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藝號人物 People 百變劇場「女王」
姚坤君 以理工精神 求證表演之路
可以亮麗、可以憂鬱,可以豪放也可以溫柔賢淑這就是姚坤君,劇場中的百變女王,卻也是學生眼中教學卓越的表演老師。從理工科轉到舞台表演,姚坤君Follow her heart堅持自己的選擇,但理工科的分析訓練,也讓她在表演的實踐與教學上找到系統性的方法,一路走來,證明了自己的選擇
-
焦點專題 Focus
幽默自嘲 英國文化的必備基因
英式幽默不像美式幽默直接、淺白,也不像法式幽默總以優雅的反諷姿態看世界,或者透過模仿來嘲弄一切。英式幽默包含了一套迂迴曲折的潛規則,英國人不過分誇大,常以雲淡風輕的冷嘲熱諷來描述事物,與其吹噓自己,他們更常透過自貶來取悅旁人。
-
焦點專題 Focus
傷人也唯美 英倫紳士的優雅諷刺
戲謔嘲諷是王爾德面對世界的人生態度,也是他劇作一貫的基調。他最知名的四部喜劇:《溫夫人的扇子》、《無足輕重的女人》、《理想丈夫》、《不可兒戲》,無不顯露一種英國紳士風雅的幽默,筆調機峰、語言犀利、話中帶刺,整體看來卻相當優美溫文,毫無尖酸刻薄之氣。
-
焦點專題 Focus
楊世彭╳王爾德 《不可兒戲》的奇妙因緣
《不可兒戲》結局的命定巧緣惹人驚呼,即將五度執導《不可兒戲》的導演楊世彭與《不可兒戲》的機緣也同樣巧妙。雖然楊世彭過去最專擅的是莎劇,但在楊世彭眼中的王爾德同樣是奇才:「台詞太漂亮,太多幽默話,《不可兒戲》更是名列前茅的喜劇作品。」
-
焦點專題 Focus
語言是武器 劇場是戰場——哈洛.品特 Harold Pinter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哈洛.品特被稱為「英國自莎士比亞以來最偉大的劇作家」,批評界甚至發明Pinteresque這個單字,專門形容類似品特的寫作風格。品特的幽默不以讓人發笑為要務,藉由翻轉我們每一句說話背後的潛台詞,展現人心底的野蠻嗜血;他把人際交流寫得像是打仗,掌握說話和沉默的訣竅,拐愈多彎還能擊中對方,你就是武器大師,就是最後的贏家。
-
焦點專題 Focus
在混亂人生中突顯救贖的傷疤——賽門.葛瑞 Simon Gray
劇作家賽門.葛瑞以生活混亂與極大菸癮聞名,英國《世界新聞報》形容他「機智、幽默、有魅力但偏執、對人生悲觀」,許多英國頭牌記者或傳記作家都視他為偶像。他總在描述男人面對自己感到束手無策的狀況,他的生活跟他的體型一樣,一團巨大的混亂,但他的作品,卻在這混亂中突顯了救贖的傷疤。
-
焦點專題 Focus
以成熟態度 面對苦澀人生——亞倫.艾克鵬 Alan Ayckbourn
得獎紀錄與作品清單幾乎等長的亞倫.艾克鵬,可說是英國當代最重要的英國劇作家之一,國內的表演工作坊與果陀劇場都曾演出過他的作品。他的劇本往往橫跨了喜劇與鬧劇之間,在精密設計的情境與字字珠璣的精采對話下,挖苦嘲諷現代人的情感處境;而長期擔任劇院總監的他,更擅長從敘事結構與劇場空間創發新意。
-
焦點專題 Focus
溫厚謙遜的機智靈光——亞倫.班奈 Alan Bennett
溫文儒雅的亞倫.班奈,寫作範疇不限於劇場,在影視、廣播、小說和散文等方面都十分傑出。他擅長在作品之中嘲弄公眾和歷史人物,但他不操弄語言的狡猾遊戲,在他作品中看見的是充滿機智的靈光,及對世事懷抱著憐憫、同情還有幽默感。班奈的英式幽默並非那種尖銳批判、機智辛辣型的冷笑話,而是比較敦厚平實、自我解嘲的路線,他筆下的角色往往面臨孤獨及被忽視的死亡危機。
