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塩田千春舞台設計作品《伊底帕斯王》(Oedipus Rex)。(Sunhi Mang 攝 ©VG Bild-Kunst, Bonn, 2021 and the artist)
焦點專題(二) Focus 顫動的靈魂.閱讀塩田千春

塩田千春的舞台設計

「不在中的存在」 藉劇場探問生命本質

塩田千春的裝置藝術予人強烈的「劇場感」,走進她的作品宛如走上一座舞台,擦身而過或停留駐足的觀眾,就像一個個走動的表演者,在此時交會片刻。當她將這些創作元素打造成舞台藝術時,那些日常物件在劇場的舞台上營造出超現實的異視感,那些「不在中的存在」不僅賦予舞台表演更豐富的詮釋觀點,也提供觀眾探問生命本質更多重的想像。

塩田千春的裝置藝術予人強烈的「劇場感」,走進她的作品宛如走上一座舞台,擦身而過或停留駐足的觀眾,就像一個個走動的表演者,在此時交會片刻。當她將這些創作元素打造成舞台藝術時,那些日常物件在劇場的舞台上營造出超現實的異視感,那些「不在中的存在」不僅賦予舞台表演更豐富的詮釋觀點,也提供觀眾探問生命本質更多重的想像。

《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5/15起暫停開放

2021/5/1-10/17,臺北市立美術館 一樓1A、1B展覽室

現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的「顫動的靈魂」,堪稱塩田千春25年創作生涯最完整的大型個展,由東京森美術館策畫並於2019年首展之後展開海外巡迴。塩田千春以色線交織構築的空間裝置為人所知,作品具現無形的幻境、寂靜與不安……觸動人們深層的情感。除了藝術創作,塩田也參與舞台設計工作,「顫動的靈魂」另闢專區,以數位輸出、紀錄片、模型和手稿來介紹,觀眾亦可對照她個人的創作及舞台設計的關聯性。

自2003年起,塩田千春陸續為9部戲劇和歌劇表演擔任舞台設計,其中尤以華格納的歌劇《崔斯坦與伊索德》(2014)、《尼貝龍根的指環:齊格弗里德》(2017)、《尼貝龍根的指環:諸神的黃昏》(2018),以及日本作曲家細川俊夫與德國編舞家莎夏.瓦茲(Sasha Waltz)合作、以日本能劇為本編導的《松風》(2011),在舞台上築起一座跨距14公尺、高10公尺的巨型黑網裝置,格外受到矚目。

「非常塩田」的舞台設計

塩田的舞台設計辨識度極高,一眼就能「看見」她慣用的創作元素:編織的線網、船、洋裝、古董傢俱等,能將風格如此強烈的裝置藝術收攏成為舞台的設計,同時又能和戲劇表演相得益彰,塩田接受專訪時表示:「在劇場,若要說有藝術腦袋的,應該就是導演了。」

塩田與導演卡拉塞克(Daniel Karasek)合作多次,華格納歌劇之外,還有改編自莎士比亞的《冬天的故事》(2016),均於德國基爾歌劇院(Oper Kiel)演出。談起合作的過程,塩田說,卡拉塞克主動向她提出邀約,「『不在中的存在』向來是我創作的大主題,我的作品裡頭沒有人,但又曾經有人的存在,這樣的情境,讓導演很容易想像怎麼放他的演員,以及配置在舞台上會是什麼樣的效果。」

塩田打造的華格納舞台視覺低限而冷靜,她認為,華格納的作品探討生命的宏大與黑暗,和自己創作一直在探索的問題相近,「探討人生都會綜歸到生死,雖然我的舞台設計不見得華麗,但是核心課題與華格納的精神應該是契合的,這應該也是導演之所以挑選我的作品,作為舞台設計的主要原因。」

塩田不諱言,華格納歌劇是她至今認為最困難的製作,一是涵蓋的元素多:有戲劇、舞蹈、歌唱等,另一是華格納歌劇的時間長度,「很難想像觀眾盯著我的作品5個小時,這是很困難的事情吧?觀眾在美術館是自由的,要花多久時間看作品全憑個人喜好,但最久也不會超過5個小時,所以,一開始我的想法是準備很多套景,可以不斷更換。但是導演告訴我:千萬不要這樣做。」

「導演希望我維持『塩田千春』應該有的風格,但是別把舞台當成展覽來做。他說,舞台還有燈光、演員、音樂和其他技術來協助場景做變化,不是只靠舞台設計,這才讓我轉變觀念。對我來說,跟舞台劇導演合作是很好的學習。」回想接案之初,塩田對華格納的作品其實無感,「我很喜歡音樂,也常去柏林愛樂聽音樂會,但一開始跟不上華格納的旋律,也沒辦法進入,直到父親過世後再聆聽,發現心境轉變了,似乎可以理解華格納作品中的浩瀚、偉大與黑暗。」

塩田也透露,目前正緊鑼密鼓籌備中的新作,是今年7月在慕尼黑一場為華格納舉辦的藝術節活動,她受託製作一件戶外裝置,邀請單位希望她以在《諸神的黃昏》裡的舞台設計為意象,進行創作。

2011年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鑄幣局劇院(le Théâtre Royal de la Monnaie)首演的《松風》,塩田打造一座舞台正常開口(14mx10m)的巨型黑網裝置,舞者在綿密的織網線絡中攀爬、漂浮,視覺創造的穿透性,也為這齣改編自鬼魂為主角的「夢幻能」德語歌劇,在濃重的死亡氣息之外,又有浪漫的言情詩意。

《松風》由莎夏.瓦茲編導,細川俊夫作曲,塩田和瓦茲是同住在柏林、結識20年的老友,因為細川俊夫希望舞台由日本人來設計,瓦茲找上塩田幫忙,「本來導演希望做個跟房間差不多的裝置,我說平常做的東西比這個大多了,沒想到她把這句話放在心上,最後找個更大的場地,做出這麼大的裝置,一層一層織得非常細密,舞者可以在裡頭表演。」塩田原以為不可能實現的構想,在技術專業的協助下,完成這座可折疊、可移動的裝置系統,現由柏林國立劇場買下。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