有邪惡或善良之分,也沒有仇外情結問題,因為,每個人都可能是被歧視與排擠的夏洛克,或者換個角度說,被歧視的身分被擴大到同性戀、人妖、甚至異性戀等。儘管史泰曼抽離人物與台詞,讓人搞不清演員演的到底是誰,卻用了一位黎巴嫩演員Hassan Akkouch,用阿拉伯話說出一堆沒有字幕翻譯的話,最後還讓他變裝成轟動歐美歌壇滿臉絡腮鬍的奧地利「美女」歌手孔奇塔.武斯特(Conchita Wurst)。導演似乎暗示著社會邊緣人不過是被用來讓人擁有優越感、欺騙自我的利器。儘管立意甚好,也成功化解了根深柢固的兩元思想,但文字如此以排山倒海之式席捲觀眾,讓人在心裡直呼投降,也使莎翁變裝成葉利尼克筆下去角色的語言機器。《威尼斯商人》作為定目劇碼,將持續到今年,同時,也將作客漢堡的塔莉亞劇院(Thalia Theater)。

克里根堡《暴風雨》將如何扭曲莎翁?

其他值得一提的新製作,還有去年在臺北藝術節亮過相的德國導演安德烈.克里根堡(Andreas Kriegenburg),將於四月在法蘭克福劇院(Schauspielhaus Frankfurt)推出《暴風雨》,作為莎翁逝世四百周年的紀念活動,至於,手法一向大膽,鬼點子特多的克里根堡會如何「扭曲」與「醜化」莎翁呢?令人拭目以待。柏林的「莎士比亞劇團」(Shakespeare Company),雖只是自給自足、非莎翁之作不演的自由小劇團,但十分受到在地居民與觀光客的喜愛,因為每年夏季他們都會在其固定據地「美麗山自然公園」(Naturpark Schöneberg) 裡所搭建的露天劇場輪番演出膾炙人口的定目戲碼,同時,也常常在博物館島上臨時搭台演出,以博德博物館輝煌的歷史建築為背景,運河上波光粼粼的夜色與古橋上的街燈、舞台克難式的螢火火炬相輝映,讓莎劇別有一番迷人的浪漫情調。經過今年的努力,成功地攢足了創作資金,得以在明年推出新作《威尼斯商人》。

不過,想要過足看莎劇的戲癮,還是以節目豐富多彩的「莎士比亞國際藝術節」為首選,在與杜塞朵夫隔著萊茵河相望的諾爾斯城(Neuss),原是名不見經傳的小城,卻因為有一座全然仿倫敦環球劇院的劇場,而且每年夏季都不惜投入巨資邀請世界各地知名劇團舉辦莎翁國際藝術節,使它名聲日漸遠播。今年五月廿七日至六月三日為期一週的藝術節,節目雖尚未公布,但相信會有許多不容錯過的好戲。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