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貝爾二○一八年首演的作品《發生的一切,都會發生》,於今年六月初在紐約公園大道軍械庫演出,本作自捷克作家奧雷尼克的著作《廿世紀極簡歐洲史》出發,郭貝爾以全觀式的鳥瞰角度,呈現歷史的建構、毀壞、寂滅甚或重生等過程;從朗讀話語的拼貼及畫面組成中,讓觀眾以觀看參與「發生的一切」。
以觀看參與「發生的一切」
在巨大、黑暗而空曠的舞台上,緩緩變動的景觀,正由物件、動作、聲響與燈光投影組成,各部分整合的過程轉換清晰可見,而其中空隙讓劇場時間突顯而出,物件漸漸充滿空間,轉眼又在氤氳中消失,再讓煙霧塑造了空間,燈光與投影立體似可觸及,寓意與當下虛實交替,樂音與朗讀聲層層疊疊,或嘈雜巨響、或低語柔綿……這是海恩納.郭貝爾(Heiner Goebbels)最新作品《發生的一切,都會發生》 Everything That Happened And Would Happen(暫譯),推移在兩小時又廿分鐘中的奇觀式意象,由五位音樂家及十一位舞者演出,因音樂家即興演奏,連同當日Euronews新聞影像“No Comment”,使得每場次皆有不同之處。繼二○一八年於英國曼徹斯特首演後,今年六月初在紐約公園大道軍械庫(Park Avenue Armory)演出,自捷克作家奧雷尼克(Patrik Ourednik)的著作《廿世紀極簡歐洲史》Europeana出發,郭貝爾無意呈現歷史故事,而是跨出歐洲版圖,以全觀式的鳥瞰角度,呈現歷史的建構、毀壞、寂滅甚或重生等過程;從朗讀話語的拼貼及畫面組成中,讓觀眾以觀看參與「發生的一切」。
相信曾看過郭貝爾去年在北投機廠演出的《代孕城市》的台灣觀眾,對其聲景回響記憶猶新。這位創作力充沛的德國作曲家兼劇場導演,在這齣醞釀許久,經過德國、法國、越南與英國四個工作坊後,形成之規模龐大的作品《發生的一切,都會發生》中,擔任概念、導演與燈光設計。此作於英國與紐約場次巡演後,將在八月到德國的魯爾藝術節(Ruhrtriennale),接著是聖彼得堡與維也納等地巡迴。
在郭貝爾的創作脈絡中,他不斷思考語言與意義浮動,並以音樂性的描述統合。他提及廿世紀初的文學家葛楚.史坦(Gertrude Stein)的作品Wars I Have Seen (註1)推動他創作文本,一是目前當權者並沒有比其書寫時代的當權者好,二是史坦著作中缺乏標點的字句與無法直面的意義啟發了他;而本作也源於他想開始與舞者合作(註2),並使用他在二○一二年執導的音樂劇場 John Cage:Europeras 1&2中構成風景的元素,透過奧雷尼克兼具諷刺與內省的《廿世紀極簡歐洲史》與沒有評論的新聞片段節目“No Comment”共同形成。郭貝爾認為“No Comment”這個節目讓人感到「自己從沒準備好將要發生什麼」,且是「對現實的強烈侵擾」,畫面內涵觀眾必須自行評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