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戲劇 EX-亞洲劇團 重詮易卜生晚年之作
《百年復甦》 意象手法「寫實」人心
擅以風格化的亞洲身體與意象美學,處理跨文化議題的EX-亞洲劇團,將挪威劇作家易卜生的最後一部作品《百年復甦》搬上台灣舞台,這也是該團第一次搬演西方文本。導演江譚佳彥以意象化的調度手法,打破一般對「寫實」的刻板想像。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想像「國家」:一段公共性的旅程
國家交響樂團(NSO)廿五歲了,作為以「國家」為命名的交響樂團,NSO所歷經的體制性變革、挑戰與重生,乃至於曲目、創意及節目製作的轉變軌跡,都與整個社會怎麼敘述「國家」有關。NSO走過四分之一世紀的路,正是台灣歷經開放黨禁、報禁、解嚴、政權輪替、認同政治(identity politics)及全球化/在地化重新思索的時程,台灣社會曾顛簸跌撞,NSO走得亦不輕鬆。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掌舵破浪 昂首音樂汪洋
國家交響樂團(NSO)走過四分之一世紀,期間名稱歷經多次更改,從「聯合實驗管絃樂團」、「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到今日的「國家交響樂團」,演出的場次也從最初的九場增加到每年平均八十場,地位更從在地團體躍升成為亞洲一流樂團,NSO廿五年來的轉變反應大環境的更迭,在蛻變成長的過程中,歷任常任指揮(音樂總監)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為台灣交響樂團史烙下了跨時代的印記。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要讓NSO不只是台北人的NSO!
對外妝點NSO的形象,對內要承擔NSO的營運成敗;對上協助音樂總監,對下率領團員及行政團隊。要衝在最前面,又要在後面推,這位銜接所有重要關鍵的靈魂人物,就是執行長邱瑗。走馬上任的時期,恰巧是NSO的廿週年,而今,樂團四分之一世紀的歡慶時刻,正好是她就任滿五週年。儘管一路走來篳路藍縷,卻也終於走上軌道。面對樂團下一個「躍進」,她充滿著信心!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走過歲月,我們與NSO……
首席 吳庭毓:期待知名度和成熟度向國際的一流交響樂團邁進! 人物簡介 自一九八九年法國歸國後即任NSO首席至今,與樂團有豐富的演出經驗,也獲邀至各項活動演出。音樂會後聽過最犀利的觀眾評論是:我只能說吳庭毓,你行! NSO廿五週年,從最初聯合實驗管絃樂團到現在的國家交響樂團,對一個職業樂團來講,廿五年並不算短。一直抱持著熱忱投入和努力,心裡對樂團總是很多的期許。這麼多年來,歷任音樂總監可以策畫整個樂團的方向,有階段性,對音樂也有不同的想法,但我們仍應有自主性與自己的風格!一直以來,NSO遇到再困難的曲目,排練的時間再緊湊也能保持水準發揮,實力飽滿和經驗豐富的累積,大家有目共睹。不管在國內或國外的巡演,和眾多國際知名指揮家及獨奏獨唱家合作演出也都受到國際樂評及媒體的讚賞與肯定! 也期許行政統籌樂團的人需要良好組織力及統整執行力,否則樂團在很多內外因素和情況下是不容易好好發揮的;此外制度也更須有努力改進的空間,若問題能加為解決調整,除進步外,必定也能獲得更多構想、創意,以及新視野。對於未來,我期待樂團的更多拓展,使知名度和成熟度能向國際的一流交響樂團邁進,除保持其同一水平之外,也擁有屬於自己的獨特性與聲音。 廿五週年,仍是滿滿的期許和熱情。也許用文字是無法足以表達當中自己內心的情感,那麼,就讓音樂來吧。 李宜錦:廿五歲,正是個充滿希望、實現夢想的年紀! 人物簡介 曾創下國家交響樂團創團以來最年輕首席的紀錄。她的反應靈敏、思緒清晰,甜美的外型更是深獲樂迷喜愛。 身為NSO大家庭的一分子,感受大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知己知彼」與瓶頸突破
