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斯特麥耶的《瑪麗.布朗的婚姻》(Sibiu International Theatre Festival 提供)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熱鬧不輸亞維儂 大師川流的戲劇小城

羅馬尼亞「2016錫比烏國際劇場藝術節」

位於羅馬尼亞中部的錫比烏,是人口只有十七萬的小城,但卻自一九九四年起舉辦「錫比烏國際劇場藝術節」,年年招待來自各國的劇場藝術家與觀眾,更在二○○七年成為羅馬尼亞第一個獲選為「歐洲文化之都」的地點,其蓬勃成功的藝術節居功厥偉。今年的活動在六月中旬舉行,包括德國導演歐斯特麥耶、瑞士導演瑪塔勒好萊塢影星兼導演提姆.羅賓斯、比利時導演盧克.帕西瓦爾皆來共襄盛舉。

位於羅馬尼亞中部的錫比烏,是人口只有十七萬的小城,但卻自一九九四年起舉辦「錫比烏國際劇場藝術節」,年年招待來自各國的劇場藝術家與觀眾,更在二○○七年成為羅馬尼亞第一個獲選為「歐洲文化之都」的地點,其蓬勃成功的藝術節居功厥偉。今年的活動在六月中旬舉行,包括德國導演歐斯特麥耶、瑞士導演瑪塔勒好萊塢影星兼導演提姆.羅賓斯、比利時導演盧克.帕西瓦爾皆來共襄盛舉。

參加羅馬尼亞「錫比烏國際劇場藝術節」(Sibiu International Theatre Festival)對我來說,的確是個難忘的經驗。我曾在布拉格留學,對東歐有一定理解,但更往東邊的羅馬尼亞,卻是我未曾拜訪的國度。尤其這些年來,一些早已耳聞卻無緣一見的當代劇場大師,如立陶宛知名導演Eimantas Nekrosius、羅馬尼亞導演Silviu Purcărete或拉脫維亞導演Alvis Hermanis的作品,都可以在這個藝術節一網打盡時,更激發我對這個在十七萬人小城舉辦的藝術節,有著強烈的期待。

熱絡程度稱得上「東歐的亞維儂」

錫比烏(Sibiu)位於羅馬尼亞中部,是德國人建立的城市,最早可追溯到西元一一九○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羅馬尼亞獨立,二次大戰後,大多數德國人都遷移回德國,但這個城市還是經常以舊名Hermannstadt著稱。連擔任我地陪的高中生Diana,她臉書上所標示的居住地,也還是寫著Hermannstadt。或許這一層歷史關連,讓德國劇場的影響力在此頗大,對於劇團的巡演,德國不論政府或民間都給予高度支持。所以我在這裡也看了德國導演歐斯特麥耶(Thomas Ostermeier)執導改編自法斯賓達電影《瑪麗.布朗的婚姻》The Marriage of Maria Braun的同名舞台劇,現場排隊人潮洶湧,很難想像如果是在台灣,在其他只有廿萬人的鄉鎮,會有這麼多藝文人口,來看一齣關於法斯賓達的戲劇演出(而且還有小朋友)。這也顯示舉辦了廿多年的戲劇節,已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雖然錫比烏不大,就是一條老街與一個主要廣場,大概半個小時內可以逛完熱鬧的老城區。但也因為主要街區不大,多為步行區,節慶感很容易營造,而且藝術節期間,每天晚上都有街頭表演的遊行與戶外演出,氣氛歡樂。

戲劇小鎮也可以是「歐洲文化之都」

錫比烏國際劇場藝術節創立於一九九四年,至今已廿三屆,今年舉辦時間是六月十日至十九日,為期十天。在藝術節期間,主辦單位也同時策劃了「錫比烏表演藝術交易會」(Sibiu Performing Arts Market,利用密集演出活動,邀約國際策展人來訪,進行各種交流與節目推薦。我也是受交易會之邀,來帶一個藝術節工作坊,才有機會造訪這個藝術節。

我在錫比烏的時間並不是整個藝術節,只是交易會期間,也就是五天而已,所以有些演出沒辦法看到,比如Silviu Purcărete的《浮士德》,在我抵達前一天就演完了,可是我碰到的策展人跟這我說這齣戲很棒(網路亦可看到片段)。其實,《浮士德》最早首演是在二○○七年的錫比烏國際劇場藝術節,那年也是錫比烏與盧森堡共同獲選為「歐洲文化之都」(European Capital of Culture)的一年。錫比烏能成為羅馬尼亞第一個入選歐洲文化之都的城市,藝術節經理Victor Kiraly跟我透露,藝術節的舉辦對錫比烏的入選有很大的加分。或許這也是為什麼,交易會開幕第一天的記者會,既有文化部部長,又有盧森堡文化局的代表出席,且會議之中一直在談羅馬尼亞如何爭取二○二○歐洲文化之都的議題,原因也在於錫比烏的經營經驗十分可貴。更令人意外的,是Victor跟我說早在一九九二年,當時藝術節的創立者、也是目前藝術總監的 Constantin Chiriac,就已經預想到,錫比烏一定有機會入選歐洲文化之都,而國際劇場藝術節的舉辦將會扮演關鍵角色。

