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江國家公園中的「台江學園」(陳十工作室 攝)
專題 台江,那方土地的人與事

因水而生、依水而居的水中之都

台江的歷史與景點介紹

從陸浮到海埔新生地、從鹽田到良田、從魚塭到開發科技工業區,到今日擁有台灣第八座國家公園,台江這方土地,有著獨到的自然生態,也有長久發展的人文軌跡。今年四月,「台江文化中心」將正式開幕,趁此機會,本刊也邀請讀者一同踏進台江,認識這個「水中之都」的過去與現在。

從陸浮到海埔新生地、從鹽田到良田、從魚塭到開發科技工業區,到今日擁有台灣第八座國家公園,台江這方土地,有著獨到的自然生態,也有長久發展的人文軌跡。今年四月,「台江文化中心」將正式開幕,趁此機會,本刊也邀請讀者一同踏進台江,認識這個「水中之都」的過去與現在。

台江一帶自古即為海灣,這片由沙洲與陸地形成的潟湖,在十七世紀仍為可停靠多達千艘船隻的海域,清人藍鼎元於《東征集》中將其名為「台江」。在被稱作「青螟(瞎眼)蛇」的曾文溪數百年來轉向改道、擺尾氾濫的沖刷淤積之後,船隻從過去清領時期作為來往廈門的唯一官方渡口(鹿耳門),到日治時代改安平出港;台江也從陸浮到海埔新生地、從鹽田到良田、從魚塭到開發科技工業區,至今也有了得以保育生態、讓土地歇息的國家公園。

十九世紀時,先民在此搭寮建廟,建立屬於他們的台江生活(亦取菅芒花之名,將此地喚作「菅仔埔」),到得日治初期更有「臺江十六寮」之稱,可見其人口繁盛、已自成聚落,遂於一九二○年劃立行政區「安順庄」;戰後,安順併入台南市,成為現在的安南區。南邊以鹽水溪為界,與安平相鄰、北方隔有曾文溪,與七股相望,這傳說中一母一公的雙蛇,不再如過去那樣交纏位移,擾得人民受水患之苦,反而像是守護著此地一般,與台江一同相擁共生。

台江國家公園

台江國家公園自七股區至安南區海岸,可略分為幾個區域,北部為七股潟湖區與鹽田濕地、中區為曾文溪口濕地及黑面琵鷺保護區,南邊則為城西、四草濕地和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遊客中心。台江旅遊的一天,或可就從南方出發,自安平走上四草大橋,右邊是鹽水溪、嘉南大圳排水線與四草漁港所匯流的出海口,另一邊則是台灣海峽,橋面上亦能看見溪口的浮棚蚵架與河岸各處垂釣的人們;往北面瞧去,不難看見藏身在河道和樹林間的一片白色建築,那便是由建築師郭英釗與團隊共同設計建造的「台江學園」。

這一整片建築群就建立在魚塭之上,用高腳屋的形式、以台江島為發想,組成有不同聚落、有大小巷弄,更有正中心廟埕廣場的整體建物。同時,為因應此地承接海風且日照強烈的日常環境,牆面全為白色可適度反射熱能,門窗開口則偏小,具有採光與避風的雙重功能;建物位置的設計也經過特別計算,能在不同時節適當阻絕或引入季風。建築牆面和屋頂亦放置不少蚵殼和漂流木,除增加隔熱效果之外,也能成為四周鳥類的歇腳處,從水中的魚類、貝類、浮游生物,到陸上的人與植物,這裡不僅是我們的觀光景點、打卡名勝,更是陸海空所有生物匯聚之所。

四草大眾廟

四草大眾廟所祭祀的主神「鎮海元帥」為土生土長的台灣神明陳酉,他原生長於台南市區,而後成為清領時期的武官將領,現今為守護汕尾一帶的台江之神。大眾廟對面有國定二級古蹟「四草砲台」、後方為古戰場紀念碑與荷蘭塚,廟口左側則可搭乘竹筏悠遊四草濕地。竹筏航程分為綠、黃兩種,綠線即為「綠色隧道」航線,可在短短卅分鐘的時間內,近距離觀看多種紅樹林植物。根據過往文獻記載,台灣原有三科六種紅樹林植物,包括紅樹科的水筆仔、紅海欖、紅茄苳(五梨跤)與細蕊紅樹,以及馬鞭草科的海茄苳、使君子科的欖李;如今,除細蕊紅樹已因開發而絕種外,其他五種(或經引進與復育)皆能在四草看見。黃線航程則行經四草內海、北汕尾濕地和鹽水溪口一帶,深入台江水路,也彷彿搭上了百年前居民生活樣態的時光竹筏。

當劇場遇上魔術,打開故事的可能廣告圖片
秋天藝術節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