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社會學觀點,拆解消費的認同想像
(詹雨樹 繪)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家背後的手(六) Q5:能賺錢的文化,就俗氣嗎?

從社會學觀點,拆解消費的認同想像

2023上半年的誠品華語創作排行榜裡,主打正能量和勵志的作家黃山料占據前4名,引來許多嘲諷與鄙視,有些人強調「我不會看這種書」,有些人因此擔憂當代人閱讀素養。暢銷書並不是頭一次帶來焦慮,過去肆一和Peter Su等作者都引發過類似的驚恐與討論。

對一些人來說,勵志書不算文學。文字要成為文學,似乎得先跨過一個門檻。社會學者李令儀對台灣出版業有深入研究,他曾指出,編輯、行銷等從業人員往往必須面對文學與商業的「雙重邏輯」。這個概念來自法國文化社會學者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強調文化人一方面身處「倒轉的經濟世界」,要為了藝術而藝術,去否定世俗的經濟邏輯,另一方面又要以主流價值來界定商業的成功,不能不在乎排行榜。

「雙重邏輯」不只影響業者。之前MOMO購物網把書大打折,影響獨立書店運行,引起「圖書統一定價制」的討論,在這裡,消費者也被捲入價值戰爭,光是選擇跟誰買書,都面對雙重邏輯:你選擇活在市場世界,把書僅僅當成商品、便宜就好嗎?還是選擇活在倒轉世界,用其他資格衡量書的價值?

不過不管你怎麼選,這選擇算是自由的嗎?

衝突背後的自由假象

當然不是。

首先,我們要看到這場神仙打架背後的某種神秘價值。

跟我同齡的聽團仔們,時常有人強調自己只聽五月天「地下樂團時期」的作品,強調現在的五月天「太商業化了」。顯然現在的五月天已經是某種商品,而不是純粹的藝術品。藝術品所需的「某種價值」,好像反而會隨著經濟資本的累積而減少。

照布赫迪厄的說法,這種價值其實也是一種資本,在其理論中,除了經濟資本外,尚有「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本」,前者是你當前社會地位擁有的社會網絡,也就是人際關係,後者是你在當前社會因為具備特定能力,而被認為有品味、有教養。

然而,哪些社會網絡值得注意?哪些能力算是有品味、有教養?判斷的標準,就看這些東西可以換成多少「象徵資本」。

在一個社會場域裡,粗略來說,主流地位的價值體系覺得哪些東西好,哪些東西就有象徵資本。這些東西可以是什麼,很難說清楚,可能是聲譽、名望或品味,例如什麼樣的音樂能登大雅之堂、哪一本小說是現代主義文學哪一本是寫實主義的作品等。不同的場域有不同的邏輯和「編碼」,若你缺乏解碼能力,其他人就會知道你不是「自己人」。例如,布赫迪厄提到的大多數古典音樂與美術作品我聽都沒聽過,這就讓我深刻體會,我不是布赫迪厄的自己人。

經濟資本、社會資本與文化資本三者看似涇渭分明,但它們實際上會透過編碼與解碼來互相轉換和傳承。當一個人嘴巴含著解碼表出生,他的舉手投足和品味,自然會讓人知道他屬於哪個社會階層。

象徵資本在社會權力上有實際功能。統治階級可以累積象徵資本,來讓自己的統治地位有正當性。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不是很有錢而已,還同時有品味、有教養。他們的IG會有大批粉絲訂閱,想窺探和學習他們的生活。當一般老百姓努力打拼,取得夠多經濟資本,他就會想把自己活成統治階層那個樣子。

因此,階級再製不只需要累積經濟資本,還需要統治意識形態,一方面讓自己的統治地位有正當性,另一方面讓被統治者認為自己有機會憑藉選擇與努力出頭,成為「像上面那樣的人」。在這種情況下,被統治者就會配合維護這套讓他為統治階層服務的價值體系。這一整套系統創造出一種自由的假象:有錢的上流階級應得他們享有的好生活,因為他們有好的教養和品味,而這很公平,因為只要我們足夠努力,我們也能成為他們。

你有你的鄙視鍊,我也有我的

這樣看來好像有點悲觀:一群鴨子看了醜小鴨以後幻想自己總有一天變成天鵝,可實際上醜小鴨會變成天鵝是因為他一開始就是天鵝,其他鴨子再怎麼努力就是變成比較好吃的烤鴨。

不過,烤鴨也有烤鴨的復仇。文化與社會資本的累積與轉換,在維護統治地位之餘,也可能變成對統治階級發起「鬥爭」的武器。

認真想想,階級再製的過程就是統治階層再次取得正統的「鬥爭」。簡單來說就是,仗是有打,只是贏的總是同一群人。所以,如果出現強而有力的新挑戰者,就有可能透過資本轉移,打破再製,取得新的正統。

社群媒體上的各種「鄙視鏈」就展現了這種鬥爭。以大學科系鄙視鏈為例,一邊主張理工科系高薪、對GDP更有貢獻,指責人文社會藝術設計等文組科系無用、無價值,而另一邊則回嘴「理工男找不到伴侶」、「理工人容易歧視其他人」、「念理工就是為了要賺錢」等不同的價值系統來對科系進行排序。可以說兩批人都試圖製造能讓自己居於高位的鄙視鍊。

布赫迪厄不是第一個看到意識形態對抗的人。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就提到,企圖取代舊統治階層的人,會普遍化自身階級的思想,融入社會其他部門的利益,讓其他人相信自己的意識形態更能代表多數人。不過當他們真的當上統治階層,只會同樣成為宰制者,等待其他意識形態的挑戰。

依循上述看法,我們可以說當前「暢銷俗氣」與「高雅神聖」的矛盾,是前者在對抗統治階級嗎?

