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王悅甄的角度,或許有音樂劇演員,也或許有音樂劇編劇、詞曲創作,她說:「我其實就是個劇場工作者。」也有演舞台劇的她不過是特別喜歡音樂劇這種形式,「演出跟創作,我其實沒有特別一定要做什麼,只要跟音樂劇相關。」特別的是,王悅甄是在台灣少數能夠同時掌握劇本與詞曲的創作者。
對於音樂劇的愛好,是王悅甄於研究所時碰觸到大眾傳媒裡許多艱深議題後,希望能用比較「軟」的方式去訴說、去分享,「音樂劇」成為她實踐初衷的方法。她說:「音樂劇的娛樂性是一種手段,而優點是可以用軟性的方式去表現其中想要傳達的想法。」
並非戲劇或音樂科班出身的她,有個音樂老師的母親,後來也在大學輔修音樂系,「音樂」更像是從小養在她身體裡的,如她所說:「音樂對我而言,是我的某種語言,而不是技能。」在開始創作音樂劇的過程裡,王悅甄嘗試很多方式,主要思考的是:西方音樂裡如何放入可被聆聽的中文語言。她慢慢地體悟到,音樂劇裡的歌詞能不能被當作台詞聆聽,是在編劇時就必須被考量的,因此「編劇是否有音樂的知識背景」成為很重要的事情。
對於音樂劇的創作,她認為一開始跟其他編劇是差不多的,會先寫一個架構與大綱;不同的是,必須考量放歌的位置與方式。舉例來說,音樂劇在開場時會運用歌曲表現每個人物的個性,而這些序曲將貫穿到這些人物發生不同事件時,作為主體的再現,並賦予新意義,而不是一直在寫新的樂曲。
於是,王悅甄的創作多半會由自己擔綱編劇與詞曲,去掌握其中的音樂性。但她也是會嘗試不同的組合方式,如其他創作者編劇,再由自己寫詞曲,於是需要在內容上進行更多溝通,因為台詞的表達方式會相對瑣碎,所以她必須去理解編劇需要累積的氛圍與情節,轉用音樂╱詞曲表現。她也說:「有新的編劇進來會給出新的語彙。」王悅甄特別提到,曾與作曲康和祥合作,或許是因為兩人在音樂的想法相近,也或許是自己在寫詞時思考過音樂,所以最後的詞曲呈現離她所想的狀態並不遠。
王悅甄說:「詞曲跟編劇比較像是把一個人(音樂劇)的基本樣貌長好,而編曲則是化妝、換衣服,讓個性更明顯、樣貌更精緻。」對她而言,「音樂劇的創作,就是要讓整個戲,以及詞、曲都在一起,才會長得好。」
王悅甄
淡江大眾傳播研究所畢,目前為劇場工作者、四喜坊劇集負責人。曾參與多齣音樂劇演出與創作,近年作品有四喜坊劇集《沒有臉的娃娃》、《安全降落》編劇與詞曲、唱歌集音樂劇場《我家大姐0空窗》編劇與詞曲、耀演《釧兒》演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