為了營造一個戲劇之城的感覺,主辦單位還於二○一二年在歷史遺址的城牆邊,設立了一個星光大道,在地磚上標示逐年來過當地演出的表演藝術大師,而星光大道名單的揭露也成為每年藝術節的活動之一。我看到的名單包括空的空間大師彼得.布魯克、陽光劇團團長莫虛金、德國導演彼得.胥坦(Peter Stein)等,而今年入選的名單,包括了歐斯特麥耶、瑞士導演瑪塔勒(Christoph Marthaler)、好萊塢影星提姆.羅賓斯,比利時導演盧克.帕西瓦爾(Luk Perceval)等,都絕對是表演藝術界的一線A咖,也是受邀今年的演出貴賓。即使是台灣最大的兩廳院臺灣國際劇場藝術節,也沒有這樣的氣派規模(其實,我覺得連愛丁堡藝術節的戲劇節目,亮點都沒有這裡多)。

九百萬歐元打造今年的藝術節

或許應該講一下預算,才能知道到底口袋要有多深,才能有這樣的場面。經理Victor告訴我,今年的預算是九百萬歐元。我只能說,臺北藝術節的總預算一年都不到一百萬歐元,雖然羅馬尼亞的物價與薪資水平不高,但他們卻願意花大錢經營一個小城的文化生態,的確讓我很驚訝,也有所學習。

當然,九百萬不是全部都是政府出,除了中央與地方的錢之外,也包括了贊助,而德國銀行與日本的歐洲基金會也捐了一些錢。詳細數字不少,主辦單位不願意透露,但我相信比例還是不會太高,畢竟外國基於外交的友善贊助總是有限。

羅馬尼亞中部都是高原,鐵路並不發達,如果從南邊的首都布加勒斯特開車過來,要在類似北宜公路的九彎十八拐的山路,開三到四個小時才能到錫比烏,所以這裡並不常見到亞洲人,不像其他歐洲城市。但奇妙的,是在演出現場都會出一些日本志工(當然,也有日本劇團受邀到這個藝術節的演出)。後來才知道,日本為了培養與羅馬尼亞的關係,贊助了不少藝文活動,表面是為了外交,背後當然也有經濟動機,尤其是羅馬尼亞農產豐富。藝術節現場的工作人員T-Shirts的手臂上,也會看到日本香菸品牌的標誌,表示他們也是贊助商。在我下榻的旅館,經常碰到一位日本女士,後來我要離開時又碰到她,兩人便簡單攀談起來,原來她是劇評人也是早稻田大學戲劇系的講師,她跟我說這是她第五年來錫比烏國際劇場藝術節了。

十天之內的驚人數字

除了數字嚇人之外,短短十天的藝術節,規模到底多大,數字可以說明。二○一六錫比烏國際劇場藝術節共有六十七個場地,有來自七十個國家的演出隊伍,四百五十三場活動,兩千八百五十位藝術家參與,平均每天的造訪人數六萬五千人。

以台灣的經驗來說,通常邀一個國外演出,至少會演出三場,畢竟機票與貨運等成本都是固定的,可是在錫比烏,因為節目太多,加上空間有限,有些節目甚至只能演一場,而且國家劇院一天可能演兩或三場不同的戲。我是到這裡後,才驚訝地發現,國外劇團的拆裝台時間可以很快,甚至兩小時就能換一齣戲,而不是說非得要花好幾天在那裡慢慢磨不可。

就演出場地來說,大概只有三家劇院,其他都是類似文創空間或禮堂等。國家劇院也較為迷你,內部不大,約一樓只有三百個位置左右,親密感強,但舞台還算寬,不少國際節目都是在此演出。其他場地則散布在城市四周或校園,主辦單位也會安排交通車,協助觀眾前欣賞。這背後另一個主要原因,是很多開演時間都較晚,甚至不少都是晚上十點才開始,所以一些市郊的場地勢必得有交通的配套措施。相信這也是多年累積下來的經驗,也成為藝術節的固定成本。

藝術交易會中與各國策展人相遇

這次交易會共來了五大洲近百位各國代表,我不但碰到東京藝術劇場的經理,也有剛果的藝術節代表或是伊朗的藝術經紀。這次主辦單位邀請了我與雪梨藝術節藝術總監Wesley Enoch,布達佩斯島藝術節藝術總監Jozsef Kardos,香港藝術節行政總監何嘉坤(Tisa Ho),喬治亞共和國Tbilisi 藝術節藝術總監Ekaterine Mazmishvili,共同主持工作坊「廿一世紀藝術節:為誰而設立,如何經營,如何找錢」(Festival in 21st Century: Who are them for, how do we do them,how do we finance them),時間是六月十四至十六這三天的每天上午九點到十二點。

除此之外,每天上午到下午在舉辦交易會的旅館裡,還會有各種座談,讓不論是創作者或是經營者如藝術節等,都有機會可以公開介紹他們的特色,協助彼此了解。像今年臺北藝術節委任創作的法國守夜者劇團的導演馬修.華(Matthieu Roy)也來參加交易會,並在座談上介紹了與同黨劇團合作的《歐洲聯結》,就讓不少國際策展人對台北有較深刻的印象。另外,台北藝術中心的籌備主任王孟超也參加了此次交易會,向國際代表們介紹了台北藝術中心。

感覺起來,錫比烏國際劇場藝術節是整個小城動起來的活動,義工是從高中徵選,也讓住在這個聯外交通並不是很方便的居民們,可以密集接軌國際。我在臉書上放了廣場照片後,有一位認識的法國演員寫信來跟我說,錫比烏是她去過最難忘的藝術節,因為主辦單位是如此熱心地招待他們。我想,這跟台灣的民間宗教節慶很像,是發自內心與土地的活動,所以會不計成本。如果有一天我們對藝術的重視能像對宗教一樣,要辦亞洲的亞維儂,應該也不會件難事了。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專欄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