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音樂劇演出市場近幾年快速成長,國內外音樂劇演出蓬勃,但票房收益大的大都是國外劇目,國內自創與自製的能力明顯不足,因此音樂劇人才的培訓有其急迫性。日前以演出音樂劇為主的天橋藝術中心,宣布掛牌「音樂劇人才培訓基地」,將展開首期三年的培訓計畫:第一年將以製作人與舞台監督為主;第二年加入演員培訓;第三年將展開自製劇目,提供所培訓人才實踐的機會。
七月十五日,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宣布掛牌「音樂劇人才培訓基地」,並將展開音樂劇人才首期三年的培訓計畫,第一年將以製作人與舞台監督為主,於八月五日到十六日在天橋藝術中心舉行;第二年加入演員培訓;第三年將展開自製劇目,提供所培訓人才實踐的機會。在此同時,著名的法語音樂劇《巴黎聖母院》(亦譯《鐘樓怪人》)即將於八月十五日至九月一日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演出十九場,人才培訓計畫亦將深度觀摩《巴黎聖母院》的製作與演出。
原創音樂劇理想豐滿 現實卻骨感
中國的音樂劇演出市場近幾年快速成長,以在硬體上最符合音樂劇需求的天橋藝術中心為例,自二○一五年底開幕至一九年上半年,共演出國內外音樂劇共六十六部,近六百場,票房超過兩億人民幣,占天橋藝術中心全部票房的60%,在營運重心與經濟效益上都達到這個劇場當初規劃的目的。美中不足的是,票房收益大的多是國外劇目,國內自創與自製的能力明顯不足,因此音樂劇人才的培訓確有急迫性。事實上,有計畫地推展音樂劇產業在中國並非新鮮事,因為自二○○三年首度引進音樂劇《貓》後,《悲慘世界》、《巴黎聖母院》、《歌劇魅影》、《音樂之聲》、《髮膠星夢》、《阿依達》、《媽媽咪呀!》等著名劇目陸續被引進大陸,也積累了大批觀眾。這十多年間,不少演出公司或嘗試製作中文版,或打造原創劇目,但理想豐滿,現實卻骨感,這些公司大都在市場上領略到殘酷。但這些犧牲也並非全打水漂。
二○一一年,由直屬文化部的中國對外文化集團結合上海東方傳媒集團及韓國CJ集團合組「亞洲聯創文化」,依據韓國發展音樂劇的「三步走」(引進→合製在地版→自創)成功經驗,目標是把中國的演藝市場打造成下個百老匯。亞洲聯創的計畫是與百老匯團隊合製四齣中文版音樂劇,吸取經驗後開始發展中國原創音樂劇。亞洲聯創第一齣推出《媽媽咪呀!》中文版,於二○一一年下半年開始,在上海、北京、廣州演出近兩百場。這是中國演藝市場上第一次如此大規模的演出,訂下兩百場的目標是需要這麼多場次才能達到收支平衡,而同時,如此龐大的演出量所產生的議題正是未來音樂劇製作所需要汲取的經驗:判斷什麼是好的製作?如何訂定行銷推廣策略?工作團隊的經驗、運作能力是否足夠?《媽媽咪呀!》中文版雖因製作成本龐大,很難一再巡演,但確實得到不少好評,同時也培養出了一批優秀的演員及較為專業的工作團隊,對後來的音樂劇製作有其正面影響。可惜的是,第二齣《貓》中文版於二○一二年首演後,票房遠不如預期,同時人事紛爭不斷及其他不為人知的原因,亞洲聯創在創立三年後急速結業,豐滿的理想戛然而止。原亞洲聯創總經理田元另成立四海一家文化公司及之後不同的崗位,都在音樂劇領域持續打拼,但顯然已無當年霸氣。
音樂劇專業場地帶動 令人期待
這十多年來,音樂劇市場看似豐富多彩,但其實人來人去,資金也進出頻繁,並未積澱出太多養分,試著揣摩的創作者、製作者與演出者仍在不夠專業地試著揣摩,市場雖龐大無比,但離成為中國作品自己的市場的日子仍遙遙無期。天橋藝術中心以演出音樂劇為內容的核心,作為人才培訓基地有其正當性,同時這個場館的一半經營權也在中國對外文化集團手上,關聯到亞洲聯創,似乎對音樂劇這個領域的專業化也就有了責任與義務。
天橋藝術中心的音樂劇人才培訓計畫,由日本四季劇院在北京的分部——四季歡歌公司總經理王翔淺負責規劃執行,小班求精,課程紮實,講師也都是業內資深工作者,內容多是乾貨。尤其這個計畫把製作人與舞台監督的訓練視為第一要務,實是切中市場的要害。對這個基地的運作,也許可讓人可再給一些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