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家輪流當家 各展品味狂飆前衛
法國亞維儂藝術節 這個原來只是國內劇場節的聚會,今日已成了結合觀光與藝術的國際超級盛會。而整個藝術節在日趨龐大的規摸發展中,也不斷調整其組織及走向,到了近代最關鍵的改變,是邀請知名藝術家擔任該年的藝術總監,這個藝術、行政分家的制度,將節目策劃權(挑選該年度的節目)交還給藝術家的運作,亦將古老的藝術節,換上更接近藝術潮流脈動的新裝。
-
特別企畫 Feature
走出菁英精緻 力圖打破疆界
愛丁堡國際藝術節 身為創造「愛丁堡經驗」功不可沒的愛丁堡國際藝術節,在策展方向(藝術性)、藝術教育提倡(教育性)以及蘇格蘭文化推廣(身分認同)三個面向不斷地做策略上的修正,愛丁堡國際藝術節的成功,不單單只是找到重量級藝術家/節目,打出名聲而已,更因應時代的變化,修正藝術節在不同時代下的使命與定位。而新任總監就任後所帶來的轉變,也可以看出藝術節正視其組織身負的社會責任,積極地塑造下一個階段的定位。
-
特別企畫 Feature
跨界到天涯海角 放肆麻辣生冷不忌
柏林的藝術節「滿漢全席」 柏林特殊的粗糙不流俗氣味,讓各大藝術節的策展人遴選表演時,能夠把美學標準恣意延展,反正沒有審查制度的桎梏,創意在這裡絕對有舞台有觀眾,要多血腥請盡量,要多顛覆請隨意,當然也可以沈靜雅緻,就是千萬不要中產小資。
-
特別企畫 Feature
如海納百川 永遠迎接新浪潮
紐約下一波藝術節下一波藝術節的作品內容和演出形式強調當代,而當代的定義對這個藝術節來說,無遠弗屆卻又不流於空泛。題材探討人性本質、社會時事、舊本新創;呈現方式可以只有單純的音樂、舞蹈、戲劇,也可以加入數位時代的產物如影像、裝置、或即時連線等等元素。現代生活的多元、異動和易變性,都可能直接被反映在下一波藝術節的作品裡。而在藝術視野和經濟資源的雙重考量下,下一波藝術節近年也開始常態性的與其他藝術節合作,共同製作較大型的表演節目。
-
特別企畫 Feature
「跨」出生猛原創 與世界同步發聲
第二屆台灣國際藝術節 「多元與永續」為主題 二○一○年台灣國際藝術節,主題為「多元與永續」,呈現世界各國及台灣原住民的多元文化,以及關注地球暖化、海洋污染等環保議題。來自九個國家的表演團隊,十五檔節目,其中有六部世界首演、六部亞洲首演,節目類型涵蓋戲劇、舞蹈、音樂、戲曲及跨界演出,有風靡歐陸舞台的前衛之作、有根植台灣土地的傳統創新,更持續推動「原鄉時尚」精神的自製原創節目。
-
特別企畫 Feature
沈緩流轉不斷 舞動一念悠長
《觀》的身體意象、肢體語彙與舞蹈時空之交錯 舞者以高、中、低的姿勢默默潛移於舞台上,由後向正前行的舞者往往默示一場儀式即將發生,舞台的正中間是儀式的主祭壇,當時空轉換時,在正中間的主祭者(演員)就往兩側退場,一場場交替的情境,象徵著世代、空間、氛圍、事件、情感與真幻的交錯。舞台上張立著層層疊疊的紗幕由上舞台瀑瀉而下,在燈影的投射下,幻化成各種自然景觀溪流、水波、卵石、高山、稻田。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一場汗水、淚水、鼻液交織的自我挑戰
無垢舞者的身心淬煉 在遙遠的深處,冥暗的舞台中央,若隱若現地浮現一行隊伍,如同在全「黑」的畫布上略施淡墨暈染的「白」色水墨畫。群隊中的女子全身抹白,朱紅花旦般的妝容點綴慘白的素顏,而男子則以赭紅塗滿全身,以銳利的線條勾勒出猙獰的表情;他們是來自另一空間的靈魂,隨著媽祖的腳步,隨著浪潮,以極度輕靈,極度悠緩的步履,一波波前進。
-
特別企畫 Feature
走進無垢之舞 走進內在核心
