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人物專訪
唐納倫:莎翁如同輩,牽著我們走進無與倫比的風景
英國莎劇名導迪克蘭.唐納倫,繼二○○八年以俄語全男班演出的《第十二夜》驚豔台灣觀眾後,又將讓同批精采演員帶著莎翁的收山之作《暴風雨》來台。唐納倫對莎劇的當代詮釋極簡又精練,總是讓演員在台上綻放無與倫比的風采,趁此機會,本刊也透過電子郵件提問,邀唐納倫一談他對莎劇與莎劇表演的精闢見解。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演員與標靶》看唐納倫的工作方法
紮紮實實 創造充滿生命力的時空
在唐納倫的戲裡,他想盡辦法讓演員忘掉專注自己而看到、關注對手,進而讓演員極盡可能地以僅有微量的詞語和聲調,一樣長著四肢、一顆腦袋的肉身去說服、化解、逼迫對手,同時也是說服著觀眾唐納倫的劇場不是為了極簡而極簡,他只是相信表演和劇場最根本的力量。
-
特別企畫 Feature 演員觀點看唐納倫《暴風雨》
寫實訓練精準肢體 映照當代俄國社會
常有人將寫實表演和肢體劇場拿來做比較,誤以為寫實表演不強調聲音和身體的訓練,但這些傳承自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訓練的俄國演員正好清楚地告訴我們事實並非如此。在《暴風雨》一劇中,正因演員的身體訓練有素,才能完成許多出人意表的驚喜場景:如費迪南「被迫搬運千百根木頭,還需要一一擺好」的戲,精靈愛麗兒搖身一變為木頭,不但清楚點出精靈的身分,舞台上也不需要任何道具,演員本身的重量也足以令對手演員完全不需要「演戲」。
-
特別企畫 Feature
翻轉語言迷宮 鋪展劇場無限可能
莎翁以語言的精準度,顯示了再多的形容面對神祕也嫌不足,但同時,他的語言也創造了聽覺和畫面。這也許是所有人面對莎劇時,都能感受到的無以全面掌握與魅惑。而對非英語系國家的劇場演員與導演來說,更要面對語言轉譯後如何呈現莎劇精要內涵的問題;而透過劇場形式的巧創,重置語言的呈現方法,也鋪展了劇場更多可能,轉化文本的象徵,以劇場演繹劇場的隱喻和想像。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小島上的世界大舞台
莎翁的最後劇作《暴風雨》,就像把世界這個大舞台放在一座孤島上,搬演其中的愛恨情仇,一六一一年成書至今,此劇成為最常被搬演的莎劇之一。但近代導演如何透過劇場重新解讀這個莎翁經典中的經典?本文列出五個精采版本,讓讀者窺見其中奧妙。
-
演出評論 Review
如果,對戰爭更深沉的詰問——
我們當然都知道軍隊的存在是荒謬的,戰爭是無人性的,對歷史失憶更是不可寬宥的,國家、忠誠、犧牲、正義這些觀念的本質與謬誤,更有被深刻檢驗之必要,只是,在這樣一個我們(包括創作者)無法接受,卻只能與之妥協共存的明亮世界裡,這些可貴的洞見,是否能幫助我們對當代戰爭與軍事體制的本質,有更尖銳直指核心的詰問?
-
演出評論 Review
狂放一場 卻終究「悲喜分明」
張愛玲寫的就是通俗劇,卻從來不是黑白分明,在她的時代裡,那些世間男女種種細瑣的人情世故,看在聰慧如她的眼中,雖然可笑卻也可憐劇場裡的《紅玫瑰與白玫瑰》,雖然也是通俗劇,卻沒有小說原作中的曖昧,太多黑白分明的對比,太多理所當然的教訓,寫白了或許應該隱晦的,說出了或許應該沉默以對的,閱讀、觀賞、思考的趣味,也被有點多餘的道德感給稀釋了。
-
演出評論 Review
如魔似獸的鑄身術
這隻獸慢慢張開牠的身體,配合著聲音恍若獸叫,再慢慢低頭垂地,如獸似蛇蜿蜓爬行,舞者已脫離人身的性別軀殼,蛻變而成非男非女、非獸非人的形體。舞者飽滿的筋肉是一種內在能量的呈現,這種動物內在的力量主導著各種支點而撐起不同的身體造型,使表演的過程充滿張力。
-
演出評論 Review 舞蹈
高度風格化的跨界表演
《介.入》是一齣高度風格化的跨界表演,從主題鋪陳、服裝、舞台、燈光、音樂、肢體動作到造型等所有設計,皆一體成型!每個元素、細節都被慎思考量,特別是動作編排,更切入意圖與內容去發展,而非套用現代舞領域的學院派技巧
-
回想與回響 Echo
奢華體驗真實時間 無可定義的劇場表演》
劇場出身的電影導演蔡明亮,重返闊別了廿七年的小劇場,再次出手不只強烈個人風格依舊,而且各長達兩個小時的獨角戲三部曲(共六個小時),連演起來更是一次華麗的劇場詩篇。檢視此次《只有你》中一氣呵成的三個作品(〈楊貴媚的蜘蛛精我的阿飄〉、〈陸弈靜的點滴我的死海〉、〈李康生的魚我的沙漠〉),無論格局、視野或手法,均展現一個成熟藝術家,其創作隨心所欲、無所不能言其志的高妙境界,更為觀眾創造了一次極難得的特殊劇場體驗。
-
回想與回響 Echo 當「百鳥朝鳳」成了「美食百匯」
好吃就是懂得吃嗎?
