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晚的演出是筆者多年來在台灣聽過最精采的古樂器樂音樂會,結實、有力、不花俏,卻氣勢非凡、典雅大器,絃樂減少揉音的使用,不強調華麗的音色而追求紮實的聲音,使用演奏較為困難的自然號,呈現質樸的音色,雙簧管強而有勁的獨奏片段,在整場音樂會中顯得非常耀眼,加上訓練有素的聲部重奏,不到四十人編制的樂團,卻發出非常強大的能量,聲音迴盪於整座音樂廳。
亞歷山大.羅馬諾夫斯基與瑞士巴塞爾管絃樂團
4/5 台北 國家音樂廳
巴塞爾室內管絃樂團(Kammerorchester Basel,編按:由於人數超越室內樂編制,主辦單位譯為「巴賽爾管絃樂團」)對台灣的樂迷來說應該是陌生的,音樂會當晚應該有不少人是衝著指揮安東尼尼(Giovanni Antonini)而去。這位著名的義大利指揮是著名古樂團「和諧花園」的創始者,也是著名的木笛演奏家。近年安東尼尼除了與巴塞爾管絃樂團合作,亦多次登上米蘭史卡拉歌劇院指揮歌劇,是目前義大利當紅的指揮家。此次來台,演出的是貝多芬第一號鋼琴協奏曲與老掉牙的第三號交響曲《英雄》,但該團的表現令人驚豔,又見十八世紀下半葉的典雅與穩重,紮紮實實的聲音與聲部處理,呈現理性於外熱情於內的貝多芬。
追求紮實的聲音
當晚的演出是筆者多年來在台灣聽過最精采的古樂器樂音樂會,結實、有力、不花俏,卻氣勢非凡、典雅大器,絃樂減少揉音的使用,不強調華麗的音色而追求紮實的聲音,使用演奏較為困難的自然號,呈現質樸的音色,雙簧管強而有勁的獨奏片段,在整場音樂會中顯得非常耀眼,加上訓練有素的聲部重奏,不到四十人編制的樂團,卻發出非常強大的能量,聲音迴盪於整座音樂廳。非常可惜的是,如此精采的音樂會,台下的觀眾卻稀稀落落,甚為可惜。
瑞士當代作曲家馬丁.耶吉(Martin Jaggi)的《烏魯克》Uruk(2013),是一首無指揮的室內樂作品,聲部的對應及似乎以音色為旋律的手法,讓此曲呈現聲堆的效果。樂曲進行中,第一排的團員拿出音叉輕敲譜架,成為樂曲旋律的一部分,即使中提琴團員不小心將音叉掉在地上,也不損此曲的意境之美。
C大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op.15,1795)是貝多芬第一時期的作品,此曲充滿了維也納古典時期的典雅莊重,但廿一歲貝多芬的大器、強烈的野心與傲氣已經顯露無遺。烏克蘭鋼琴家羅曼諾夫斯基(Alexander Romanovsky)的演出,在一開始有些不穩定,但是在指揮的引導之下,進入到發展部之後獨奏與樂團逐漸融合,也表現出應有的寬大格局與恢宏氣勢。第一樂章由指揮主導音樂的詮釋,很清楚地感受到內在和聲方向性所引導的樂句處理,鋼琴家非常節制地使用踏板,使得鋼琴的聲音相當紮實,與以古樂演奏法的樂團融為一體,沒有虛胖、花俏的聲響,反而突顯這位鋼琴家細膩的音色及格局。柔情慢板的第二樂章,由鋼琴家主導音樂的發展,恣意地展現音樂才華,有時會巧妙地利用踏板讓聲音在空氣中迴盪。他將外在的結構處理得非常有層次感,同時保持內在的節奏與和聲律動,尤其以鋪陳的方式到三分法節奏處運用律動將音樂推向高潮結束。第三樂章迴旋曲當然是展現鋼琴家技巧的樂章,細膩的觸鍵及節制得體的踏板,加上樂團巧妙的配合,充分展現熱情豪放的音樂性格。
霸氣十足卻典雅風格的貝多芬之夜
下半場《英雄》,以考證當時音樂的處理、運用極少揉音的絃樂與自然號,使這首名曲新意十足,似乎見到古典風格的畫作。講求均衡的樂句造就清楚的結構及重奏分明的聲部,尤其是第一、四樂章的音樂織度聲部紋理的處理,以及聲音強弱層次的分明,完完全全是外放而紮實,也使得第三樂章的詼諧曲有著千軍萬馬的氣勢,全曲是骨幹結實、強而有力的《英雄》,是一場霸氣十足卻仍保有維也納典雅風格的貝多芬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