舞者的身體歷程與《觀》的角色詮釋 無垢舞蹈劇場的舞者,有許多來自不同的科班領域。這次在《觀》裡頭擔綱重要角色的吳明璟、平彥寧、李銘偉、鄭傑文四個人,更是涵括了舞蹈本科、戲劇表演、乃至廣電傳播與戲劇研究幾個相異領域。然而幾年時間,無垢的身體訓練是如何啟發他們的身體與精神?本文透過幾位主要舞者身心轉變的體會與故事,探索在《觀》的排練過程中,舞者、舞作、身體之間的關係。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王心心X錢熠
南管與崑曲初邂逅,傳統的現在進行式
這是傳統戲曲史上五百年來頭一回,同被列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的崑曲和南管,將要首度攜手彈同調!南管的極簡與清雅代表天上音樂,崑曲的婉轉與典雅代表人間音樂,在以崑曲《長生殿》為本的《霓裳羽衣》中,共譜一台南管與崑曲的狂想綺夢。 在這個前無古人的創舉中,兩位主角,一位是成長於南管故鄉的福建泉州,因為南管,遠嫁來台的「南管女兒」王心心;另一位則是出身上海崑劇團,為崑曲出走異鄉,從此踏上一條藝術不歸路,林肯中心全本《牡丹亭》的最佳杜麗娘代言人錢熠。 奠基於深厚的傳統基礎,卻不被傳統包袱所限制,是王心心和錢熠的最大共同點,也是兩個劇種破天荒合作的共同理念。王心心說:「傳統到我們手上,不是把它原汁原味就這樣把它流傳、傳承下來而已,而是我們能夠在這門藝術上創造什麼東西。」錢熠的說法更直接:「我是一個要往前走的人,嘗試不同的東西。我們現代人要做現代人的事情。」 於是,在這次越洋對談裡,我們看見兩位身懷傳統絕技,大步往前走的堅毅女生,也看見傳統跨界的現代進行式。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在水磨坊,與創意之源同在
與羅伯.威爾森共度暑假 台灣「河床劇團」成員,今年夏天應邀到劇場大師羅伯.威爾森位於紐約長島的水磨坊藝術中心駐村五星期,與來自各國的藝術家們藝術交流、激盪創意。現已返美的河床劇團美籍導演郭文泰,以本文呈現他們在這個充滿藝術靈感的「威爾森星球」所度過的時光,以及種種過程中的領悟。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北京:中國與德國 兩地劇人交流「新戲劇藝術」
由歌德學院北京分院、杜塞朵夫劇院主辦的「新戲劇藝術:中國/德國」,旨在通過比較、討論戲劇的不同創作方式和工作環境,增進兩國戲劇工作者的了解,期望建立長久的合作交流平台。活動分別於中德兩國進行,今年三月在杜塞朵夫劇院揭開序幕,中國劇作家到訪德國;而十月則移師北京,德國劇作家應邀到中國交流。兩國劇作家的作品被翻譯成兩地語言,並以情景朗讀的形式呈現。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巴黎:歐洲「影像時代」藝術節 展現表演藝術「新主角」
由德、法合資的公共電視台ARTE,與巴黎郊區的「灌木叢農場」文化園區(La Ferme du Buisson)合辦的歐洲「影像時代」藝術節,已於十月初開始起跑。這個以新興藝術媒材「影像」,運用在戲劇、舞蹈、馬戲、行動藝術、電影、錄像、裝置等跨類型的藝術節,雖然規模不大,但是內容五彩繽紛,打破了我們對於藝術類型的傳統分類。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倫敦:Longplayer音樂計畫 打造千年永續的聲音
Longplayer是由英國專門委任藝術家進行大型創作計畫的機構Artangel所委託創作的計畫,由音樂家法能(Jem Finer)作曲。這項計畫最初是在一九九九年午夜跨越至千禧年時所啟動,將從兩千年持續不間斷到二九九九年的最後一秒,是名符其實的Longplayer。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柏林:公園河灘劇場《四川好人》 批判直接以饗新世代
