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樊香君

發表文章 50 篇
  • 《嶙峋》
    舞蹈

    以身體作為情動力樞紐

    將注意力放在當代舞蹈、劇場或藝術發展久了,會將美學形式的發展應該具備某種「進步」節奏視為基本。這裡指的進步不是現代化意義下的前進式與線性發展;而是在創作意識中需要具備某種「挑戰」學科內外美學慣例、「批判」產業生態模式、或「回應」社會與政治發展的意識或觀點存在,這的確是創作中的現代性而非現代化的精神所在,也是被評論者或研究者指出為「新」形式的可能過程。於是,我們看到現代舞先鋒對於古典芭蕾的反叛、後現代藝術家們對於現代舞蹈作品的批評、當代舞蹈中的當代性,則叩問藝術生態、美學建構與產業機構的共構關係。不過,這種對於美學形式發展的理所當然期待,有沒有可能也逐漸固化為某種在藝術市場上流動的通行證? 上述現象有待觀察,也並非本文要討論的重點。不過在此背景下,我好奇的是,若看到光譜的另一端,那些在專注於「編舞」、或「以肢體作為主要表達媒介」的工藝品式編創手法,在強調觀念、批判性的當代劇場舞蹈領域中,還具有什麼樣的意義呢?雲門舞集藝術總監鄭宗龍新作《霞》,以及翃舞製作年輕創作者賴翃中編創的《嶙峋》可作為此討論的例子之二,其中《霞》的創作意念與途徑尤具啟發性。 身體、編舞、情動力場的織構 將《霞》與《嶙峋》置放於同一脈絡討論,無非是兩者共通點皆落在以「以肢體作為主要表達媒介」的工藝品式編創手法,於是兩齣作品的最大亮點,即是將舞動中身體的情動力推向極致,進而感染演出場域。就此而言,《霞》與《嶙峋》幾乎是在站同一個出發點上。《嶙峋》的主要舞者鄭伊涵在賴翃中幾年前的短作呈現如《Birdy》中,已顯現其精湛的身體表達能力;而雲門舞者的身體能力更是有目共睹。不過,這個推向極致的過程,除了有賴於舞者身體能力與表達力之外,「編舞」作為一種突顯身體情動力的結構更是隱藏關鍵。 「編舞」在不同的語境中有其不斷被擴延與重新定義的內涵。而此處所指的,即是上述工藝品式的編創手法,考慮到不依賴文本、語言的舞動中身體,如何在限定的時間與空間中make sense。我們常常會看到一齣僅15至20分鐘的小品,因為舞者的身體能力與表達力極好,而獲得不錯的評價。不過,當同樣的作品拉長到50至60分鐘的長度,就不只是舞者身體能力與表達力可以完全支撐的,若作品僅仰賴舞者的舞台魅力而未意識到編舞的問題,則過了30分鐘就可能顯

    文字|樊香君
    第348期 / 2022年09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舞譜教師曾瑞媛的讀譜術

    以「舞譜」記錄、體驗、探索、創造身體動作

    如果說現當代舞蹈在表演藝術中相較小眾,那麼,在現代舞蹈發展上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舞譜」,可能是小眾中的小眾了。不若樂譜的隨手可得,網路下載、圖書館借閱、或是鄰居家正在學鋼琴的孩子可能就有一份貝多芬的《給愛麗絲》琴譜。上哪找舞譜?首先已經是個問題了。如何讀舞譜?更不是國民義務教育中的一環還記得國小音樂課學吹長笛,至少就得先學會識別簡單的樂譜吧?單從這兩點,舞譜的低普及度顯而易見。 不過,低普及度無法與舞譜的存在價值與應用潛能劃上等號,只是讓舞譜總是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透過專訪獲拉邦舞譜重建者認證的舞譜教師曾瑞媛,我們試著稍稍揭開舞譜的神秘面紗。 什麼是舞譜? 曾瑞媛提到:「舞譜,即是一種動作的記錄」。若從這個角度來看,舞蹈史上已定義石器時代畫有牽手舞蹈小人的紋彩陶盆、石窟上的壁畫磚,即可視為是一種沒有文字時代下,以圖像記錄舞蹈的方式。而現今西班牙巴賽隆納市政廳,也珍藏著一份記錄著14世紀軍隊操練過程的圖譜,把當時軍隊行徑動作與路線皆清楚記錄下來,此亦可視為一種動作的譜。 不過,在現當代舞蹈領域若提到舞譜,所指向的大多是現代舞蹈史上赫赫有名的舞蹈理論家拉邦(Rudolf von Laban)所創立的拉邦舞譜(Labanotation)。20世紀初,無論在美國或德國,正是現代舞蓄勢待發之際。為使現代舞與文學、繪畫、音樂等其他藝術形式齊名,舞蹈經典同樣可供後世流傳、珍藏與重建,拉邦於是發展了這套舞蹈的記譜方法,以及支持這套記譜法後面的動作理論系統。