「百鳥朝鳳」音樂會其實可以是個雅俗共賞的精緻套餐,而非任你吃到食之無味的「美食百匯」。音樂會觀眾不僅是來聽好聽的,最好也能盡量讓他們「知其所以然」,專業樂團對此本當是責無旁貸的。況且,深耕下培養出願意不斷回流的內行觀眾,才應該是票房最核心的基石。
-
新藝見/新銳藝評
一件融合中俄傳統戲劇傳統的《外套》
導演是不說中文的,而主要的演員林文彬是不說英文的,他們如何交流彼此文化中的深度底蘊,使其在劇場產生花火,需要的琢磨挑戰自不在少處。但用中國說書傳統融入俄國文學,的確是相當令人耳目一新的結合,而在這齣《外套》裡,不難看見兼容中俄戲劇傳統的用心。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邱安忱 挖掘表演的新大陸
在台灣,單憑小劇場微薄薪資存活的劇場工作者很少,而四十幾歲仍活躍的男演員更屈指可數,邱安忱就是其中之一。身為同黨劇團團長的他,也是全職小劇場演員,今年他參加了日本戲劇大師鈴木忠志的《茶花女》演出,表現令人驚豔!他說:「去做自己沒做過的事情,一直是我的興趣。」這個月,他將在《我的妻子就是我》中一人挑戰四十幾個角色,想必也讓他演得過癮至極。
-
焦點專題(二) Focus
戲曲傳承的曙光 因為他們綻放
對照前輩對世代交替的憂心,有一批年輕人義無反顧地栽進傳統戲曲這一行。他們平均年齡三十出頭,或是正規科班,或是家族戲班,或是半路出家,對傳統充滿熱情,對創新也很有想法,既不墨守成規,也不譁眾取寵,穩紮穩打,一步一腳印,走出屬於這一代戲曲演員的傳承之路。有別於前輩藝人的養成環境與時代氛圍,這些年輕演員,要面對的挑戰更大。在不對的時空,選擇做對的事,需要更多的勇氣。一路走來,步履雖然艱辛,但戲曲的未來因為有了他們,而讓人看見曙光。
-
焦點專題(二) Focus 編劇大哥加持 「一心」雙星開創新局面
孫詩珮、孫詩詠 承先啟後穩紮穩打
因為一份做女兒的孝心,一心戲劇團的雙小生孫詩詠與孫詩珮,先後踏上了歌仔戲的演藝舞台,透過前輩良師的教誨與演出的累積,雖然年輕,卻紮紮實實地繼承了外台歌仔戲的精華。而在大哥孫富叡發揮編劇才華、打造新穎題材的推動下,孫詩詠與孫詩珮穩步前行,實踐自己的歌仔戲之夢。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古今中外取材 臺灣春風歌劇團令人驚豔
當家小生李佩穎 半路出家自許演好戲
沒有劇校坐科或劇團「綁戲」經歷,半路出家的歌仔戲小生演員李佩穎,頂著高學歷卻一頭栽進戲曲的世界,把社團玩成專業劇團,與社友創立了「臺灣春風歌劇團」。一路下來,李佩穎從古路戲演到胡撇仔戲,從義大利即興喜劇到推理劇,跳脫傳統歌仔戲的唱念作打,培養自己「百變」小生的能力。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名伶媽媽也擋不住 「奇巧劇團」實現戲曲夢
劉建華、劉建幗 跨劇種開拓新視野
雖有一個豫劇皇后的媽媽王海玲,劉建華與劉建幗卻是一路披荊斬棘才得以走上戲曲路,但這個戲緣卻是擋也擋不住,兩姊妹終究還是另闢蹊徑回歸最愛的戲曲表演。兩人創立的「奇巧劇團」推出融合現代劇場與傳統戲曲精華的「跨劇種」演出內容,戲劇演出的劇情為主,搭唱著戲曲橋段與身段,劉建幗說:「傳統戲曲的四功五法與審美角度大致相同,應該可以融合、實驗創意。」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創立「栢優座」 自許為創作推廣平台
許栢昂、黃宇琳 不忘初衷打造京劇未來
出身京劇科班的許栢昂、黃宇琳,眼見劇校學弟妹們對未來的徬徨,決意挑起傳承的擔子,創立了「栢優座」劇團,以平台角色自許,從事京劇、曲藝及現代戲劇的創作與推廣。「創新不是革命,是最初信念的傳承與延續。」栢優座創始團長許栢昂說,「台灣京劇界是我的家,我做這些是因為我愛我的家人、愛這門藝術」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亮出國樂「台灣印象」 交流中展現自我特色
臺灣國家國樂團(NCO)今年十月中旬至中國巡演,參與「中國民族音樂巡禮百場系列音樂會」,首度於北京國家大劇院音樂廳演出。音樂會以「印象台灣」為主題,在指揮蘇文慶的帶領下,一首首的樂曲以各種不同的姿態打動了觀眾的心。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兩廳院董事長 推動文化、教育獲國內外肯定
雙勳臨門 郭為藩細數文化緣
今年十月底,兩廳院董事長郭為藩先後榮獲兩枚重要的勳章,一枚是法國政府頒授的「法國國家榮譽騎士勳章」,另一枚則是由總統馬英九頒授的國家榮譽二等「景星勳章」。對於自己在兩天之內「雙勳臨門」,謙虛低調的郭董事長倒是以平常心看待,感謝大家肯定他的努力。「我只是剛好在那個時間點,做了該做的事。」郭董事長總是如此說。許多人對他在推動特殊教育及教育改革的貢獻印象深刻,卻不知他在文化領航方面,也是站在浪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