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被問到「你如何看待僧侶和音樂家這兩個身分?」藥師寺寬邦看著家中寺廟的佛像道:「無論身在何方我都是名僧侶,而音樂是我傳道的方式之一」。他不認為這兩個身分截然不同,反而因為從事音樂活動,體驗到許多獨特的事情。「如果單純只是位僧侶,大概是接觸不到的!」因此,他持續活用這些經驗傳揚佛法。
透過與觀眾「傳接球」 找到持續音樂活動的動力
對藥師寺寬邦而言,無論在什麼場合都是一樣的,一首接著一首演唱。但唱經文歌曲畢竟和一般歌曲是完全不一樣的類型,其實一開始,他很擔心演唱會能不能順利舉行。再加上疫情期間,音樂會多改為線上直播方式。所幸YouTube上的粉絲回饋如:「想要更能放鬆心情的音樂」、「也能演唱某部經文嗎?」激發了自己創作的靈感,對於這種和觀眾之間如同棒球傳接(Catch ball)般的你來我往,他感到雀躍,也認為:「如果只有自己一個人,容易陷入死胡同,可是當與他人有所連結時,將大相逕庭。」
去年開始又得以舉行演唱會,與觀眾在同一個空間一同享受音樂,像這樣透過實際與觀眾面對面,獲得許多的聲援、支持,讓他知道「我可以這麼做」,便不再感到不安,也深刻體會到這是個多麼珍貴的時光,「感謝大家,我得救了。」他笑著說。今年也要舉行亞洲巡演,他非常高興能再和觀眾近距離接觸,可以親眼看見觀眾的反應,從中獲得刺激,他認為:「那是我今後能否繼續活躍於樂壇的動力」。
何謂「靜」?何謂「動」? 端看你怎麼「悟」
相隔4年,藥師寺寬邦將在10月發行新專輯《悟》,屆時也會帶著專輯跑遍亞洲巡迴演唱。這4年間他創作了許多首歌曲,此次將嚴選10首可以表現「靜」與「動」的經文歌曲,如:《藥師如來真言》、《開甘露門》等,其中有一首相當特別,結合《般若心經》與中文歌〈送別〉。他強調:「在這張專輯中,可以看到藥師寺寬邦的多樣面向。」他從2018年開始在中港台演唱,從而萌生想要好好學習中文的念頭,朋友便推薦一些中文歌,而他尤其喜歡〈送別〉這首歌。「但中文有很多日語沒有的發音,實在很難學!」不過他覺得中文的發音很有意思,聽起來與其說是語言,不如說是聲響,因此光是念歌詞,就覺得幾乎已經是音樂了,相當驚豔。
過去數年,他在創作佛經音樂時,多以療癒、放鬆為主,但「是否不僅限於此?」例如,明明要尋求慰藉的風格,卻在意外聽到完全相反的音樂後,反而被療癒了。如同靜與動,當你想要感受何謂「靜」,勢必要先理解何謂「動」,也正因為有了對比,更能清楚了解其深意。尤其佛教音樂中的「靜」非常多,因此,如何創作「動」的音樂,像是Hip Pop、搖滾等,就成了《悟》這張專輯的課題。
一般的「二元論」如善惡、喜悲等,看似不能交雜混合,但藥師寺認為其實是一起的。人生當中,理所當然會發生許多事,但究竟是喜怒哀樂哪一個,取決於自己的看法與感受。腦海中浮現出的「啊!原來如此」,不就是自己的「悟」嗎?有些人會將「悟」視為人生的終點,似乎要在遙遠的將來才能「感悟」,但他認為並非如此。「悟」就在你我身旁,我們每天都會「體悟」新的事物、多少會「頓悟」原先有的迷惘等等,這些都是來自於「悟」的教誨。「悟」到這點的他,便想藉由音樂傳達給大家。
透過音樂貼近人心 將佛法傳承下去
日本的佛教有各種不同派別,僧侶或和尚也有不同類型,而現今和藥師寺寬邦同世代的年輕僧侶們都在積極改革,嘗試用各種獨特的方式來吸引更多人接觸佛教,然而,眾人也同樣擔心「佛教還能繼續在日本傳承給下一個世代嗎?」
他想到自己當初會開始玩音樂,也是受到父親很大的影響。身為寺廟住持的父親,其實也很喜歡音樂,歌聲非常好,還會彈吉他,只是不像自己這般反骨。沉默寡言又傳統的父親,雖然對他以音樂重新詮釋佛經不做表態,卻會在身後默默地守護,彷彿在表達「你喜歡就好好做」。這樣的模式,恰如一種另類的世代傳承。問他有沒有想過和父親合唱?他笑著說:「我爸可能會說『別了吧!』」不過平常會和父親一起在寺廟裡誦經,合唱好像也是個不錯的表演方式,他開心地笑說:「我會認真考慮」。
2022年藥師寺寬邦曾出版一本著作《般若心經,我所演唱的》。書中提到「音樂不是我逃離佛教的手段,而是為了面對自己的心、表現自己的心聲。無關乎暢不暢銷,我要持續演唱、持續創作自己想要傳達的訊息。」這是他在30出頭從俗世繞一圈又回到佛家後的體認,也是他創作經文歌曲的契機。多數人對於佛教音樂的印象與一般音樂有很大的差異,他卻希望能跨越所謂佛教音樂的框架,以音樂作為媒介,在這令人窒息的社會環境中,使大家的內心能重新整理(reset),成為貼近人心的心靈音樂。也希望能到更多尚未去過的國家演唱,藉由音樂將佛法傳給未來的世世代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