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劇院門外的《漢彌頓》海報燈箱。(謝朝宗 攝)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電影、串流平台暗中角力?

音樂劇影像化 大小螢幕各自風騷

COVID-19疫情衝擊下,許多劇場演出停擺,為了生存,表演藝術界紛紛朝線上表演尋找出路,以維持與觀眾的互動。雖然疫情緩和後紛紛恢復實體演出,但「劇場影像化」的路線仍持續進行,主要是百老匯的音樂劇,或陸續翻拍成電影,或是與串流平台合作推出現場演出錄影,後勢看旺,其發展值得關注。

COVID-19疫情衝擊下,許多劇場演出停擺,為了生存,表演藝術界紛紛朝線上表演尋找出路,以維持與觀眾的互動。雖然疫情緩和後紛紛恢復實體演出,但「劇場影像化」的路線仍持續進行,主要是百老匯的音樂劇,或陸續翻拍成電影,或是與串流平台合作推出現場演出錄影,後勢看旺,其發展值得關注。

在COVID-19肺炎肆虐的過去一年半裡,美國的現場表演幾乎全面停止,線上表演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機會,表演藝術愛好者突然體會了足不出戶也能坐看天下戲的滋味。這些直播通常來自藝術團體或藝術家本人,主要是為了維持能見度,持續與觀眾的關係,亦兼有募款作用,觀看期限多半很短暫,隨著現場表演恢復,線上節目也隨之消失。

與此同時,另一個獨立而平行發展的「劇場影像化」,卻有持續的可能性,那就是百老匯音樂劇。包括《漢彌頓》(Hamilton)、《紐約高地》(In the Heights)、《遠來是客》(Come From Away)、《親愛的我》(Dear Evan Hansen)、《美國烏托邦》(David Byrne’s American Utopia)、《畢業舞會》(The Prom)、《黛安娜:音樂劇》(Diana: The Musical)、《時不我予》(Tick, Tick … Boom!),現在都可以在電影院或電腦上看到。這波熱潮預計將在年底隨史蒂芬.史匹柏重拍的《西城故事》全球公映,達到高潮。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