    文字|樊香君
    第347期 / 2022年07月號
  • 2018校園聯演計畫《體.物.時.刻》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我們願意花時間進行可能失敗的溝通嗎?

    從教育制度看台灣舞蹈創作者與觀眾的溝通斷層

    2020年底,臺中國家歌劇院製作了系列podcast《啊我就看不懂舞蹈》,由舞評人魏琬容主持,邀請評論人、編舞家、表演者、音樂家等,來自不同領域與不同角度的講者們,一同討論這道題目。雖然講者之中不乏來自街舞背景的表演者(如鐘長宏與白爛哥陳彥霖),然而這裡「看不懂的舞蹈」並非指向街舞、國標舞、社區鄰居的廣場舞,也甚至不是芭蕾舞。

    文字|樊香君
    第345期 / 2022年03月號
  • 《定光》
    舞蹈

    扭動在台灣當代舞蹈的緊箍咒之間

    鄭宗龍在《定光》之前的創作脈絡,多少都具有不斷回返私密領域而折射他的文化身體招魂術意涵,好比《在路上》關於行旅情誼與地方想像的相互映射,《十三聲》關於兒時與母親回憶與艋舺街頭的相互返照。相較之下,《定光》的略顯蒼白或空泛,或許是身體與聲音技術尚未成熟以包容更多的感覺碎片,投射出我相信還存在於鄭宗龍創作脈絡中的私密領域。

    文字|樊香君
    第337期 / 2021年01月號
  • 《編舞筆記》
    藝@書

    一本不只是給編舞者的筆記

    作為一本「編舞者」的筆記,作者布洛斯的確提供了許多編舞技藝的可能性。這些工作方法雖然在我們熟讀了舞蹈史的發展後亦能理解,更是現今許多編舞者早已採取的實踐手法(某種布洛斯所謂「當代舞」的樣子)。然而,布洛斯從實踐角度具歷史意識地解構與書寫舞蹈創作,將舞蹈史知識與舞蹈創作實踐有機連結,正是《編舞筆記》令讀者感到知識的立體處。

    文字|樊香君
    第332期 / 2020年08月號
  • 《十七/二十一》
    舞蹈 探尋芭蕾源起與身體的音樂性

    威廉.佛塞 與七位夥伴共創「寧靜舞夜」

    久違台灣的現代芭蕾大師威廉.佛塞,將於二月下旬帶著其二○一八年的製作「寧靜舞夜」造訪高雄。演出分上下半場收錄兩齣重新演繹的現有舞作《目錄》、《對話》與幾齣全新創作,透過佛塞的新作與舊作重探,讓帶著我們一探芭蕾源起及身體的音樂性。

    文字|樊香君
    第325期 / 2020年01月號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一個社會的基礎動詞的「身體化」

    剛上任柏林國家芭蕾舞團藝術總監的莎夏.瓦茲與喬漢納.歐門,在他們的第一個劇季找來瑞典籍荷蘭舞蹈家凡.丁特,演出其二○一三年作品Plateau Effect。凡.丁特企圖透過舞者與物件的互動實驗表演高潮的起伏與建立,藉由一塊舞台大幕,將社會中與人際間的基礎運作元素「傳遞、溝通與建立」,透過身體來具象呈現。

    文字|樊香君
    第323期 / 2019年11月號
  • 1913年《春之祭》首演版。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肉體與精神之間 是情色力量也是革命武器

    舞蹈在部族與社群文化中占有著一定的功能性意義,其中一種是關於繁殖與生產的儀式,舞蹈像是疊合在繁殖行為上的另一層律動,它曖昧,不等於性行為,卻搖擺在肉體與精神之間。在脫離儀式功能後,舞蹈此一接近情色的力量如何安置或擺盪,也隱隱刻畫每個時代身體與慾望、國族與個體之間的拉扯。