-
焦點專題 Focus
血腥荒謬 驚嚇噴笑——馬丁.麥多納 Martin McDonagh
編導事業橫跨電影與劇場的馬丁.麥多納,是當代知名的愛爾蘭劇作家,他的劇本常被國內的年輕劇團搬演,也是當今戲劇科系學生的必讀文本。麥多納的作品主要關注人類面對暴力行為時的思慮不周與悲慘困境,他寫作的對白多取材自愛爾蘭家鄉的俚語黑話,展現高度機智諷刺和幽默。
-
即將上場 Preview NSO演出柴氏經典兩曲
赫比希與歐森 「傳奇.世紀」揮灑神功
在「傳奇.世紀」音樂會中,面對柴科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與《第五號交響曲》兩首經典曲目,向來以「平凡中見偉大」特色讓樂迷嘆服的鋼琴家蓋瑞.歐森,與最能驅使樂團發出「標準音色」的指揮大師赫比希,將如何展現兩曲的精采詮釋?令諸多樂迷引頸以待。
-
即將上場 Preview NSO「火鳥情絃」 豎琴家德梅斯特精采展技
當俄羅斯遇上阿根廷 超乎想像的邂逅
NSO的「火鳥情絃」音樂會,將由丹尼爾.雷斯金指揮,演奏經典俄羅斯曲目、都根基於古老傳說創作《火鳥》與《荒山之夜》;另一方面則有首屈一指的豎琴演奏家薩菲耶.德梅斯特擔綱阿根廷拉丁風味的《豎琴協奏曲》,充滿節奏性的樂章,將打破豎琴溫柔、浪漫的既定印象。
-
即將上場 Preview 朱宗慶打擊樂團 再新觀眾耳目
分享與創造 「擊現」新聲
朱宗慶打擊樂團的定期音樂會是以分享和創造為主,因此節目名稱訂為「擊現」可謂一語雙關:一個顧名思義在演奏現代作品,另一個就是在探討可能性、不斷突破、挑戰自己,並開拓新的聲音。這次演出的五首音樂中,就有高達四首的委託創作,五首作品各有不同的方向,五個構想的組合變成獨特的音樂會創作。
-
即將上場 Preview 第五屆「女節」 廣發亞洲英雌帖
華人女性創作者 聚焦「鑽石舞台」
邁入第五屆的「女節」連結亞洲華人地區女性創作者,邀請來自北京、馬來西亞、香港的劇場人,共同和台灣在地創作者,打造不同層面與形式的劇場作品,內容涉及政治、性別、文學、認同和女性成長等題材。而參與本屆女節演出的藝術家,所來自的地區,恰好形成一個鑽石形狀,因此定名為「鑽石舞台」,藉此希望女性創作上能如同鑽石一樣發光發亮。
-
即將上場 Preview 兩廳院國際劇場藝術節
以光怪意象 隱喻荒謬人生
兩年一度的兩廳院國際劇場藝術節,今年以「差異與認同」為主題,除了由比利時當代舞團《梔子花》揭開序幕外,其他四檔國內外節目:《卡夫卡的猴子》、《慾望片段》、《在天台上冥想的蜘蛛》及《亂紅》,都藉由邊緣、扭曲、光怪陸離的隱喻,探見現實人生的矛盾與掙扎、荒謬與無奈。
-
特別企畫 Feature
7組關鍵詞 走進性別/表演的世界
你是男人,還是女人?你要愛男人,還是愛女人?你要當男人,還是當女人?你要扮男人,還是扮女人?在這裡,什麼都是可能的!透過七組關鍵詞,帶你走入這個超越框架、打破刻板印象的繽紛世界。
-
特別企畫 Feature
花枝招展 勇對鏡頭裡的真實人生
從德國女星瑪琳.黛德麗主演的《摩洛哥》中雌雄同體的經典造型開始,扮裝或變性的跨性別議題,在電影中始終不缺席。許多情節來自真人真事,比戲劇還戲劇化的真實人生,透過大銀幕的演出,分外打入觀眾的心,更展現演員的超凡魅力
-
特別企畫 Feature
走上舞台 尋找一種存在世間的方式