NSO真的確知需要的是什麼?確知樂團的定位了嗎?以近幾年多次觀賞NSO的節目,和長期「保持距離」的觀察,答案還是應該肯定的。問題只在於所需的正確嗎?定位對嗎?那就必須要在具體的策略推行時作出調整,這個策略調整的基礎,便在於樂團的領導層,必須要具備「知己知彼」的能力了。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鞏固指標形象 與世界並肩
展望未來,建議NSO還是要更鞏固指標樂團形象,與世界並肩。未必把多元任務當成包袱,這樣可能反而稀釋了「精品」特質。現代樂團為數眾多,本該分擔扮演不同功能角色,不宜大同小異、浪費資源。
-
舞蹈
冷靜的酷
第二段落,當玎玎琮琮的音樂出來時,還是不急著做動作,而是如在天地間探索安身立命的方法,或奧秘,一樣,五個著白衣白褲白衣裙的男女舞者,在舞台上,稀鬆有致地,如蜉蝣嗎?倒不那麼具體,但有那樣的況味。如此的「清」和「透」,也是我從上次《微笑》以來,對楊桂娟作品的印象。
-
舞蹈
尋找身體:以亞洲作為一種方法
身體既是文化的形塑,「在路上」又可延伸出身體與地面的關係時,我們就看到他的亞洲想像,從對地理的觸覺讓身體的eros復甦起來;這是前面一直談到「身體意志」的生命動能。三個男人不是以挺直昂立一種自戀的姿勢來意味身體,反而是以扭腰搖臀更落實在土地上的身體,拖邐出一片亞熱帶的好風景。
-
回想與回響 Echo
芭蕾不老 絕對前衛
如果我們今天還逃離不了對芭蕾的古老刻板印象,那不只是因為,我們很少接觸古典芭蕾,尤其對現代芭蕾,更是顯得相當陌生。英國皇家芭蕾舞團來台演出,其幾乎無懈可擊的舞星表現,涵蓋芭蕾舞不同面向、精心安排之舞碼,加上不遑多讓的NSO國家交響樂團現場伴奏,激起了國內難得出現的芭蕾舞高潮,更重要的是,《英倫經典》舞碼的安排,也總算讓台灣觀眾領略現代芭蕾的魅力。
-
新藝見/新銳藝評 戲劇
在情感還能夠動人的時代
在情感還能夠感人的時代,倘若必須一味地糖味加重、不斷地塗粉擦抹,才會動人的話,那麼不論是愛情、親情或友情,都只會被消磨殆盡、淪為犧牲品,別說那是一只準備求婚的鑽戒、又或是一襲潔白無瑕的婚紗,恐怕就連成為一張禮品包裝紙,都不是了。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英國皇家歌劇院執行長專題演講側記
托尼.霍爾:勇於冒險才能讓藝術機構保持不絕的創意
「勇於冒險,才能製作高品質的節目。」英國皇家歌劇院執行長托尼.霍爾(Tony Hall CBE)隨英國皇家芭蕾舞團訪台,在六月卅日於兩廳院舉行專題演講,並與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對談「當東方遇見西方開創藝術市場的無限空間(Investing in the Arts)」,他在專題演講中提出「冒險」對於開創藝術市場的重要性,他說:「我們必須持續往前邁進與冒險。」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關鍵三問 打開創作之門
二○○六年賴聲川從北藝大戲劇系退休後,便未曾在台北正式開班授課,這次在七月初與本刊合辦的兩天講座中,賴聲川以「總論/簡論」、「關於編劇」、「關於導演」、「關於即興創作」四個主題開講,結合多年豐富的教學與實作經驗,也包含他自己對於藝術創作應該如何教授的反思。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以積極面對低迷 整合資源打造未來
應德國「北萊茵威斯華倫文化局」之邀,本文作者參訪了當地兩個重要的音樂節:「威騰當代室內樂音樂節」與「科隆八橋音樂節」,前者以大師帶新秀,鎖定中小型編制的當代作品,並且主打世界首演或德國境內不曾演過的作品,以吸引文化圈各城市的觀眾前來小城鎮觀賞;而後者有著科隆愛樂強大的行政團隊、極優的愛樂廳作為後盾,以展現文化大城的格局為目標,也提供了包括科隆在內、整個北萊茵威斯華倫地區所有展演者、創作者一個百花齊放的平台。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世界軌跡樂團團長
吳馬丁 轉換不斷的人生 照見有意思的風景
