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人の和平》從宏觀的城邦到微觀的家庭、個人,再拉大到現實生活裡自我的實踐。(林韶安 攝)
演出評論 Review

家的況味與範圍的延伸

三個劇本中,標題直接以「家」入味的《拼裝家族》,卻是最嚐不出「家」的況味,究竟為何?問題在於表面上最政治正確來探討「他們不是一家人,卻有著一家人的情感聯繫和底蘊」(節目單〈編劇的話〉),卻提不出那麼到底「家」是什麼?編劇服膺在外界主流價值所形塑「家」的構成元素,卻無法對於這樣的「家」提出反證,去說服觀眾往往最陌生的人,反而比自己的家人更為親近。

三個劇本中,標題直接以「家」入味的《拼裝家族》,卻是最嚐不出「家」的況味,究竟為何?問題在於表面上最政治正確來探討「他們不是一家人,卻有著一家人的情感聯繫和底蘊」(節目單〈編劇的話〉),卻提不出那麼到底「家」是什麼?編劇服膺在外界主流價值所形塑「家」的構成元素,卻無法對於這樣的「家」提出反證,去說服觀眾往往最陌生的人,反而比自己的家人更為親近。

流山兒★事務所+樂塾《女人的和平》

4/29~5/1 

黃郁晴x同黨劇團《窗明几淨》

5/6~8 

吳定謙x動見体《拼裝家族》

5/13~15 

台北 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二○一六新點子劇展以「一家の味」為主題,找來流山兒★事務所+樂塾,演出改編自古希臘喜劇《利西翠妲》Lysistrata的《女人の和平》、同黨劇團演出美國劇作家莎拉.茹兒(Sarah Ruhl)的《窗明几淨》The Clean House、動見体劇團演出編劇詹傑創作劇本《拼裝家族》。三齣戲包含古典、現代、自創劇本,個別所討論的內容,看似不完全與一般人所認知「家」的主旨有所關連,但三齣戲連續看下來,便能進一步感受到此次新點子劇展的用意,在於將「家」的定義重新擴展與延伸:如《女人の和平》將國族的戰爭置於家庭夫妻床笫之間的對立;《窗明几淨》深入看待夫妻之間第三者,所造成「家」的解構,卻因此重新體悟「家」的意義;《拼裝家族》將不是家人的陌生人拼裝一起,探討「家」的另類定義,三齣戲所組合而成的「一家の味」,讓觀眾品嚐出「家」的另一種況味。

超越框架的「家」

日本導演流山兒祥,以熟稔的舞台場面調度、演員流暢的進出場,讓一群四十五歲至六十歲素人所組成的熟齡劇團「樂塾」,展現表演的魅力與舞台的樂趣。他們不僅載歌載舞,包裝在有如「志村大爆笑」的綜藝哏,和同樂晚會的演出形式裡面,卻沒有忘掉重新詮釋由寺山修司改寫《利西翠妲》而成《不可思議的情色之國》,再還原《利西翠妲》的日文翻譯劇名《女人の和平》,在如此雙重轉譯的過程中,加入觀看視角如男女性別、個體與群體、國族與家庭等多元觀點的流變,除了原著中所翻轉女人當自強,以性罷工來訴求和平,而形成男女權力的反轉對掉,更是七○年代反戰名言:“Make Love, No War”的先驅與反動“War, No Make Love”。而劇中將軍之子小次郎為了想表現自己的男子氣概,與符合父親眼中理想的兒子形象,在自願擔任偵查兵的任務中,卻命喪和平使者的箭下。這樣的努力想達成上一代對自我的期許與目標,卻成為劇中唯一的犧牲者。流山兒祥似乎在此提出「家」對於個體的禁錮,長久活在別人的期許與社會的主流價值之中,亦如他想要成立「樂塾」的動機,是在他照護母親時所衍生的想法,當時他想知道,如果用背負著「歷史的身體」——和一般人不一樣的身體,來演釋劇作會是什麼樣的感覺。(註)這樣經由年歲時間所積累所展現出不同於劇場演員的身體,這樣真正實體是經歷過許多生命的負擔重責,能否拋棄掉過往的認知與框限的卻步不敢,流山兒祥藉由「樂塾」讓這些「歷史的身體」蛻變成長,在劇場內實踐出來。