在舞台上女扮男裝或男扮女裝,本來就是劇場「常態」,但真正透過劇場探索性別議題,卻是廿世紀七○年代才見端倪劇作家透過劇中人的跨性別扮演,延伸出角色的內在呻吟。而今更有跨性別表演者親身上台,以自傳方式,陳述身體所背負的故事。
-
特別企畫 Feature
「女身男裝」與性別形象
對於這個歌仔戲文本的記憶,後來在我性別研究的歷程中,不斷出現、再寫。我看見,孟麗君以性別表演的姿態,取得介入「男性政治世界」的權力,當男裝剝落,女性身分揭露,在向來器重她的才能的皇帝眼中,一個女子孟麗君的能力,不具有太大意義,藉由扮裝展演的智者能臣形象,瞬間消逝,在皇帝眼中,她不再是能臣「酈卿」,而是女性身體孟麗君。
-
特別企畫 Feature
多元假象的社會 仍待撼動的性別囹圄
人們常常說,台灣社會愈來愈多元,對於各種不同樣貌的群體,也有著更多包容。一九九○年代初期台灣性別社會運動萌芽,同志人權議題在社運團體與社群支持者的努力下,逐漸進入政策與法律中,我們逐漸可以改變社會體制,讓多元性別的概念與包容性可以真正落實到台灣的社會文化中。然而,廿年轉眼過去,我們似乎仍有許多看不見的族群等待被發聲,所謂尊重,更應該是建立在互相看見的基礎之上。
-
特別企畫 Feature 「她」的故事之一
葉若瑛——做自己的代價
被勵志書籍過度使用的「做自己」,現今聽起來,像是句罵人的髒話,但這樣的字眼,在跨性人葉若瑛身上卻是紮紮實實不可承受之重:「每個人都說做自己,但做自己一點都不簡單。」她想要有一頭柔順烏亮的頭髮,長在頭皮上的卻是張狂的自然捲爆炸頭;她喜歡穿熱褲,卻常被嫌腿粗;她想要當女人,身分證上的性別欄卻是男生。 卅五歲的她,廿五歲之前都毫無疑問地認為自己是男人,廿五歲交了第一個女友,開始覺得:「我比較想當『女朋友』那個角色,想享受被人呵護、捧在手裡的感覺。」戀情不到半年就告吹,內心異樣的騷動隱隱作怪,他曾去看精神科醫生企圖矯正,醫生告訴她:「你是逃避壓力,迴避性人格的問題。」 想要的人生 不是那麼輕易可得 誰也幫不了她,那段時間,她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她」還是「他」,認同的掙扎在她的外表達到一個特異的「平衡」,她不穿裙子,穿熱褲與及膝的高筒長襪,只能算是陰柔感的中性打扮。「兩年前,我的兵役問題解決了,又加入蝶園認識很多像我這樣的人,不必怕了,我覺得要過我想要的新人生。」她開始穿長裙、上女廁。 想要的人生從來不是那麼輕易可得,她開始面對家庭的風暴,母親見她一回罵一回,變態、怪物、丟臉,什麼字眼都出爐了,看到家裡她的女裝立刻丟掉,葉若瑛連名字都改了,母親還是習慣叫她的男性名字,對她的「新人生」置若罔聞。「我好幾年沒見過親戚了,爸媽覺得丟臉,不讓我出席那些場合,連我哥長住國外好幾年了,打電話回來,問弟弟怎麼樣,我媽絕口不提我變成這樣的事。」她說。 母親看到她穿裙子會捉狂,她就躲在樓梯間換裙子,鄰居看到又向母親告狀,母親受不了鄰居耳語又脾氣失控,最後妥協讓她在家換裙。現在,母親也不丟她的女裝了,「因為她知道,一丟,我還再買,只是浪費錢。」這是她做自己的代價,一步一步摸索,一步一步抗爭來的。 所謂的「自己」 不是自己從天上掉下來 跨性別者有的是偏好變裝,認同的仍是原來的性別(crossdress),有的則是有變性欲望(transdrender),兩個分類下還細分性欲對象是同性或是異性,葉若瑛有變性的欲望,性欲的對象是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