    文字|樊香君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 藝術擴散計畫將藝術帶進家庭與咖啡館,作為藝術走向民眾的第一哩路,將劇場擴散。圖為2017年的《藝術擴散計畫—咖啡館的跳舞時光》。
    特別企畫 Feature

    無中生有 發揮「樞紐」無限可能

    雖然場館的落成一再延宕,但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的藝術活力,已經藉由各種計畫的推展擴散開來,北藝中心從「樞紐」概念出發,自許成為「亞洲共製中心」,期望連結國家與地方各場館、藝術與社會關係,在創作培育與製作鏈結上共製共享,發展更靈活的思路和運動策略。從「亞洲當代表演網路集會」(簡稱「亞當計畫」)、「創意節目前期展演計畫」到「擴散計畫」,不只在製作、創作端提供支援,也在觀眾端打破限制,開發可能性。

    文字|樊香君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 梁允睿《瑪麗皇后的禮服》。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6:藝術創作陪伴,作品製作期拉長

    乘著共製經濟的網 活化創作與製作生態

    今年的表演藝術舞台,有著「豐收」的氛圍,因為幾個令人矚目的製作,都歷經了二至六年的製作期,因為場館或機構的長期奧援與陪伴,讓作品得以醞釀發展,終至冒芽生長,甚至成熟茁壯。這股支持的精神與視野,鬆動了過去公部門補助與藝術家之間的僵固關係,也透過場館機構多向連結與共製關係,編織出一張培育藝術家的網。

    文字|樊香君
    第312期 / 2018年12月號
  • Hallo!中,舞者Gizem Aksu在跑步機上與觀眾互動。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舞在八月」卅年 一聲Hallo!拒絕保守蔓延

    在氣氛封閉的八○年代德國柏林創立的「舞在八月」舞蹈節,今年已屆滿卅年,當年企圖將柏林藝術家與舞者包含進世界脈絡的初心,在現今保守勢力漸增、人際間築起高牆的歐陸,在卅年慶的此屆分外被強調,幾齣邀演作品均具強烈政治性,觸及我與他者、個人與群體等問題。其中由土耳其編舞家Aydin Teker及其舞者Gizem Aksu帶來的Hallo!藉由簡約的表演形式與觀眾互動,格外發人深省。

    文字|樊香君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 透過情歌、搖籃曲,舞者們手腳層疊,左右起伏、搖晃,石板屋屋頂的交叉重疊古法排列的厚實感竟閃現眼前。
    ARTalks

    織一張黑色光暈,撫觸經驗,傳遞時間

    深黑色,在排灣部落社會中是屬於貴族的顏色,平民不可越級。然而在階級制度分明卻已漸受現代社會異化的部落社會中,身為當代原住民的TAI對於部落與傳統的愛該如何說?他們集體一身黑,似乎有意讓神聖的黑色光暈撫觸群體中的每個個體,以歌聲、腳步、眼神、身體滿溢著群體也是個體的愛與矛盾,反覆運動、震盪,開啟交接傳統與未來的節點。

    文字|樊香君
    第310期 / 2018年10月號
  • 《國際最高機密》中,耳機串起參與者扮演特務行動的當下,分秒必爭做出每個看似牽一髮動全身的決定。
    特別企畫 Feature

    有所感才有所知 請勾引我參與你的藝術

    藝術創作畢竟不是社會運動,感知也終究意味著「感」與「知」二字,如何讓參與者不只是照表操課,身體完成參與卻未在認知中產生攪動,畢莎普提出的「立基於世界,卻同時脫離世界的參與式藝術存有論」,確實值得參考。畢竟想讓觀眾開始思考作品設局,如何參與的藝術性還是勾引身心進入的第一步。

    文字|樊香君
    第308期 / 2018年08月號
  • 周書毅在這裡交纏著他的現場身體、影像身體、無用之地的身體,以及觀眾的游移身體,給了我們脆弱、無用卻依舊奮力靠近、奮力呼吸的精神肌理。
    ARTalks

    裂縫中長出脆弱的力量

    周書毅花了四年時間,走了香港、中國、韓國、台灣各處邊緣、具爭議地帶,思考人與環境的問題,在這裡交纏著他的現場身體、影像身體、無用之地的身體,以及觀眾的游移身體,給了我們脆弱、無用卻依舊奮力靠近、奮力呼吸的精神肌理,這正是周書毅將Break的力量如藤蔓深植於脆弱與柔韌之中,無限蔓延而去。

