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大師宮崎駿的《風之谷》,是動漫迷心中的經典之作,去年底由松竹出品、名伶尾上菊之助與中村七之助主演的歌舞伎版《風之谷》在東京新橋演舞場首演,造成歌舞伎粉、動漫粉與宮崎駿粉的轟動。故事中的科幻場景在歌舞伎舞台如何展現令人好奇,製作人兼主演的尾上菊之助表示「將利用歌舞伎最傳統的表演程式去復刻這部影響一代人的動漫傑作」,所以這部戲表面上是演《風之谷》未來的科幻世界,但是骨子裡的賣相全是傳統歌舞伎。
提起《風之谷》這部宮崎駿的動漫電影,可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去年底宣布日本歌舞伎要碰觸這個未來世界的科幻題材時,就引發各界關注好奇。
歌舞伎製作創新戲碼以期跟上時代腳步,拓展觀眾的努力已行之多年,早在一九八、九○年代就有所謂「超級歌舞伎」問世,不只在舞台效果耀眼炫目,更厲害的是跨國取材,《封神榜》、《三國志》、甚至演起西太后,可謂轟動一時,座無虛席。近年更改編流行動漫《海賊王》、《火影忍者》,掀起日本國內、外熱議。二○一九年底甚至還有白雪公主、卓別林、《星際大戰》等戲碼,題材廣泛、琳瑯滿目。
此間,《風之谷》在受眾方面的優勢卻最不容小覷,宮崎駿粉絲從五、六歲到五、六十歲一網打盡。不管歌舞伎粉、動漫粉或宮崎駿粉,各方人馬無不使出渾身解術,千方百計搶票,在正式開賣之前,幾已售罄。
演出前,遊覽車一車一車載觀眾來到,這是其他演出未見過的盛況。日本老太太看戲時笑聲又大又響,足見其滿意度及接受度。週邊產品更是賣得嚇嚇叫,人手一隻女主角的寵物「迪多」小玩偶,連滿頭白髮的老先生也不例外。
劇終時,多數歌舞伎照慣例沒有謝幕,只在每檔演出的最後一天晚場安排謝幕。但《風之谷》首演晚場結束時,觀眾竟然坐著不走,掌聲久久不息,只好臨時安排謝幕。大幕一起,觀眾全體起立鼓掌,演員卻一臉惶惶,需有人在一旁指揮才草草行禮,大幕又迅速落下;但是第二天演員謝幕就不慌不亂,井井有條。足見這樣熱烈的反響完全是《風之谷》台前台後人員皆始料未及。從兩天觀眾反應來看,不止是票房大賣,就連演出也取得絕對性的成功與佳評。這其間明顯有觀眾並不是歌舞伎常客,卻可以聽到有人盛讚演員年輕貌美,賞心悅目,全台俊男「美女」,其實歌舞伎舞台上只有男演員。
藉二次元題材 為傳統歌舞伎做置入性行銷
歌舞伎版《風之谷》是宮崎駿漫畫書七冊全部演出,分日、夜兩場,日場分三大幕,夜場分四大幕,全劇演下來八小時。光序幕就有十一場戲,動漫電影其實只演到序幕內容,後面多達六幕戲沒看過漫畫的人並不熟悉。詳細劇情不多贅述,想談論的是「一場藉二次元題材為傳統歌舞伎做的置入性行銷」,也就是製作方如何在創新題材內把傳統歌舞伎的表演型態發揮到極致,還能使新舊觀眾都得到滿足。
