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戲劇教育協會」簡稱為IDEA,常年致力連結地區與國際性戲劇教育網絡,而Young IDEA主由參與IDEA的青年工作者串聯凝聚,二○一八年五月於德國正式開始活動,當時藉由長達兩週的講座、交流工作坊與小組創作,籌備今年二月於非洲多哥首都洛梅舉辦的實驗計畫。應用劇場工作者黃馨儀參與了這次為期十八日的交流,從中體會語言與文化主體的衝突、多哥當地的劇場現況,更感受到我們擁有的生活資源差異極大,卻也映照他們在有限裡的無窮與簡單。
非洲,一個停留在遙遠想像的大陸,瀰漫未知。二○二○年二月,因Young IDEA的邀請,我首次前往這塊未知大陸西部的小國多哥首都洛梅(Lomé, Togo),以應用劇場工作者的身分,進行十八天的交流。
IDEA為「國際戲劇教育協會」(International Drama/Theatre Education Association)的簡稱,一九九二年成立於葡萄牙,常年致力連結地區與國際性戲劇教育網絡,目前有七十五個會員組織,遍布全球四十個國家。而Young IDEA主要是由參與IDEA的青年工作者串聯凝聚,二○一八年五月於德國正式開始活動,希望建立固定的交流聚會,當時藉由長達兩週的講座、交流工作坊與小組創作,圍繞主題「過載的世代:全球化時代的家庭發展」討論發展,並以此為二○二○年西非多哥聚會的策畫籌備。只是未料,前期籌備交鋒討論過的種種問題,在這次多哥的聚會中一一浮現,甚至更加強烈。
不一致的狀態:預料之外的參與組合
二○一八年在德國的聚會火花不斷,來自五大洲八個國家(德國、荷蘭、冰島、多哥、烏干達、巴西、美國和台灣),約莫四十名參與者及帶領講師,共同針對將在多哥舉行的會議發想討論,同時發展概念創作。當時希望二○二○年在多哥不只是國際青年工作者的交流,更能夠邀請各國不同家庭參與,於多哥進行一場「國際兒童與家庭會議」。然在過程中因為成員多為歐美文化圈,組成的不平均引發許多關於文化主體與語言轉譯的討論,並一再檢視過程中的權力關係——為什麼在多哥發生的交流卻是以德國團隊為主策畫?而「如何去想像與策劃一個語言之外的國際交流?」更是當時及後續工作的重點提問。
二○一九年全球經濟略成頹勢,德國文化經費也受影響縮編。主負責策畫的德國方未能取得足夠經費支持當年參與團隊,更遑論支付邀請各國親子參與的費用;又逢右翼勢力興起,許多國家文化補助也被限縮,如巴西團隊便無法出席,最後回歸以青年工作者為主體的交流,強調青年共同組織與探索的實驗精神。因此,二○二○年多哥的聚會成為實驗計畫的第一年,以「家庭動力」為研究主題(Lab 1:The Power of/within Family),聚焦提問孩童成長所需的身心要素(What do Children need, to grow up physically healthy and emotionally rich?),並在十五天的工作日中劃分出五階段:一、「戲劇與教育:劇場藝術於學習的重要性」研討會;二、分以自傳、肢體、物件三大主題的交流工作坊;三、大團體聚會與發展工作小組;四、於兩所中小學和一當地組織的在地實踐;五、其他交流參訪活動。期望最後產出多個普遍通用的戲劇活動方案。
在整體計畫變更之外,抵達洛梅後也才發現另一層出乎意料的交流困境:這次的聚會實由三塊計畫拼湊而成——計畫之前已有德國羅斯托克音樂與戲劇學院與多哥洛梅大學長達有一個月的「學生創作交流」、計畫中三天的研討會實由洛梅大學主辦,以及我所處的計畫主軸Young IDEA國際青年工作者交流。如此的參與差異實為國際參與者事前未知,造成初期團體共同工作動力極為混亂、參與者狀態與期望也很不一致。
當德國九名學生已與在地十八名學生和在地工作者共同創作一個月,各自熟悉且也疲倦,九名剛抵達的國際參與者(包含法國、荷蘭、德國、瑞士、秘魯、台灣)難免成為「精力旺盛的轉學生」。參與狀態落差已需花時間溝通整合,與此同時,語言問題與其背後的文化權力也跟著浮上檯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