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習以為常沉浸的歌劇中,華麗的詠歎調、明確的分幕與耳熟能詳的旋律,構築出義大利歌劇的魅力與親切。然而,當一座劇院歷經10年耕耘,累積了觀眾的欣賞品味與藝術實力之後,是否能勇敢地踏出熟悉的範疇,迎接一位被視為不容易認識透徹,卻又極具深度的作曲家?2025年夏天,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以下簡稱衛武營)將用行動作出回答——透過一部從德國萊茵歌劇院引進、風格大膽、設計深刻的《羅恩格林》(Lohengrin),開啟一場穿越古今、橫跨現實與神話的美學對話。
10年磨一劍,15部劇作鋪路而來
衛武營自2015年成立推動小組促成與德國萊茵歌劇院及美國林肯藝術中心的合作以來,衛武營便將「歌劇共製」納入長遠藍圖。從2018年開館至今,15齣義大利經典與現代詮釋的歌劇已陸續登場。涵蓋《創世紀》、《驚園》、《杜蘭朵》等國際共製,也包括全本的《茶花女》、《諾瑪》、《魔彈射手》,《費黛里歐》、《尤金.奧涅金》、《憨第德》等音樂會形式,更有當代歌劇《天中殺》及前衛歌劇《創世紀》等作品,參與團隊橫跨全球多達 20 個劇院與團隊。
一一數來,藝術總監簡文彬與團隊發現:「大家可能對義大利風格的歌劇作品比較熟悉,經過這些之後我們想,現在好像可以和觀眾一起挑戰一個更具重量的作品。」
回望與前行:《羅恩格林》的時代意義
「事實上,如果搜尋史料,就會發現《羅恩格林》在華格納所有作品中,是最有義大利風格的一部。」簡文彬總監指出,這部1850年首演的歌劇,在音樂風格與戲劇結構上,仍保留著傳統義大利歌劇的特質。反過來說,《羅恩格林》對其他作曲家的影響也不可忽視。「威爾第自己也說過,包括《羅恩格林》裡的配器,在他自己的作品裡也可以找到幾乎是平行的對照。」簡文彬說,這樣的影響在《阿依達》開場的序曲特別明顯,甚至可以說那段音樂邏輯與《羅恩格林》的序曲幾乎如出一轍。這樣的觀點也突顯出華格納與威爾第這兩位19世紀歌劇巨擘之間潛藏的相互對話。
此外《羅恩格林》更是華格納風格轉變的分水嶺。「這是華格納最後一齣以『歌劇』來稱呼的作品,之後他就全面轉向『樂劇』。」簡文彬認為,相較於《指環》這類龐大樂劇,《羅恩格林》既具備可辨識的段落結構,又蘊含華格納日後樂劇發展的雛形。它在風格上仍有停頓與推移,觀眾得以有起伏、能呼吸的節奏感;而那些過門與轉折的銜接方式,也讓人聯想到早期歌劇中宣敘調的功能,保留了聆聽上的親切性。因此他直言:「想要入門華格納,就選《羅恩格林》。」

舊作新生:2014年萊茵歌劇院版本重返舞台
此次即將登場的版本,是德國萊茵歌劇院於2014年推出、由德國女性導演莎賓娜.哈特曼亨(Sabine Hartmannshenn)執導的製作。這部作品在歐洲反覆重演,憑藉完整的創意與詮釋,成為經典中帶有當代眼光的佳作,曾在萊茵歌劇院擔任多年指揮的簡文彬,個人就多次指揮過《羅恩格林》。
此版本的舞台並非重現中古神話,而是轉化為現代金融與權力鬥爭的隱喻。他笑著說:「在這個製作裡其實是看不到天鵝的!」反之,「導演把中世紀的場景移到現代的金融背景上。」他解釋道,我們現處的生活中,除了真正的軍事戰爭之外,最大的衝突點就是在經濟體系上。因此導演在不改變任何音樂與歌詞的前提下,以董事會場景、玻璃牆、辦公桌取代了天鵝、聖杯、神秘的宗教等原有的概念,用新的視角詮釋自古不變的人性——關於信任、權力與救贖的永恆議題。
