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穆勒的《四重奏》劇本起草於一九五〇年代,完成於一九八〇年,卻立即在東德遭禁,理由是「色情」。
我已經準備好做您甜蜜的復仇工具了,然而,我也對自己仰慕的這個對象有信心,她一定比您的姪女更適合做獵物,因爲您的姪女在扮演獵物這件事上還不是很有經驗跟技巧。她在修道院裡不過學會了齋戒,以及怎麼用十字架手淫。我敢打睹,在經過冰河期一般漫長的虔誠禱告歲月後,她現在一定已經迫不及待希望天主垂憐,幫她了結自己的純眞年代了。她會在我的劍還沒出鞘之前就自動衝過來。她不會做出任何閃躱;她不懂得狩獵的刺激。但是如果沒有追逐獵物的樂趣、沒嚇出一身冷汗、沒累得上氣不接下氣、沒有盯目標盯到暈眩,這獵物對我又有什用?剩下的不過是消化這個動作而已。
──《危險關係四重奏》中的瓦爾蒙獨白
這次由密獵者劇團在皇冠藝術節中演出的《危險關係四重奏》,採用德國當代前衛劇作家海納.穆勒(Heiner Müller, 1929-1995)的改編本《四重奏》。穆勒自承從未看完原著小說,只是藉題發揮,呈現恐怖主義的問題。劇中由兩位演員分飾四個角色,著重在性別顚倒的扮演趣味,與犬牙交錯的政治權謀。劇本起草於一九五〇年代,完成於一九八〇年,卻立即在東德遭禁,理由是「色情」。全劇始於梅黛夫人的手淫,終於瓦爾蒙/杜微夫人之被毒殺。色情?當然;但不如說是以色情表達的恐怖。劇本時地註明:「法國大革命前之一處客廳/第三次世界大戰後之一處防空洞」意在含括近代人類政治造成的災難,卻也拓出舞台的廣闊表現空間。
布萊希特的傳人
穆勒是當代深具影響力、也極富爭議的劇作家及導演,《村聲》雜誌曾譽爲「貝克特死後最偉大的詩人」。一九七七年的名作《哈姆雷特機器》曾由鍾明德敎授譯爲中文,傳誦一時。
穆勒長居東柏林,五〇年代開始寫作批判現實作品,因政治禁忌,六〇年代起轉向古典題材的改編。他被公認爲布萊希特的繼承人,但他明言:「搬演布萊希特而不加以批判,無異於對布萊希特的背叛。」八〇年代初與羅伯.威爾森相遇,乃將文本意義與舞台動作、形象分離的後現代性發展到極致。一九九二年他加入布萊希特手創「柏林劇集」的五人領導小組,經過一番激烈鬥爭後,另外四位理念不合的優秀導演紛紛求去,九五年起由穆勒獨掌大局,他也毫不客氣地排出一整年自己的劇碼及由他改編、導演的布萊希特作品。未料年底就因癌症病逝。
演繹劇作絕大挑戰
穆勒劇作的語言強悍而富詩意,意義急遽跳躍卻罕有舞台指示作爲輔助。他的寫作哲學是「描寫得越少、看見得越多」,因而給予導演絕大的挑戰,即使想照本宣科也無從著手。作爲一名劇場及歌劇導演,穆勒亦從不墨守成規,即使面對自己的創作也在形式上大膽違叛,例如這部爲兩名演員寫作的《四重奏》,他親自執導時便曾分化出大量角色,並在結尾處製造出舞台上的一片火海。
文字|鴻鴻 編導、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