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多慎一郎(左)與塚原大助(右)。(林韶安 攝)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不動」與「動」 共築讓夢想閃耀的「演劇之街」

訪本多劇場負責人本多慎一郎與52PRO!團長塚原大助

日本劇團52PRO!的台灣公演《夾縫轍痕》於三月初在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烏梅劇院落幕,這是該團的第三度訪台公演,屬於日本東京本多劇場與華山屋梅劇場的跨國交流計畫。此次本多劇場負責人本多慎一郎也隨團來台,趁著演出空檔,本刊專訪本多慎一郎與52PRO!團長塚原大助,一談他們的劇場與劇團經營之道。

日本劇團52PRO!的台灣公演《夾縫轍痕》於三月初在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烏梅劇院落幕,這是該團的第三度訪台公演,屬於日本東京本多劇場與華山屋梅劇場的跨國交流計畫。此次本多劇場負責人本多慎一郎也隨團來台,趁著演出空檔,本刊專訪本多慎一郎與52PRO!團長塚原大助,一談他們的劇場與劇團經營之道。

日本的小劇場興起於戰後的六○年代,在安保鬥爭的動盪時代,年輕人以「反叛」為思想中心,展開一連串的前衛藝術運動,誕生了所謂「小劇場第一世代」。進入七○年代,「小劇場第二代」在殘留的抗爭氣息下,探索自我存在與嘲諷社會。八○年代的日本進入經濟高度成長期,過往的激情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大量消費與玩樂的輕鬆氛圍,隨著「小劇場第三世代」抬頭,帶動一股前所未有的小劇場熱潮,當時的小劇場重鎮之一,便是被稱為「小劇場聖地」的「本多劇場」,野田秀樹的「劇團夢之遊眠社」、鴻上尚史的「第三舞台」、松尾スズキ(Suzuki)的「大人計畫」、流山兒祥的「流山兒☆事務所」經常在此舉行公演。

打造一個讓演員活躍的專業劇場

位於東京世田谷區的本多劇場為本多一夫創建的民營劇場,本多一夫曾經身懷演員夢,卻因時運不濟而斷念,以僅有的財產在下北澤開設餐飲店而獲致成功,由於無法忘懷夢想,再加上當時世田谷區表演場地不足,便興起了「打造一個讓演員活躍的專業劇場」,於是一九八二年創建了本多劇場。隨著事業版圖擴大,本多一夫收購下北澤與週邊區域的建築物,並將適合的空間改造成劇場,吸引了學生劇團來此做戲,促使小劇場熱潮更加白熱化,也為下北澤發展成「演劇之街」打下基礎,本多劇場也逐漸發展為共有八間劇場的集團。這八間劇場劇場大小不一,有容納五十人的小空間,也有容納百人的中型空間,最大的則是容納三百八十六人的本多劇場。

目前本多劇場由第二代本多慎一郎接手經營,從小在劇場長大的本多慎一郎,劇場對他來說就像空氣般自然且重要,除了延續父親「為演員打造表演場所」的理念,一旦發現新鮮有趣的事物便即刻採用,時時為劇場注入活力。目前旗下的八間劇場,有兩間出自本多慎一郎之手,他表示「現在的理想是讓劇場與劇團對話,建造劇場空間來培育團劇團,這才是培養演員之道,因為透過系統化教學的演員訓練班並不能決定什麼。」

藝術家請回答-張擎佳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