音樂與舞台的雙重挑戰:聲響空間的極致編排
在視覺衝擊之外,《羅恩格林》的音樂設計上最特別的就是小號的趣味性與聲響安排。簡文彬說:「在這一齣歌劇裡面動用到非常多的舞台樂隊!」例如劇中只要國王出現的時候一定會有四位信號兵跟著他,每次都會以小號吹奏大致相同的旋律。尤其第3幕,是音場設計的精采段落,為了呈現消息從四面八方聚集,「你會聽到總共有12支小號在舞台、在觀眾席包廂等不同方位奏響。」這一段沒有任何歌唱,僅由樂團擔綱,此起彼落地堆疊出層次分明、方位交錯的空間聽覺奇觀。不僅對樂團來說非常刺激,更是考驗指揮對樂團,以及準確掌握分布在音樂廳各地小號手的能力。
此外眾人熟知的〈結婚進行曲〉,在《羅恩格林》中卻反轉為戲劇張力的引線,可以說當男女主角走入洞房後,一場情感的考驗才真正開始。「其實那邊最重要的就是在那一張床上面夫婦之間的對話。」簡文彬一邊描繪著舞台,一邊形容這段撼人的轉折:「沒想到從這個對話裡面竟然展開這個驚天大陰謀。」
本次《羅恩格林》預定演出4場,卡司安排雙主角,德國男高音文森.沃夫史坦納(Vincent Wolfsteiner)將再度來台,匈牙利女高音席薇亞.漢瓦希(Sylvia Hamvasi)與多位優秀台灣聲樂家也將同台演出,包括耿立、翁若珮、趙方豪,以及新加坡男中音吳漢衛等人。「以前人家講台灣不能唱華格納,但從多年前演出一路下來,就證明了台灣聲樂家們的實力,我相信這次的演出會非常精采。」簡文彬充滿信心。
全劇長達3個半小時,衛武營特別安排兩次中場休息,總時長達4個半小時,是對所有人——演出者、製作團隊、觀眾——安排的共享旅程。「我覺得我們大家都應該勇敢踏出這一步,接觸一個華格納的歌劇。」簡文彬懇切地說:「我們也誠摯地邀請觀眾來跟我們一起參與這個任務。」在衛武營歌劇推廣邁入第10年的此刻,《羅恩格林》不只是一次演出,更是一場關於經典與當代的深層對話,一座橫跨歷史與現代的橋梁。當我們與音樂一同走過這道橋,也將看見台灣歌劇舞台更多的可能性與遠方。
《羅恩格林》劇情概要
《羅恩格林》劇情發生於中世紀的布拉班特(Brabant)。年輕女子艾爾莎(Elsa)被控謀害失蹤的弟弟戈特弗里德(Gottfried),對她提出指控的是特拉蒙(Telramund)及其妻子、巫女歐楚德(Ortrud)。愛爾莎為自己辯護時提到夢中有位神秘騎士將來救她,國王決定舉行神判:由她選擇一位勇士為她出戰。
果然一名不知名的騎士乘著天鵝拉的船現身,代她與特拉蒙決鬥並取勝。艾爾莎獲得清白後,並向天鵝騎士表達愛意,但他提出條件——艾爾莎必須永不詢問他的姓名與來歷。艾爾莎同意後,兩人約定成婚。
然而歐楚德暗中策劃,煽動艾爾莎懷疑騎士的真實身分與動機。艾爾莎內心動搖,終於禁不住好奇,在新婚之夜詢問了騎士的身分。迫於承諾被打破,騎士在眾人面前揭露自己是聖杯騎士羅恩格林(Lohengrin),受命來此執行神聖任務,如今必須離去。
在羅恩格林啟程前,他解除了艾爾莎的弟弟戈特弗里德被束縛的魔咒,原來他是被歐楚德施法變成天鵝。任務完成後,羅恩格林乘船離去,留下懊悔的艾爾莎因悲憤而魂歸天國。(李秋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