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波瓦(左三)與杜爾勒(右一)等「里約被壓迫者劇場中心」草創成員。(Licko Turle 提供)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以藝術點燃人權之火

記巴西劇場大師波瓦94歲冥誕與「316被壓迫者劇場日」

許多年以前,我們一群戲劇、教育界的師生,在波瓦工作坊的休息時間圍著他提問。那是個沒有AI、就連維基百科都還不風行的年代。我問波瓦,「為什麼你的任何一本書都沒有提到你的生日?我翻遍了好多的文獻資料才找到」。大家七嘴八舌的討論著,是啊,的確都沒提到,到底是哪一天?他邊喝著咖啡邊笑著對我說,那你現在知道了嗎?我很驕傲而大聲地回他:3月 16日!

1931年3月 16日是提出「被壓迫者劇場」理論體系的劇作家兼導演波瓦(Augusto Boal,1931-2009)的生日,2017年12月 21日,巴西政府正式簽署法令,明定3月16日為國定「被壓迫者劇場日」(Dia Nacional do Teatro do Oprimido),以紀念這位在戲劇界奉獻超過半個世紀的巴西劇場巨擘。曾與波瓦共同創辦「里約被壓迫者劇場中心」(CTO-Rio)的杜爾勒(Licko Turle),近幾年為了在學院推廣被壓迫者劇場,成立「被壓迫者劇場學會」(GESTO),今年正逢《被壓迫者劇場》一書以葡文在巴西出版 50周年,於是學會成員於3、4月間,在全巴西各地自動發起慶祝波瓦生日暨「被壓迫者劇場紀念日」系列活動。

《被壓迫者劇場》巴西出版50年聖保羅紀念活動宣傳海報。(謝如欣 提供)

我也特別選在以發表食人宣言詩人安得拉德(Oswald de Andrade)為名的安得拉德文化中心(Cultural Oswald de Andrade),與聖保羅州文化局創新專案組(CULTSP)合作,舉辦波瓦相關書籍與照片展,並放映由波瓦弟子桑托斯(Bárbara Santos)與德國導演普拉度(João Pedro Prado)共同執導、已獲選柏林等多項歐洲及南美洲影展放映的貧民窟人權議題短片《聖灰星期三》(Quarta-Feira)。

大多數的人和我一樣,認識波瓦,是從「被壓迫者劇場」開始,卻少有人知道,波瓦在巴西近代劇場史上的重要性,甚至有多少現今國際上知名的巴西音樂家、藝術家,其實是受到他的提拔,或是當年和他一同開展巴西本土藝術文化的戰友。

台新藝術-票選活動廣告圖片
被壓迫者劇場學會主辦《被壓迫者劇場》巴西出版50年系列活動,在聖保羅的紀念特展展出波瓦歷史照片與相關書籍。(謝如欣 提供)

波瓦是1950、60年代巴西小劇場運動的先驅者,在當時劇場界執牛耳的阿利那劇團(Teatro Arena)首創編劇研究室,指導有興趣創作的民眾編寫本土故事劇本,與名演員瓜尼埃里(Gianfrancesco Guarnieri,後曾任聖保羅市文化局長)共同編劇並擔任導演,由後來多次榮獲拉丁葛萊美獎(Latin Grammy Awards)的洛波(Edu Lobo)擔任音樂總監,創作第一齣純巴西本土風格的音樂劇《阿利那說孫比》(Arena conta Zumbi,該音樂劇中的〈Upa Neguinho〉後來成為黑人意識節的代表性歌曲,包括里賈納(Elis Regina)等名歌手都曾在世界舞台上演唱該曲)。他也因為這齣音樂劇影射的政治意涵,在巴西軍政獨裁的白色恐怖時期,遭綁架入獄,接著流亡異鄉15年,轉向從事民眾劇場,並發展出「被壓迫者劇場」方法。

1964年執政的巴西軍政府,在1968年發布審查言論與藝術創作的5號憲令(AI-5),波瓦和他的藝術家朋友們,幾乎無一倖免,不是無辜入獄、被迫驅逐出境,就是被限制人身及創作自由。在電影《Elis爵對搖擺》(Elis)中,就曾提及他的超級好朋友布華奇(Chico Buarque),任何歌手凡是有和布華奇共同創作或相關的音樂作品,一律遭禁。

波瓦(左)與里約州議員、巴西黑人劇團創辦者Abdias do Nascimento(右)。(Flávio da Conceição 提供)

去年國家兩廳院的秋天藝術節有兩檔精采的巴西相關演出,一是前文化部長、音樂大師吉貝托.吉爾(Gilberto Gil)的世界巡迴演唱會《擁抱》,另一是瑞士導演米洛.勞(Milo Rau)與名聞國際的巴西社運團體「無地農民運動組織」(MST)合作,以希臘悲劇《安蒂岡妮》的文本為基礎,結合該組織遭巴西警察屠殺事件的舞台劇《安蒂岡妮在亞馬遜》。

