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到「音樂執導」,曾在科普舞台實境秀《給我一個音樂執導》(註1) 以主角「音樂執導」身分出演的張玉玫,或許能講三天三夜。
她進入劇場的第一份工作,是擔任「嵐創作體」音樂劇演唱會的駐團鋼琴,北藝大音樂系畢業後,陸續加入逗點劇團、《木蘭少女》劇組,一直到上海的《媽媽咪呀》,再到韓國授權上海製作的《危險遊戲》、《變身怪醫》等製作。「這樣兜了7、8年過去,現在回想起來很瘋狂,但也學到非常多東西。」
要和主創團隊針對文本溝通,確認對各層面的設計共識與執行可能性,張玉玫有許多從各種製作中累積的經驗。有時,過於理想的設計到了舞台上,有執行難度,她得確認每個音符和文字,並與創意端、執行端來回討論是家常便飯。
張玉玫有條不紊地列出幾個工作重點:「進排練場,我會先讓演員從頭到尾唱一次,同時開始分聲部、給筆記,譬如確認每個進歌點的長度或間奏的反覆次數,然後才會開始搭配導演往下排練。樂團進排練場當天,要進行Sitzprobe(註2),讓每個演員熟悉編曲與配器的感覺,有了樂團就像是加入一個新角色一起對話一樣。最後就是持續與樂團排練到上場。」
同樣遵循國外的體系,張玉玫很多時候同時擔任樂團主鍵盤樂手兼指揮,將排練場工作出的各個細節、演員與劇情的各種呼吸轉換,直接帶入演出現場,引領整個音樂的呈現。
不論首爾、東京、上海,音樂劇產業都因為授權作品的引進,連帶影響了他們的分工系統,而國內團隊多靠自己摸索打拼,也因此分工方法或職位稱呼都會有些許不同,但基本核心概念和目標則一致:希望協助創作者與演員找到呈現的方式,把作品從紙上建構出立體成品。因此也需要共同吸收各式各樣的音樂作品與表演形式,找到最貼合的風格與呈現手法。更精準地說,音樂執導的工作是與導演合作協力將音樂語言轉換成為戲劇語言。
近年來在台灣開設歌隊工作坊的張玉玫聊到音樂劇演員,也充滿期待。對她來說,台灣合唱文化實力堅強,歌手的耳朵打得很開,有時候卻也相對比較「乖」。「我同時想試著帶動專業歌隊的訓練,讓年輕演員知道,很多時候歌隊的重要性和細節不輸給主角。」
在國外看過很多友善、健康的討論環境,張玉玫知道敢於發表想法在排練場十分重要,也是台灣可以學習的優點。開放性地鼓勵不同的藝術選擇,勝過堅持標準答案只有一個,也讓更多創意火花得以迸發。「畢竟音樂劇是需要非常多不同才華匯聚,才能實現的劇種。我也期許自己能學到更多不同的知識,成為一個更有彈性空間的音樂執導。」
註:
- 2019年由瘋戲樂工作室與天作之合劇場聯合製作,於城市舞台演出。
- 台灣慣稱「合樂」。
張玉玫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畢,主修鋼琴。音樂執導作品包括瘋戲樂工作室《台灣有個好萊塢》(復排版聯合音樂執導)、上海聚橙《長腿叔叔》、上海蘭境《變身怪醫》中文版、北京龍馬社《洗衣》中文版等作品。曾擔任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音樂劇人才培訓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