由於宮崎駿的「吉卜力工作室」參與幕後製作,所以保留了電影原版配樂。戲開始,先由演員配合布幕繪圖導聆解說全劇的世界觀,何謂七日之火、巨神兵、王蟲、腐海、瘴氣、大海嘯等等概念之後,布幕拉起,台上已是腐海植物世界,接著植物布景板左右移開,出現巨大王蟲道具板,同時半透明紗幕上投影出戲名「風之谷的娜烏西卡」(風の谷のナウシカ),熟悉的電影配樂大響,對動漫粉絲而言真有催人落淚的感動。從觀眾席延伸到舞台上的「花道」出入口,借由舞龍舞獅手法舞動出巨型飛蟲,同時舞台上也穿梭各種巨蟲,一下子把觀眾帶入那個神奇的未來世界。此後電影配樂斷斷續續在全戲中穿插,傳統的歌舞伎旁唱、伴奏音樂仍然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必要時甚至用傳統樂器現場演奏電影配樂。
在演員表演部分,主角服裝造型必定有忠於原作動漫的主要特徵,如娜烏西卡胸前的圖樣,庫夏娜頭冠及環辮,猶巴師父像西部槍手戴的帽子,但是服裝細節還是加入歌舞伎傳統款式,混搭些中國風的髮型等等。在身段上,傳統歌舞伎的亮相動作「見得」,以及邁「六方步」走花道下台等,一樣都不少。
傳統舞台特技 演繹科幻一樣到位
令人興味盎然的是,傳統歌舞伎舞台上的各種噱頭也給觀眾一次滿足。以娜烏西卡救小王蟲為例,娜烏西卡身上衣服被王蟲血染成藍色,就用了歌舞伎台上慣常表演的迅速換裝。娜烏西卡跟小王蟲的情感互動,並不是對著小王蟲道具片做戲,而是把小王蟲擬人化,由兒童演員演出小王蟲精魂跟娜烏西卡展開傳統日本舞蹈的對舞,搭上傳統樂器演奏的電影配樂。
還有一幕王蟲群聚死亡,娜烏西卡跳了傳統舞碼〈道成寺〉中的段落來祭祀王蟲,然後又迅速換成白衣素服。
最精采的還有劇尾巨神兵與古墓的生死決鬥,巨神兵在漫畫中巨大無比,而古墓也是個巨大的有機生命體,在舞台上如何表現呢?傳統歌舞伎裡,凡是巨形精怪都可以擬人化,由一個主角演員領軍,帶領一群配角演員以雷同造型現身。這次無論是古墓或是巨神兵,都是以歌舞伎中常見的「獅子精」造型出現,除了舞蹈化的對打動作之外,最高潮就是甩毛。甩動頭部長毛會隨著打擊樂器的節奏愈來愈快,演員甩毛速度看著驚心動魄,也使人熱血沸騰;這是傳統歌舞伎劇碼常有的表演,也被沿用到本戲作為最後決鬥高潮。
另外傳統歌舞伎常用的特技手法也不缺乏。第一樣是打水仗,不知道用了多少噸的水,直接在舞台上水柱狂噴、水流狂洩中,演員沐水激戰,水花四濺,前排觀眾必須拿塑膠布阻擋,台上台下High成一團。
第二樣是演員直接在觀眾面前快速置換角色;本劇中神聖皇兄把泡在培養槽內的神聖皇弟下藥毒死,奪其帝位,這兩個角色由同一演員演出,利用替身讓培養槽內演皇弟的演員快速改換臉譜及服裝再演皇兄,觀眾稍不注意根本看不出這是怎麼變出來的魔術?
