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台北當代藝術館舉辦的「菲常態:尋找家園」特展,邀請菲律賓藝術家羅納德.溫杜拿呈現多樣作品。他的創作汲取菲律賓的民間傳說和工藝傳統,也多方吸取西方藝術經典,甚至美、日動漫美學,發展出混搭普普趣味和流行文化意象的超現實畫面。他早期融合寫實技法和怪誕風格,之後創作朝向多元發展,這次除展出平面畫作,也透過立體和空間裝置呈現,闡述「家」對漂流異鄉工作者的情感投射與社會定義。
菲常態:尋找家園
即日起~11/20 台北當代藝術館
INFO 02-25523721
政府允許民間產業引入外籍移工至今已有廿餘年,截至去年底來到台灣的移工(尤指低技術者)總數達六十萬人,其中印尼為最,其次是越南、菲律賓和泰國。這些來自異鄉的移工遍布台灣各地,男性多從事農務漁工,女性則進入家庭和醫院,擔任看護或幫傭。對於這些來自東南亞的面孔,台灣社會雖已逐漸熟悉,然對其身後乘載的歷史與文化脈絡卻不甚理解。
闡述國際移工眼中的家園
毗鄰台北車站、中山北路一帶,台北當代藝術館首次舉辦菲律賓藝術家展,試圖連結該區域的東南亞移工板塊。目前活躍於國際藝壇的東南亞藝術家,其作品特質大多含括個人文化背景,除了反映東南亞種族和文化繁複多樣的區域色彩,個人創作風格也得以被突顯,羅納德.溫杜拿(Ronald Ventura)也不例外,他的創作汲取菲律賓的民間傳說和工藝傳統,也多方吸取西方藝術經典,甚至美、日動漫美學,發展出混搭普普趣味和流行文化意象的超現實畫面。
溫杜拿一九七三年生於馬尼拉,早期畫作融合寫實技法和怪誕風格,之後創作朝向多元化發展,這次「菲常態:尋找家園」除了展出平面畫作,也透過立體和空間裝置呈現,闡述「家」對於漂流異鄉工作者的情感投射與社會定義。
當代館廣場上的作品《彩虹連結》是一座無限大的造型,和一間六角形的茅草雜貨屋,無限大可指向人類基因的雙螺旋,又似家族和血緣牽繫的紐帶關係。
大尺幅畫作《同心協力》Bayanihan歌頌一群平凡的小人物幫忙搬家,同心協力避開天災與破壞,最終共同完成任務,是一段極富人情味的故事。在菲律賓語中,字根“bayani”含有「英雄」之意,“Bayanihan”泛指所有英雄式的事蹟,是許多菲律賓藝術家創作偏好的題材,溫杜拿的這幅畫作結合了古典寫實繪畫技法,和超現實的魔幻意象,刻畫民眾在混亂中戮力合作、共同護衛家園的史詩情節。
「家園」不只是溫馨,溫杜拿的《家園》與《殘破家園》等畫作,無論是內容或形式都悖離傳統對家園的鄉愁與浪漫懷想,前者靈感來自廢土掩埋場或垃圾場,荒涼、腐朽和死亡意象取代懷鄉的惆悵。畫面中央一尊年輕飽滿的軀體蜷縮,周遭布滿如垃圾般的事物,看仔細看,這些「垃圾」其實是擬人化的卡通動物、像骷髏的樂師等變體形象,這些樂師象徵菲律賓人對傳統慶典的重視與喜好,但殘破荒涼的景觀寓示了菲律賓人離鄉背井、漂流他鄉打拚的哀歌。
「家園」只能在可望而不可及的他方
《殘破家園》批判力道更為強烈,猶如天災過後新聞電視經常出現的災區殘破場景,黑白色調加深場面的混亂不清,人們收拾災後殘局,野獸、強盜或政客則是趁火打劫。這件畫作的菲律賓原文標題為Tira-tirahan,有雜碎、廚餘之意,也可連結到對「家」的想像,溫杜拿透過對災難家園的描繪,傳達對家園重建的殷切期許。與這幅畫相對的是一座狗骨頭雕塑《殘羹敗餚》Tira-tira,將狗骨頭放大、狗形象縮小,透過這樣反常的比例道出狗和狗骨頭之間的匱乏和掠奪之意。
綜觀溫杜拿的創作,海洋漂流、羽翼飛行、旋轉木馬、骷髏等圖像元素,無論在平面或裝置作品中總是反覆出現,或帶有生死、天堂地獄的宗教意涵,或有現世當下,菲律賓人在面對無可奈何的經濟難題之下,不得已展開的跨國遷徙之路。為能建立美好的家園離鄉,然後在陌生之地生活至如獲某種猶如家園的熟悉感,在這樣無止盡的迴圈循環之中,跨國旅程是持續、沒有終點的遷徙,「家園」只能在可望而不可及的他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