來自比利時的音樂家吳馬丁,因為在今年的金曲獎「傳統暨藝術音樂類」中大放異彩而備受矚目。從小到大學的樂器頻頻轉換,生活中也變動不迭,因緣際會來到亞洲、落腳台灣,還在台灣組團創作起以民族音樂為基礎的作品,吳馬丁並不認為這些過程辛苦,反而覺得笑著說自己這麼地「轉來轉去的很有意思。」
-
焦點專題 Focus
劇場創意繁花似錦 入寶山就要「玩」個盡興
每四年舉辦一次、被視為劇場設計界「奧林匹克」的「布拉格國際劇場設計暨劇場建築四年展」,今年邁入第十一屆,也正式更名為「布拉格表演藝術設計與空間四年展」,以打破「劇場建築」的籓籬,讓更多環境藝術、視覺藝術的工作者也能來參加。許多設計者都不約而同地,將展場設計成一個要讓參觀者親自參與、發掘的遊樂場所,所以在這次大展的十天內,「玩」展覽成為參觀者最主要的任務。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挑戰感官超體驗 作曲家扮演造物主
○七年底過世的現代音樂家史托克豪森,生命中的最後巨構七齣連篇歌劇《光》的最後一齣《星期日》於今年四月初於科隆的Staatenhaus am Rheinpark的兩個廳進行世界首演。由西班牙「拉夫拉前衛劇團」的Carlus Padrissa執導的演出華麗驚人,史托克豪森在劇中挑戰觀眾除了味覺之外的每一樣感官,整齣五景的《星期日》可以說是五場從不同角度讚美神的宗教儀式。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對當代社會的血肉攻擊
出身阿根廷首都貧民窟、定居於馬德里,身兼劇作家、導演和舞台設計的羅德里哥.賈西亞,成立了名為「屠宰攤」的劇團,這個團名也說明了他對劇場形式的一種美學途徑:對當代社會的血肉攻擊。賈西亞的每部作品都像一枚炸彈,扔擲向高度資本主義的恐怖世界。充滿挑釁、喧鬧、狂暴的文本,也以西方社會文明為脈絡,進行自省式的批判。
-
藝視窗 News
「2011跨藝計畫」 匯聚亞洲編舞新勢力
【台灣】 「2011跨藝計畫」 匯聚亞洲編舞新勢力 2009 年首度由英國Middlesex大學ResCen研究中心與北京舞蹈學院共同主辦的「跨藝計畫」,旨在將亞洲當代舞蹈的發展成果有計畫地推介至英國。今年 推動擴大交流範圍,活動並以臺北藝術大學為基地,由十位編舞者(分別為台北/姚淑芬、賴翠霜、布拉瑞揚、余彥芳;倫敦/Avatra Ayuso、Alexander Whitley、Khamlane Halsackda;北京/張建民、張曉梅、李珊珊)分別創作,並邀請各地學者及策展人先觀察了解創作過程,續以論壇綜合觀摩心得,更透過現場演出與大眾 分享此一跨界合作的成果。整體計畫將延續三年,2012年在北京,2013年則將以倫敦為中心,讓各地代表發表作品有學術分析及專業呈現的機會。(鄒欣寧) 華山藝術生活節蓄勢待發 表演藝術影像講座9月先起跑 由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辦、中華民國表演藝術協會承辦的「2011華山藝術生活節」,將於10月1日起在華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隆重登場。主辦單位配合「華 山藝術生活節藝類放映室」全球表演藝術影像展,先在9月份推出推廣講座,邀請影評人貧窮男主講,在9月的每個週二晚間8點到9點,於誠品書店台大店3樓 藝文閣樓開講。 其他的生活節活動亦是琳瑯滿目。「表演藝術市集」除邀請國內的潛力買家,更安排10位國際策展人參與,透過台灣表演藝術團隊參與Showcase演出、攤位展示及交流講座等活動,期打造台灣為亞洲具影響力的表演藝術產業交易所。 此 外,實驗創新補助機制的「文創劇場」,將由入選團隊台南人劇團、創作社、一當代舞團、原舞者於三連棟及烏梅酒廠演出。另有「創意小劇場」共有七檔售票節 目,以及免費的「示範演出」
-
劇場快門
台下人生:優人的午休
地點:優人神鼓山上劇場 台下人生 在舞台上 演出者像是隔絕於正常人生之外 他們融入過去、現今與未來之中 超越時空 歡喜悲憂都如幻象一般 糾結在劇中人的命運之網中 或悲悽無告 或歡欣無悵 唯有下戲後 才暫時被納入現世的時空裡 展現出人的樣貌 一顆火紅的心 一副疲憊的身 催自己入眠 在全然放鬆的恬然 那屬於自身的國度裡 彷若還魂般 重新駐入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