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球奇蹟》由「日韓兩國的點點滴滴」、「棒球的二三事」的幽默對白交織,將美國如何影響東亞戰後的政經生活,強而有力地轉換到舞台上。國家藉由棒球擬人化,吐露出錯綜複雜的情感、既愛又恨的矛盾和彼此最深層的害怕與認同。劇中日語、韓語、英語相互交雜使用,絲毫不刻意勉強。美國在東亞政局扮演的角色,過於巨大以至於看不見的存在感,則通過非語言的視覺象徵傳達出來。
2016 臺北藝術節《棒球奇蹟》
9/15~16 19:30
9/17 14:30
台北 水源劇場
INFO 02-25289580轉191-199
台灣人瘋棒球,甚至將棒球視為「國球」。然而,棒球並不算世界普及的運動賽事,甚至因此從奧運的競賽項目中除名。若試圖梳理棒球運動的前世今生,就會發現,在亞洲地區風行棒球的國家,多半與美國有著複雜的依存關係,其中包含了日本、韓國及台灣。日本導演岡田利規(Toshiki Okada)的《棒球奇蹟》God Bless Baseball,就以棒球場上的各種具象元素,探討那些不具象的,關於美國、日本及韓國之間的矛盾情結。
平緩節奏中 追憶棒球在成長中的印記
「所謂的運動,分成兩大類。一種是以比賽時間的長短來決定的運動。另一種,就是不以比賽時間的長短來決定的運動。棒球屬於那一類呢?算是不以比賽時間長短來決定的運動吧。」開場,隨著《米奇進行曲》旋律響起,出現兩個完全不了解棒球規則,分別說著日語與韓語的女孩,隨後,討厭棒球卻十分清楚規則的男人進場,向她們解釋棒球的球局機制。
不同於球賽的高潮迭起,在平緩的情節進展中,他們追憶起棒球在成長過程中留下的印記,男人甚至透露因為父親要他打少棒,他在比賽中犯下再見失誤,因而變得討厭棒球的插曲。最後,一個模仿日本職棒明星鈴木一朗揮棒姿態的男人現身,告訴他們球賽是怎麼進行的。他以舞踏的身體姿態,有條理地示範首先如何與球棒融為一體,然後將能量從球棒中、從四肢中、從身體中釋放出來。
所以,究竟棒球是什麼?「所謂棒球,就是從離開出生成長的家(本壘)開始,在過程中會遇到種種困難,但絕不可失去勇往前進的冒險心,而最終目的是回家。」不論日本或韓國,棒球這項運動都是從美國傳進來,這是史實。引人思考的是,對於日、韓旅美球員而言,真正的「家」究竟是哪裡?所謂的棒球,是誰的?是進口舶來文化?是日本的野球,還是美國的棒球?
探索日韓關係 將美國影響具象化
《棒球奇蹟》由「日韓兩國的點點滴滴」、「棒球的二三事」的幽默對白交織,將美國如何影響東亞戰後的政經生活,強而有力地轉換到舞台上。國家藉由棒球擬人化,吐露出錯綜複雜的情感、既愛又恨的矛盾和彼此最深層的害怕與認同。作為日韓兩國共同製作的作品,劇中日語、韓語、英語相互交雜使用,絲毫不刻意勉強,反而具有相當的必要性。美國在東亞政局扮演的角色,過於巨大以至於看不見的存在感,則通過非語言的視覺象徵傳達出來。
岡田利規說,《棒球奇蹟》將焦點放在日韓關係上,因為以東亞的地政學為基礎,所以不了解這些文化脈絡的人應該很難理解,關於這一點他有自覺。「但是,這個作品就是這樣才好。從全世界來看,棒球屬於小眾運動,我就是明白這點,所以才故意選擇棒球來處理。從引起光州事件的全斗煥總統到韓國的零食,因為處理了當地的文化脈絡,所以在光州首演時,我深刻地感覺到跟當地的觀眾連結起來。」
舞台設計高嶺格(Tadasu Takamine)讓舞台變成一個縮小的棒球內野區,左右側兩個黑色如計分版的字幕,讓觀眾不致因語言的隔閡,而錯失了演出中的細節。另外還有一個巨大白色傘型的螢幕,高掛在表演區上方,以英文對表演者說話,突顯美國是兩個國家的保護傘。岡田利規強調,他的作品有很多輕巧、象徵性,但又感覺不到物質性的事物,通過舞台設計運用不同的媒材才得以展現。
岡田利規 文學起家的劇場怪咖
岡田利規是日本新一代劇場創作的代表人物。一九七三年生於橫濱。從文學起家,曾摘下大江健三郎獎桂冠,身兼小說家、編劇與導演等多重身分。作品融合極端日常的口語與怪異的身體動作,內容觀察社會現象與國際局勢,反思世界霸權與社會階級。獨特的劇場風格,吸引了西方劇場界的持續關注。一九九七年創立劇團Chelfitsch,負責該團所有的作品編導。二○○五年以《三月某五天》Five Days in March獲得第四十九屆岸田國士戲曲獎的殊榮。二○○五年以《空調(較涼)》Air Conditioner (Cooler)參與豐田編舞獎,備受矚目。二○○七年出版小說集《我們被應允的特殊時光的終結》The End of the Special Time We Were Allowed,贏得大江健三郎獎。二○一二年起擔任岸田國士戲曲獎的評委之一,二○一三年更出版首部關於戲劇學的書。(廖俊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