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鞍馬天狗》把胡撇仔美學精神極致發揮,將歌仔戲、豫劇、現代搖滾、寶塚歌舞、殺陣劍術揉雜成一齣華麗多元的魔幻寫實戲劇。(衛武營營運推動小組 提供)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鞍馬天狗》 非常奇巧,非常胡撇仔

改編大佛次郎同名著作 打造現代台式武俠劇場

風格多元的奇巧劇團,再度推出「現代胡撇仔」風的新作《鞍馬天狗》,改編自日本小說家大佛次郎同名小說,主角是個匿名武士,以蒙面之姿行俠仗義,專事對抗幕府軍政的暴力分子。編導劉建幗將歌仔戲、豫劇、現代搖滾、寶塚歌舞、殺陣劍術揉雜成一齣華麗多元的魔幻寫實戲劇,加上豫劇王子劉建華、歌仔戲小生李佩穎與李郁真等堅強陣容,當代台式的武俠劇場令人期待。

風格多元的奇巧劇團,再度推出「現代胡撇仔」風的新作《鞍馬天狗》,改編自日本小說家大佛次郎同名小說,主角是個匿名武士,以蒙面之姿行俠仗義,專事對抗幕府軍政的暴力分子。編導劉建幗將歌仔戲、豫劇、現代搖滾、寶塚歌舞、殺陣劍術揉雜成一齣華麗多元的魔幻寫實戲劇,加上豫劇王子劉建華、歌仔戲小生李佩穎與李郁真等堅強陣容,當代台式的武俠劇場令人期待。

衛武營藝術祭《鞍馬天狗》

11/18~19  19:30   11/19  14:30

高雄 大東文化藝術中心

INFO  07-7638808

「胡撇仔」一詞,來自日本外來語「オペラ」(opera),是一種融合新劇、歌舞劇、西樂等的表演風格。胡撇仔戲的源起,可上溯至日據時期推行「皇民化運動」,歌仔戲為了生存,必須改變其傳統演法,「改良戲」應運而生。「改良戲」在服裝、音樂、化妝、舞台裝置方面,遷就時局有所改變,於是出現了「身著洋裝和服、頭戴牛仔帽、手執武士刀、改唱流行歌、以爵士鼓與小喇叭等西洋樂器伴奏」的拼貼面貌。

拼貼多元  難以定義的「奇巧風格」

「現代胡撇仔戲」正好用以形容奇巧劇團的作品風格。奇巧劇團的核心人物,當家小生劉建華和團長劉建幗,出身戲曲世家,母親是知名的「豫劇皇后」王海玲。兩人從小熱愛歌仔戲,國中時大量吸收流行音樂,大學時代接觸舞台劇,如此成長背景,讓奇巧的演出路線自然走向跨文化、跨劇種的方向。過往作品混搭歌仔戲、豫劇等不同劇種,加入西洋音樂的曲風及配器,透過唱腔轉換及身段功法,用現代劇場的手法融合,創造出難以被定位為任何一個劇種或類型的「奇巧風格」。

對編導劉建幗而言,胡撇仔戲自由、包容、靈活,在形式上力求創新多變,具有通俗活潑、平易近人的演出特質,可以吸引更多年輕觀眾接觸傳統戲曲。題材上,劉建幗突破傳統胡撇仔戲「倫理愛情」、「奇情悲喜」的路數,從取材德國劇作家布萊希特名作的《波麗士灰闌記》、改編外台戲《大盜玫瑰賊》的《Roseman玫瑰俠》,靈感來自日本漫畫《聖哥傳》的《我可能不會度化你》,均可見其改寫經典,翻轉詮釋,為傳統戲曲注入具有現實感的現代意識。

改編日本小說傳奇  耗費一年精心打造

新作《鞍馬天狗》改編自日本小說家大佛次郎的同名小說,原著主角是個匿名的武士,因為內心仇視幕府派無上的霸權,遂以蒙面之姿行俠仗義,專事對抗幕府軍政的暴力分子。大佛次郎塑造了「鞍馬天狗」這一武術高強、可飛天遁地的英雄人物,藉以抵抗專制獨裁的強權,而受到廣大的讀者歡迎。這部小說後來又以同樣的角色,不同的故事情節發展,連載了卅五年之久,並被改編成電視、電影,讓「鞍馬天狗」成為日本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

《鞍馬天狗》把胡撇仔美學精神極致發揮,將歌仔戲、豫劇、現代搖滾、寶塚歌舞、殺陣劍術揉雜成一齣華麗多元的魔幻寫實戲劇。劉建幗表示,全劇耗費一年時間,從與遠在日本的大佛次郎紀念館聯繫,演員武術、舞蹈的魔鬼訓練,到劇場技術的挑戰與克服,都是奇巧創團以來前所未有的嘗試。演出既有寶塚的味道和形式,且保留了台式的美感與帥氣,更貼近現代年輕人的審美經驗,打造出屬於這個世代的武俠劇場。

演員陣容也火力全開,豫劇王子劉建華飾演神妖天狗,鞍馬天狗由春風歌劇團小生李佩穎擔綱,明華園總團小生李郁真出飾反派角色土方歲三,三人繼《我可能不會度化你》後再度同台合作,再加上明華園天字團當家小旦孫詩雯、劇場演員韋以丞助陣演出,《鞍馬天狗》要讓觀眾見識現代胡撇仔戲的驚人創意與能量!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大佛次郎  《鞍馬天狗》塑造者

大佛次郎是日本小說家,原名野尻清彥,生於橫濱市。一九二一年東京帝國大學政治系畢業後被派任教職,翌年在外務省條約局供職。一九二四年發表《鞍馬天狗》造成轟動,人人爭相閱讀,後專事創作。《鞍馬天狗》描述幕府時代一名武士剷奸除惡的俠義故事,反映了尊幕派與討幕派的鬥爭矛盾。在大佛次郎的筆下,天狗的身上長有翅膀,穿著武將盔甲、配戴武士刀,手持羽扇、攜帶蓑衣,以便隨時將身體隱藏起來;大紅圓滾的挺高長鼻子,象徵不可一世的傲慢姿態,雙腳穿踩日式傳統高腳木屐,上天遁地無所不能,顛覆了日本人想像中的天狗模樣。

《鞍馬天狗》於一九二六年首度登上大銀幕,一九五一年起的十年間,以「鞍馬天狗」為名的著作和電影橫掃日本文壇和影壇。自此之後,「鞍馬天狗」一詞即與大佛次郎的名字緊密結合在一起,,成為當代日本文壇和影壇的時代印記。大佛次郎在一九六○年被選為日本藝術院會員,一九六四年獲政府頒發的文化勳章。一九七三年因病逝世,享年七十五歲。出生地橫濱市港見丘公園建有大佛次郎紀念館。(廖俊逞)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