位於東柏林的「公園河灘劇場」(Theater an der Parkaue),是柏林最著名的兒童劇場,十月份演出布萊希特的名劇《四川好人》,由知名劇場女演員Franziska Ritter飾演沈德一角,大受歡迎。其實這齣製作的劇場語彙非常成熟,並不刻意為了青少年觀眾而有任何藝術妥協,導演在處理善惡對立、社會抗爭等議題毫不手軟,青少年觀眾看到的不是美化修飾過的《四川好人》,而是直指著他們鼻子質問的劇場經驗。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紐約:劇場裡跑馬拉松 考驗觀眾耐力
如果在紐約劇場裡被問:「你有沒有試過馬拉松?」可別以為他指的是小馬哥最喜歡的運動。這指的是在劇場裡坐一天,連續八九個小時觀賞一個節目。這種馬拉松的看表演方式,已經成了紐約劇場的時尚,對表演者和觀眾,都是一種體力耐力意志力的終極挑戰,如果過了關,更彷彿贏得獎牌。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勒帕吉《配音》 史詩未滿的聽覺與視覺饗宴
擅長製造劇場幻象的魁北克鬼才導演羅伯.勒帕吉(Robert Lepage),於二○○二年開始構思一齣挑戰「聲音」的劇場作品《配音》Lipsynch。從兩年前開始在世界各地巡迴試演後,終於醞釀成一齣長達八個半小時的故事,並在今年十月上旬登陸美國紐約的布魯克林音樂學院(Brooklyn Academy of Music),展開一場話題性十足的劇場馬拉松。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與大自然融合的表演殿堂—聖塔芭芭拉露天劇場
Santa Barbara Bowl 位於美國加州西岸的「聖塔芭芭拉露天劇場」,座落 於風景宜人的市郊山丘下方,並以俯瞰之勢眺望不遠處的聖塔芭芭拉市區,所在位置幸運地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因此本身不僅有專業的劇場可做演出,更有美麗的山 林風光可供休憩。一九三○年代因應美國就業發展管理計畫(WPA),聖塔芭芭拉郡與市政府為提供大眾多功能的戶外音樂表演場地,於是合力興建了這一座戶外 劇場,這是美國首座以手工藝風格建造的建築景觀,也是一座極具代表性的作品。
-
藝遊在他方
深入文化精髓,珍飲生命滋味
位於美國加州西岸的「聖塔芭芭拉露天劇場」,座落於風景宜人的市郊山丘下方,並以俯瞰之勢眺望不遠處的聖塔芭芭拉市區,所在位置幸運地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因此本身不僅有專業的劇場可做演出,更有美麗的山林風光可供休憩。一九三○年代因應美國就業發展管理計畫(WPA),聖塔芭芭拉郡與市政府為提供大眾多功能的戶外音樂表演場地,於是合力興建了這一座戶外劇場,這是美國首座以手工藝風格建造的建築景觀,也是一座極具代表性的作品。
-
藝@書
年輕音樂家,用自傳說了什麼?
《野性的變奏》與《我用鋼琴改變世界》都是年輕演奏家所寫的自傳,關注的層面和動機則迥異。但我們若是瞭解到所有的自傳既是揭露(discover),也是覆蓋(cover),或許在這兩本書裡頭會找到更多的共通點。
-
藝@CD
這些女孩們,用音樂說著人間故事
伴著劇情,當所有話語都無法徹底描繪出心境時,音樂就是最佳的「代言者」,而品嚐這些配樂的細膩與深刻的同時,赫然發現這些「代言者」背後的作曲家們,竟然都是帶著故事的大女孩配樂家聶琳、林慧玲與李欣芸,以他們溫柔的心與豐沛情感,用音樂寫出人間動人細膩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