無獨有偶的是,這兩場節目的演出者,都與波瓦有極大的關聯。吉爾是與波瓦合作後成名,無地農民運動組織的戲劇性街頭運動模式,更是波瓦與其團隊「里約被壓迫者劇場中心」一手教出來的。

吉爾最廣為人知的便是與他的麻吉卡耶塔洛.費羅索(Caetano Veloso),在1967年開創巴西熱帶主義風潮。也正是因為費羅索的緣故,吉爾與費羅索和巴西流行音樂女王(Rainha de MPB)貝塔妮亞(Maria Bethânia)等人,1965年參與了波瓦導演的音樂劇,才開始被巴西主流音樂界重視。

費南妲.蒙特納哥與波瓦合作舞台劇《費德拉》相關新聞剪報。(截自Instituto Augusto Boal網站)

在認識波瓦之前,吉爾和費羅索都只有在自己家鄉巴伊亞(Bahia)的地方電台、電視台表演或編寫歌曲,費羅索的妹妹貝塔妮亞獲推薦前往里約,到當時已負盛名的波瓦所統籌導演的大型音樂表演《意見》(Opinião)試鏡,當時貝塔妮亞試鏡時唱的歌曲,正是陪同前往的監護人哥哥,為她編寫的出道曲《在晨間》(É de manhã)。《意見》之後,貝塔妮亞想幫助她的老鄉們南漂大城市里約、聖保羅,讓全巴西看見他們,於是波瓦為費羅索及他們兄妹引薦的共8位歌手,編導了音樂劇《阿利那唱巴伊亞》(Arena Canta Bahia),包括吉爾及後來引領巴西政治與流行音樂的蓋兒.柯絲塔(Gal Costa)等,自此聲名大噪。

以《中央車站》(Central do Brasil)拿下柏林影展銀熊獎最佳女演員的費南妲.蒙特納哥(Fernanda Montenegro),在響譽國際前也曾與波瓦合作舞台劇。1986年,波瓦受蒙特納哥等人的邀請,特地從巴黎回到里約,執導改編自法國劇作家尚.拉辛(Jean Racine)的作品《費德拉》(Fedra)。蒙特納哥當時受訪表示,她一直想嚐試探討人類本質的角色,故28年來一直尋求和以人權思想出發創作的劇場導演波瓦合作,直到軍政權瓦解,才和當時人還在巴黎的波瓦共同選擇《費德拉》這個劇本,在里約實現心願。蒙特納哥精湛的詮釋使這齣戲達到空前的成功,她在研究角色的過程中指出,她發現費德拉是如此地貼近現代,呈現出女性在男性主導世界面前的雙重性,透過維納斯的引領,思考並重塑自身定位,是女權的神話象徵。

費南妲.蒙特納哥與波瓦合作舞台劇《費德拉》的海報。(截自Instituto Augusto Boal網站)

本月剛在台灣上映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我依然在此》(Ainda estou aqui),由蒙特納哥的女兒費南妲.托雷斯(Fernanda Torres)主演,蒙特納哥則飾演了同一角色的老年。曾獲選台北電影節的《被遺忘的人生》(A vida invisível),探討女性與父權暴力,蒙特納哥也在結尾畫龍點睛地亮相。同片中的主要配角桑托斯(Bárbara Santos),則是波瓦在擔任里約市議員時期發展出「立法劇場」的主要弟子之一。

波瓦對巴西藝術文化界的深遠影響,由此可見一斑,而其「被壓迫者劇場」方法更讓世界各地的受迫害民眾擁有對抗壓迫的藝術手段。在波瓦冥誕 94年的此時,「被壓迫者劇場」也已跨過半個世紀,讓以劇場為人權吶喊的聲音,在往後的每個3月 16日,持續被紀念。

GESTO慶祝「被壓迫者劇場」巴西50年活動

  1. 巴伊亞聯邦大學(UFBA)演出「傳道者」(o pregador)論壇劇場演出(3月14、15、21、22日)
  2. 米納斯州美景市(Belo Horizonte,Minas Gerais)「波瓦週」線上直播及實體課程(3月12日至 16日)
    文化部國家文藝基金會FUNARTE米納斯州分部特別延伸此活動,主辦「樹」—米納斯州第一屆被壓迫者劇場節(“Árvore”–1ª edição do Festival de Teatro do Oprimido de BH,4月5日至 12日)
  3. 聖保羅CultSP舉辦「波瓦紀念展暨其弟子Barbara Santos執導人權短片放映會」(3月15日於cultural Oswald de Andrade 古蹟文化中心)
  4. 巴伊亞州薩爾瓦多市議會(A câmara municipal de Salvador)舉辦「被壓迫者劇場日紀念波瓦座談會」(3月16日)
  5. 南巴伊亞州立大學(UFSB)被壓迫者劇場工作坊(4月 29日)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5/05/16 ~ 2025/08/16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