要做自己,就跟其他人穿一樣的牛仔褲

馬克思可能不這麼認為。照盧卡奇、阿多諾等馬派學者的看法,通俗文化代表了藝術創作從人類的靈光一閃,成為了商品,不再與創作者主觀的意義連結,只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下發揮「商品」功能。

照這看法,電影、暢銷書和流行音樂都是資本家提供的文化商品,其作用是為了讓文化統一,讓老百姓陶醉於投射出來的幸福感,喪失獨立批判思考能力,成為行為相同的一盤散沙。

記得牛仔褲廣告說「我行我素,穿出自己的態度」嗎?我們照做了,然後發現大家都穿一樣的牛仔褲。

我們可以比較一下布赫迪厄和馬派學者的不同。布赫迪厄相信「高雅╱通俗」背後存在真正的階級鬥爭,人們會相互爭奪高雅藝術的界定權,而所謂「倒轉的經濟世界」展現的是衣食無虞的階級透過文化編碼強化自己統治的正當性。但對馬派學者而言,高雅藝術與創作者更相連,是更具有意義的創作,而高雅的挑戰者——通俗文化,則相反,他們不過是資本家馴化民眾的陰謀。

把牛仔褲刷白、剪破洞(然後可能被阿嬤縫回去)

所以,只要是有機會成為商品的文化,都是統治階層的不懷好意嗎?作為普羅大眾,我們有建立自身文化的自由嗎?

美國通俗文化研究學者約翰.費斯克(John Fiske)提出了另一可能:承認宰制力量的存在,也肯定老百姓在文化活動中展現的能動性。他鼓勵我們注意工業社會裡通俗文化的矛盾性:通俗文化一方面是造出來要給資本家賺錢的,而另一方面又同時為人們所有。因此通俗文化要成為商品,就必須成為人們的一部分,不然就會被淘汰。

所以,通俗文化並不純粹是文化商品本身,而是從人們對商品的使用和拒絕中逐漸誕生。例如大家都買了一樣的牛仔褲,但有些人會帶回家把他刷白、剪破,有些人會故意泡水後烘乾讓他縮水,創造出與其他人不同的牛仔褲。

老百姓可以藉由創造力來展現自由,這個創造力並不是展現於工廠如何製造商品,而是人如何使用商品。無論是高雅或通俗文化,閱聽人和消費者在觀賞生產者(藝術家或資本家)的文化產品時,都有被動與主動的面向,他們可能接受了生產這些編碼的價值體系,也能夠積極從中創造屬於自己的意義與價值,在接受與對抗中,找到屬於自身的位置。

擁有的只是菜單上的自由

所以,暢銷書是一種文學嗎?

到了這裡,我們應該會發現,這個問題的重要性並不在於答案,而是在於問題本身:為什麼我們需要去定義怎樣才算文學或藝術?

因為,藉由消費文化產品,我們得到的不只是產品本身,還有一整套關於「我們是什麼」的認同與想像,讓其他人看見我們、推估我們的社會位置、立場與態度,判斷我們是否算是「自己人」。特別是在社群媒體蓬勃發展的現在,在什麼餐廳打卡、玩什麼電動,我們無時無刻,都在一邊透過文化產品來展演自我,一邊尋找對自己最有利的價值體系。

所以,我們很難說,自己只是被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推著走,絲毫沒有思想上的自由,因為我們確實在這些戰爭中取得無數的素材,基於自身的意願來形塑出現在的自我。但我們又很難說自己享有百分之百的自由,畢竟無論一家店裡的選擇有多多樣,我們擁有的都是只是菜單上的自由。

(作者按:本文感謝朱家安大力協助校稿修改)

(參考文獻)

  1. 李令儀. (2014). 文化中介者的中介與介入:出版產業創意生產的內在矛盾. 台灣社會學, 28, 97-147.
  2. Adorno, T. W. (Ed.) (1991) The Culture Industry: Selected Essays on Mass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3. Bourdieu, Pierre, 1987 [1979],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4. Bourdieu, Pierre.“The Forms of Capital.” In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edited by J. Richardson, 241-58. Westport, CT: Greenwood, 1986.
  5. Dominic Strinati著,袁千雯等譯,2005,《通俗文化理論》 ,台北:韋伯文化國際。
  6. Fiske, John.1989. Understanding Popular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7. Hills, Matthew. 2003. Fan Cultures. London: Routledge.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