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鋼琴家席夫的音樂之路走來始終如一,真誠地面對音樂,就像是他的信仰。(Nadia F Romanini 攝 鴻宇國際藝術 提供)
演出評論 Review

宛如置身天堂的演奏

席夫是以不露痕跡的微小變化,有計畫性地呈現這卅段變奏,讓這長達一小時的樂曲,增加許多小趣味,即使再次反覆詠歎調(Aria)的最後一曲,也不會彈奏得與開始時一樣,猶如帶領聽眾進入神聖、奧秘的旅程,觀看、聆聽感受著音樂帶給我們性靈的啟示,享受著大自然最美好的聲音,這是極有修為與精進的藝術家才能給予觀者的禮物。

席夫是以不露痕跡的微小變化,有計畫性地呈現這卅段變奏,讓這長達一小時的樂曲,增加許多小趣味,即使再次反覆詠歎調(Aria)的最後一曲,也不會彈奏得與開始時一樣,猶如帶領聽眾進入神聖、奧秘的旅程,觀看、聆聽感受著音樂帶給我們性靈的啟示,享受著大自然最美好的聲音,這是極有修為與精進的藝術家才能給予觀者的禮物。

安德拉斯.席夫鋼琴獨奏會 

10/26  台北 國家音樂廳

英籍匈牙利鋼琴大師安德烈.席夫(Andras Schiff)雖是第二次來台灣演出,卻是第一次在台北國家音樂廳登台亮相,全場巴赫的鋼琴作品,令人深深地感受到巴赫音樂中的深奧與意境,猶如置身於色彩繽紛的教堂。

今年六十三歲的席夫,廿初歲年紀在里茲國際鋼琴比賽得獎後,開始在歐洲樂壇嶄露頭角,與李斯特音樂院的同學柯西斯(Zoltan Kocsis)及朗基(Dezso Ranki)並稱為匈牙利三傑。一頭金髮的席夫憑著如天使般的外貌,以及不慍不火、典雅的德奧傳統演奏風格,猶如一股溫煦的微風,不似捲起千堆雪般快速地引起眾人矚目,或是一股旋風之後,又瞬間消失匿跡的一片音樂家。從早年在英國唱片大廠Decca錄了許多巴赫、莫札特、貝多芬至浪漫派德奧音樂家的唱片,到近年轉向ECM重錄巴赫《郭德堡變奏曲》(2003),音樂之路走來始終如一,真誠地面對音樂,就像是他的信仰,經年累月地琢磨,將音符奏出線條紋裡異常清楚,旋律脈絡走向異常清晰,才能將我們引領到形而上的音樂世界。

神秘、宗教般的音樂境界

這場音樂會只演奏三首樂曲,巧妙的曲目安排,讓聽眾從義大利巴洛克華麗、聲響豐富、世俗之美的《義大利協奏曲》,經過B小調法國風格序曲,充滿戲劇性、矯飾風格的美感,下半場最後進入神聖、亦是巴赫集一生創作精華的《郭德堡變奏曲》。

席夫的演出,對當晚在場的聽眾而言,不只是一場鋼琴獨奏會,而是進入宗教般的神秘音樂境界,滿懷心靈的悸動。聲響華麗的《義大利協奏曲》,聲部線條清晰、手指控制自如不在話下,重要的是每個聲部的歌唱性與熱情奔放的表現,猶如巴洛克時期畫作中光與影所產生的動態與瑰麗色彩。第二樂章的寧靜之美,在席夫指下清透的音色,將歌曲般地旋律,奏得猶如水中明月,隨著水波靜靜地飄浮著,與第一樂章的動態形成戲劇性的強烈對比。B小調法國序曲,是台灣音樂會的罕見曲目,是巴赫寫於萊比錫時期的作品;此曲為巴洛克組曲的結構,每個樂章都是舞曲,但席夫的演奏是樸實、傾向音樂內在的挖掘,結構嚴謹的詮釋,使這些舞曲少了世俗的華麗,卻多了份虔誠的宗教情懷。

藝術家送給觀眾的美好獻禮

下半場的《郭德堡變奏曲》,應該是在場觀眾最期待的演出。席夫已經錄過此曲兩次,尤其是最後一次的錄音,讓他躋身該曲經典錄音的行列,但是之後的公開演奏,席夫的詮釋都稍有不同。台北場音樂會,其演奏的速度不是很快,尤其是在三拍子舞曲的第一變奏,似乎是以更接近人的呼吸速度,更具歌唱性。在詮釋上,他講求音樂的流暢性與音樂內在的變化,以及作曲家賦予每一種變奏音樂上的意義,而非外在的華麗與戲劇性,是轉向內心的探索。在第四變奏的四聲部賦格中,他以溫柔、歌唱性的方式呈現,有別於過去以輝煌的氛圍演奏,沖淡了賦格嚴謹格律的嚴肅。到了第十六變奏,自由地彈奏與加了一些裝飾音,讓這法國序曲的變奏更為華麗與輝煌,宣告第二部分的開始。他謹守每一次的反覆,卻也在每一次的反覆中,有時給予裝飾音,有時不給,目的就是要與第一次奏出時不一樣,呈現不同的變化,展現北德新教的樸實,卻也有巴洛克藝術的矯飾之美。

整體而言,席夫是以不露痕跡的微小變化,有計畫性地呈現這卅段變奏,讓這長達一小時的樂曲,增加許多小趣味,即使再次反覆詠歎調(Aria)的最後一曲,也不會彈奏得與開始時一樣,猶如帶領聽眾進入神聖、奧秘的旅程,觀看、聆聽感受著音樂帶給我們性靈的啟示,享受著大自然最美好的聲音,這是極有修為與精進的藝術家才能給予觀者的禮物。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