    文字|樊香君
    第308期 / 2018年08月號
  • 這帳篷所開出的世界場域,即容納了各種各樣的時間,在世界(迷)宮之中流竄,撞擊到何處,總會開出另一個片段。
    ARTalks

    時間、時鐘、世界迷宮

    乍看之下,導演櫻井大造似乎找到一個圓融世界陣痛的說法,且看似寄託在抽象的佛教義理中,將現實世界中追尋時鐘與未來計畫所製造的經濟妖怪與魑魅魍魎一棒子打醒。但櫻井不訴諸虛無,或者具均值意味地前往涅槃解脫,這些人類、亡靈、外星人不通往地獄,也不飛昇至天堂,大家只是聚集在這裡。也就是說,時鐘是假的、計畫是假的,目的地也是假的,但時間還是真的。

    文字|樊香君
    第303期 / 2018年03月號
  • 孫尚綺的《溯形Spur》像是一場追溯身體與音樂間時近時遠的軌跡之旅。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灰階童趣到大師經典 身體美學的執迷追求

    長年在歐陸發展,作品也備受肯定的編舞家孫尚綺,集舞者與編舞者於一身,坦言自己「對身體美學的追求非常瘋狂。」他這個冬天特地返台,帶來兩齣作品《Spur/溯形》與《攝影師》,分別與貝艾特.福瑞和菲利普.格拉斯的音樂互動,觀眾將可一覽他如何讓舞者身體與音樂馳騁、抗衡、遊刃有餘

    文字|樊香君
    第299期 / 2017年11月號
  • 文茲格爾高中的體育館因為接觸即興族人的進駐,成為一處即興與接觸自由生長於日常生活的有機體。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接觸即興,是一種生活態度

    從二○○○年開始的德國「弗萊堡國際接觸即興節」,是全世界愛好接觸即興者的年度盛會,今年活動於八月中旬舉行,透過課程、Jam等活動,讓各地參與者交流分享接觸即興的經驗。本文作者透過這次的參與,體驗到接觸即興活動的開放性,能充滿整個生活有機體作為一個實踐與思考架構,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生命態度,也是一種政治選擇。

    文字|樊香君
    第299期 / 2017年11月號
  • 從極端情慾到無感,零到一,都指向驅動舞者身體作為武器的性與情色能量。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以「性」主導 標誌我的存在

    由法國編舞家瑪蒂德.莫妮葉、阿根廷作家艾倫.保羅與阿根廷舞者們合作演出的《舞會》,展現探戈、騷莎、森巴、街舞或類似部落舞蹈的野性身體,透過八○年代阿根廷情色與金錢氾濫的刻板印象,身著各自性意向服飾的男女,以強大身體能量與爆發力,極度誇張展現情色慾望的姿態,似乎不斷向觀眾表達「我的存在」。

    文字|樊香君
    第299期 / 2017年11月號
  • 《捕夢》排練
    焦點專題 Focus

    以優雅之姿 看進夢的溫柔與狂暴

    鄭宗龍耐人尋味地說了一句「也許《捕夢》與《十三聲》本質上是一樣的」。這麼說好像有些關連,《十三聲》的靈感來源,是為了抓捕童年在萬華街頭映在眼中形形色色的模糊身影,而《捕夢》則直接點出想要探索、捕攫夢境的渴望。不過,與其說他想探索夢境,不如說他其實是對「意識」與「理解」感到無比好奇。

    文字|樊香君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 編舞家鄭宗龍
    焦點專題 Focus

    捕一場潛意識的劇場之夢

    從《十三聲》的童年回憶到新作《捕夢》的迷離魔幻,雲門2藝術總監鄭宗龍回身一轉,踏入潛意識的神秘境地,他說:「我希望大家看完(舞作)像是做了一場夢。舞作最後有一個橋段,謝幕後,我會把空間打開,讓大家可以走上舞台,拿著手機用Instagram或是直播這個空間或舞者們,捕捉他們才剛做完的夢。可是捕得到嗎?我不知道。」

    文字|樊香君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123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看戲不忘電影

    速寫賴翠霜

  • 其他

    聚焦長銷劇 PLAYground空總劇場4月開幕首推《小王子》音樂劇

  • 音樂

    殷巴爾重磅回歸 以經典樂曲回應國際局勢

  • 首爾

    室內口罩解禁,觀眾雖回流仍顯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