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自由》劇照。(© Orlova Berliner Festspiele 提供)
柏林

俄國導演的藝術實驗 《道》在城中之城展演

十月三日至十一月九日之間,柏林市中心將搭建起一座原寸複製柏林圍牆的「城中城」,而將在此展演的是俄國導演赫爾札諾夫斯基的作品《道》之第一部分《道—自由》。導演在片中重現蘇聯時期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藍道的生平及蘇聯時期的氛圍,透過真實建構的場景與真正生活其中的「居民」,他完成十三部劇情片及兩季份量的電視劇,都將在柏林的城中城面世;除影像外,也有其他藝術家共同製作的部分如表演藝術與音樂的呈現。

十月三日至十一月九日之間,柏林市中心將搭建起一座原寸複製柏林圍牆的「城中城」,而將在此展演的是俄國導演赫爾札諾夫斯基的作品《道》之第一部分《道—自由》。導演在片中重現蘇聯時期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藍道的生平及蘇聯時期的氛圍,透過真實建構的場景與真正生活其中的「居民」,他完成十三部劇情片及兩季份量的電視劇,都將在柏林的城中城面世;除影像外,也有其他藝術家共同製作的部分如表演藝術與音樂的呈現。

夏去秋近,德國幾個重要的紀念日——統一(十月三日)及推倒柏林圍牆的日子(十一月九日)——又要來到。近幾年來的紀念活動,褪去許多歷史的陰暗,取而代之則是花火的亮光、音樂和人聲尋歡的喧嘩,十足的慶典意味。

今年此時卻有一件計畫神秘進行中。十月三日至十一月九日之間,市中心建於普魯士時期的太子宮(Kronprinzenpalais,曾是兩德統一條約簽署地)周邊,包括弗里德里希韋爾德教堂(Friedrichswerdersche Kirche)與申克爾館(Schinkel Pavillon)在內,共計一萬兩千平方公尺大小的範圍,將被以原寸複製柏林圍牆,三點六公尺高的四百卅塊圍牆圈圍起來,成為一座城中之城。

不只是傳記電影  重現蘇聯時代社會

這座城裡要呈現給觀眾的,是俄國導演赫爾札諾夫斯基(Ilya Khrzhanovsky)「傳說中」的作品《道》DAU。柏林將展出的第一部分名為《道—自由》DAU Freiheit。接著,整個計畫將移師至巴黎和倫敦,呈現接續在後的《道—平等》及《道—博愛》。

之所以稱為傳說,是因為這項計畫自二○○六年策畫、二○○九至二○一一年的拍攝期間至今,仍未有真正的發表。《道》是蘇聯時期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藍道(Lew Landau)的小名,導演欲在片中重現藍道的生平,以及蘇聯時期的氛圍。然而後來,整個計畫的走向遠遠不僅只是一部傳記電影。

拍攝期間,導演在烏克蘭的夏爾奇夫(Charkiw)包下了一座閒置的體育場,改造成導演口中的「研究中心」(Institute)——有街景、仿蘇聯時期的貨幣與證件,相應的食物與各種日用器材乃至於語詞(以嚴格的罰則,禁止當代用語出現其中)等等。透過面試篩選,四百位應募而來、背景各異的「研究中心住民」,被隔離於外在世界居住著。兩年半後,有人相愛、也有分離,甚至誕生了嬰兒。

在攝影機的不定時拍攝,以及導演刻意製造特定事件下,產出了約七百小時的影像素材。從中剪接出來的十三部劇情片,以及兩季份量的電視劇,都將在柏林的城中城面世。除影像外,也有其他藝術家共同製作的部分,譬如表演藝術與音樂的呈現。

因為釋出的資訊有限,我們只知道,欲參觀城中城中的《道》,必須先申請簽證,同時回答連串個人化的問卷表格。系統將以大數據演算的方式,隨機產生參觀動線和觀看順序。在入場前,觀眾將被禁止攜帶任何自用的通訊器材,僅能使用主辦單位的導航機器,藉此引導參觀動線、拍攝記錄或與外界保持聯絡。

超越真實的烏有之鄉  是否能批判現實?

當然,在柏林這個城市再度立起一座圍牆所代表的意義,並不是僅是藝術計畫這麼簡單而已。共產黨暴政受害者協會(UOKG)的部分成員便對這樣的計畫表示質疑,認為在缺乏受難者的參與下,要嚴肅地再現這種統治的權力機制或許難以成功。但亦有其他類似團體持開放態度。史達林獨裁統治受難者協會(VOS)的主席便認為,這樣的計畫或許是在民主社會中開啟廣泛討論自由之意義的契機。

然而,與其說是為了還原真實,這樣幾乎完全重現、甚至連時間軸都隔絕於外在而自成一個世界的「布景」,早就已超越真實,成為一處烏有之鄉。導演為了製造「全天候戲劇」的效果而啟動的事件,也讓區分真假再也不具任何意義。發生在這裡的,正是另外一樁「真實」,並非關藍道的生平或蘇聯統治的再現。藝術實驗的邊界和倫理究竟在哪裡?這類的「再現真實」究竟真能夠批判現實,抑或是只讓人在其中重複真實世界的各種歪斜?即將到來的計畫呈現,將揭開一切的謎底。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