第三樣就是吊綱絲,歌舞伎稱為「宙乘」,娜烏西卡在日場收尾架著滑翔機從觀眾席頭上飛進三樓出入口,在夜場又從三樓飛向舞台。
以上我所舉的三樣手法,基本上都是在百年前江戶時代就已經發展完成,在這部戲裡,一樣吸引著觀眾熱切的目光及熱情的掌聲。
再有一項就是拉近觀眾距離。首先風之谷的百姓是由觀眾走道登場;再來娜烏西卡為了躲避危險也會從花道跳下去在觀眾身邊窩一下;最有趣的是寵物迪多帶領猶巴師父去娜烏西卡種植腐海植物的實驗室,台上換景的空檔,演員不只是下台走在觀眾通道,甚至穿過觀眾前後排座椅間狹縫,還順手拿起觀眾隨身物品如眼鏡或雨傘,隨機應變說出使人發笑的對白。其實,這樣有趣的安排在其他歌舞伎也履見不鮮。
據說,製作人兼主演的尾上菊之助表示「將利用歌舞伎最傳統的表演程式去復刻這部影響一代人的動漫傑作」。所以這部戲沒有看到《海賊王》那樣嘉年華似的現代歌舞場面,更多的是歌舞伎裡最傳統的表演型態。表面上雖然是演《風之谷》未來的科幻世界,但是骨子裡的賣相全是傳統歌舞伎。觀眾在欣賞有興趣的題材之餘,也能夠一窺歌舞伎傳統的美感及魅力。
群芳演員擔重任 各類觀眾都滿意
飾娜烏西卡的尾上菊之助,隸屬「音羽屋」(註),有個國寶級父親尾上菊五郎,菊五郎比坂東玉三郎更早兩年就踏足台灣,於一九九○年在國家戲劇院表演舞碼〈鷺娘〉。尾上菊之助繼承父業,生旦兼演,但基本上仍以旦行,也就是「女形」最廣為人稱頌,演出女主角娜烏西卡,溫婉動人又柔中帶剛,全程旦角身段做表及女嗓運用幾無破綻。尾上菊之助不但在台上扮相秀麗出眾,台下素顏也相當俊美,低調內斂,儒雅溫潤的君子之貌,很難讓人相信他能製作出《風之谷》這樣龐大規格的鉅作。其實菊之助在二○一七年就已經自製自演印度神話大戲《摩訶波羅多》,並參與編劇工作;堪稱內外雙修,美貌與實力兼具。
飾庫夏娜的中村七之助,隸屬「中村屋」,是繼坂東玉三郎之後,不論色或藝都無人能及的旦角翹楚。如果說菊之助像端莊大器的薛寶釵,七之助就是風流標緻的林黛玉,聰敏善感,幽默靈動。不過在菊之助製作的《摩訶波羅多》跟《風之谷》兩劇中,七之助都扮演不讓鬚眉、甚至陰狠複雜的女強人,這次飾演庫夏娜更是冷豔颯爽,霸氣奪人。事實上七之助最擅長的戲路是楚楚動人、弱柳扶風的柔美女子,招牌八字眉我見猶憐,又嬌又俏又甜又嗲的模樣,讓真正的女人望塵莫及。由此可窺知七之助演技精湛,戲路寬廣,是歌舞伎界公認進步最神速、扮相最驚豔的年輕女形,未來前途不可限量。
飾演猶巴師父的尾上松也,出身同尾上菊之助所屬的「音羽屋」,戲中以戴鬍子的老生造型出現,其實本人是花美男,被喻為有一張「寶塚臉」,但由於身裁高大,平肩寬膀,雖然有不錯的女形根基,但是現在力攻生行,行話謂之「立役」。尾上松也演出猶巴師父算得上《風之谷》第一男主角;在《摩訶波羅多》演出阿龍樹王子也是最後跟第一男主角生死決鬥的男二號,非常受到重用。
綜合觀眾現場反應及觀後反響,這部《風之谷》真是滿足了動漫粉看奇妙,老觀眾看門道,新觀眾看熱鬧,最後還能看美貌的境界。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台灣歌仔戲跟日本歌舞伎一樣有自由奔放及無限可能性的特質。很希望台灣歌仔戲從業者可以從《風之谷》的例子想一想,歌仔戲的傳統是什麼?又該如何創新才能不失傳統?又要保存什麼樣的傳統才能是歌仔戲,而且還能吸收大量的新觀眾群?
註:歌舞伎界戲團眾多,各家都有所謂的「屋號」,也就是劇團名稱,如「音羽屋」、「中村屋」,製作超級歌舞伎聞名的「澤瀉屋」等等。目前歌舞伎由私人企業「松竹電影公司」統合營運,大部分演出都必須由數個戲團的菁英演員合作完成,可是每位演員仍然強調源自哪一屋的出身。
文字|江佩玲 資深戲曲、影視編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