黃郁晴所執導《窗明几淨》,非常細緻地爬梳原劇本中,對於四個女人因外遇事件彼此攪和進到對方的生活裡面,所產生的衝突、和解、互憐、關懷與愛。莎拉.茹兒的劇本並不好駕馭,除了詩化的意象與內在意識獨白,還有多重語言所產生的文化隔閡與相互不了解,所以在舞台上至少就有中文、葡萄牙文、西班牙文的混合使用,黃郁晴卻能俐落地處理語文轉譯的問題,歸功於二○○九年她即翻譯此劇本為中文,成為她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的畢業製作,事隔多年,再次重製的演出,可以看出導演對於劇本掌握的熟悉與更深切體悟。黃郁晴處理劇中原配與第三者之間,不會落入到刻板道德評斷的窠臼內,將兩個女人樣板化(stereotype),兩人反而因此相濡以沫,重新在彼此身上學習,體悟出一個家的組成,並非只是遵循著約定俗成的常軌運作,當夫妻相處沒有了感情與互動,彷彿窗明几淨的房子沒有人味,即會淪為樣品屋般沒有生氣。

嚐不出「家」的況味?

詹傑編劇《拼裝家族》在節目單〈編劇的話〉中,說明創作動機是來自日本《無緣社會》一書中,記錄著人情淡薄的都市社會裡,人與人失卻聯繫,寂然隻身孤獨走向死亡,但以劇情來看,讓人更容易聯想到宮部美幸推理小說《理由》,所提到法拍屋、海蟑螂的社會議題,藉由一宗謀殺案才發現同住的四人,都是沒有血緣關係。如此像社會新聞版面的事件,最怕就是落入如此樣板的套式中,詹傑把自己多年田調採訪的經驗,轉換成為劇本,卻無力將這些萍水相逢的陌生人,深入他們各自故事的底蘊之中,結果每個人的故事聽起來,就像社會新聞我們會讀到的情事,每個人的面容卻模糊不清。劇本更處處存在不堪檢證的細節:例如法拍屋的屋主,既知道屋子是凶宅,竟不會想要更換門鎖?一群裝扮家人已有經驗的合作夥伴,竟然面對一位開鎖進來的闖入者,反應是如此弱智而不知所措?種種「一廂情願」的情節安排,大大削弱了劇本的可信度。

三個劇本中,標題直接以「家」入味的《拼裝家族》,卻是最嚐不出「家」的況味,究竟為何?問題在於表面上最政治正確來探討「他們不是一家人,卻有著一家人的情感聯繫和底蘊」(節目單〈編劇的話〉),卻提不出那麼到底「家」是什麼?編劇服膺在外界主流價值所形塑「家」的構成元素,卻無法對於這樣的「家」提出反證,去說服觀眾往往最陌生的人,反而比自己的家人更為親近。因此,對於「家」的想像與認知,仍停留在表面層次與意涵,如同《拼裝家族》劇情後段都在處理每位成員不為人知、進而被揭露的問題,每個人的揭露都是如此簡單直接,均是由另一位拼裝成員口中說出,如果真是如此簡易,何須揭露?況且他們不是家人之間所謂血緣的情感,編導卻無法展現這些陌生人不同於家人的聯繫又是什麼?相對之下,《女人の和平》將政治「管理眾人之事」聚焦於「管理自己下半身的事」,從宏觀的城邦到微觀的家庭、個人,再拉大到現實生活裡自我的實踐,如此延伸擴展了家庭的版圖與範圍,進而思索個體該如何置身於群體之中,找到真正的自我;《窗明几淨》先將家庭解構,卻在破壞之中,讓內在被外界所束縛綑綁的情感,藉以得到解放與流洩,如此才能直指家庭的核心:「家」並非外在社會所定義與標示的成分,而是情感與愛。

最大亮點是演員

最後,此次新點子劇展最大亮點是演員的表現,無論《女人の和平》熟齡的素人,《窗明几淨》素質整齊的四位北藝大戲劇系畢業的女人:呂曼茵、陳信伶、蔣薇華、謝瓊煖,加上劇場老將安原良;《拼裝家族》柯一正、邱安忱、張詩盈、李劭婕、呂名堯、洪健藏,撐起並填補劇本的空白與不足,且三齣戲的演員都沒有使用麥克風,全以肉嗓來與觀眾搏感情。台灣現代劇場長久依賴科技的方便,造成演員聲音訓練的怠惰,我們卻可以從「樂塾」的熟齡素人身上看到,經由訓練而能在劇場內中氣十足,聲音投射清晰分明,值得稱許與借鏡。

註:流山兒★事務所+樂塾《女人的和平》導演專訪www.youtube.com/watch?v=fe8HkJtNRkg。

當劇場遇上魔術,打開故事的可能廣告圖片
夏佑體驗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