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藝@書
虛實之間 為音樂與歷史解碼
近期出版的兩本翻譯小說《巴哈末世密碼》和《西班牙琴弓》,雖然都是以音樂為主題,但寫作本質卻大相逕庭。前者以虛實交錯的情節打造為湮沒歷史揭密的過程,後者則從實入虛,把原本要寫的大提琴家卡薩爾斯傳記改成以大提琴家為小說主角,把十九到二十世紀的歷史編織入戲。
-
藝@CD
古典音樂是死是活?
欣賞古典音樂數十載,我心底蘊總是盤旋著一個聲音、一個擺盪「古典音樂到底是死是活?」 或許作曲家已死,但演奏家是活;或許演奏家已死,但樂迷是活;或許樂迷已死,但作品仍活。樂譜記載看似是死,但演奏詮釋卻如此活生;唱片錄音是死,音響重播卻又讓它復活。而這幾張Tacet迷孃系統錄音,更讓我心底蘊的擺盪,晃得更High了。
-
藝@電影
3D當道 讓你親臨尬舞現場
自從《阿凡達》掀起全球吸睛(金)效應,「3D」就成了今年電影的潮詞。不管是武俠片、動畫片都有3D版本,現在連街舞勵志電影也來「3D對決」一番!想近身體驗舞者在身邊快舞、空中飛人飛撲到你身上的快感嗎?進電影院就對了。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舞鈴劇場奇幻旅程II部曲《飛行樂園》、NSO歌劇《畫魂》
兩年前,我在沒有任何期待中看了一場「舞鈴劇場」的演出,當天只能用驚嘆的心情來形容,令人嘖嘖稱奇的扯鈴技術、夢幻舞台,結合多種舞蹈風格與聲光 色影;兼具藝術與娛樂,雖然在國外看過很多場「太陽馬戲團」的演出,但更驚訝於台灣如此有限的製作經費,可以做到這等水平的演出。《飛行樂園》推出4D的 旗艦版演出,相信一定讓觀眾更嘆為觀止!是暑假不可錯過的藝術饗宴。 單是女畫家潘玉良的傳奇一生就已經夠引人注目了,「原創」中文 歌劇《畫魂》有著強大的卡司陣容;由法國新銳導演茱麗葉.德尚執導,國家文藝獎得主錢南章作曲和王安祈編劇,與榮獲「法國藝術及文學騎士勳章」指揮葉詠詩 的加持。令人對這齣歌劇充滿期待與想像!好奇的是法國導演會如何詮釋一位中國女子的不凡一生!拭目以待!
-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NSO歌劇《畫魂》
潘玉良是個傳奇人物,她的一生是各領域藝術家非常喜歡著墨的題材,但是歌劇的形式,在台灣倒是頭一回。這次的創作與演出組合,非常令人期待:作曲家錢南章 先生的音樂一向具備了高度的歌唱性;京劇劇作家王安祈老師則向以細膩、富於層次且意味深遠的文本擄獲人心;兩人攜手塑造《畫魂》,一位是在西方創作技法中 流露東方底蘊的作曲家、一位則讓傳統戲曲有著如交響曲般的緊密結構與詩意,這其中不僅是京劇經驗與歌劇呈現的交流,應能期待格局更廣闊的作品。而擔綱詮釋 潘玉良的兩位聲樂家朱苔麗與林惠珍,是令人最期待聆聽的Diva,兩位不同性格的聲樂家會展現出潘玉良的何種面貌?值得一窺究竟。
-
藝遊在他方
跟著莎士比亞 遊逛魅力倫敦
When a man is tired of London, he is tired of life. (當一個人厭倦了倫敦,他也就是厭倦了人生)英國文學家山繆.強生(Samuel Johnson)簡單一句話,道盡倫敦複雜、迷人、言詞難以盡述、畢生難以窮覽的風景與性格。廿一歲之前的莎士比亞,和今日許多藝術愛好者及創作者一樣,對於倫敦充滿了期待和想像,根據史料,來到倫敦後,人生地不熟的他,先是跟著劇團四處奔波,後來定居倫敦南邊Southwark,也曾經搬家到聖保羅大教堂(St. Paul)附近,後來在Blackfriars置產。從今日的地鐵圖來看,莎士比亞生前活躍的區域,集中在倫敦一區東南方的泰晤士河沿岸,漫步於此,展開一段莎翁主題探索,不失為一趟另類有趣的倫敦行。 在倫敦遇見莎士比亞 不少倫敦當地觀光業者,早以莎士比亞作為噱頭,強打Shakespeare City Walk行程,中午十一點在指定的地鐵站集合後,由導遊帶領導覽,徒步逐一拜訪莎士比亞實際住過的房舍遺址、他可能拜訪過的教堂,曾經與朋友去的酒吧等景點。需事先預約,每人費用約為七鎊。 自己拿書按圖索驥,想在倫敦市遇見莎士比亞身影,也非難事。依考據,莎士比亞之前住過的一處房舍,就在今日的Blackfriars大橋接岸處,在那邊完成了《奧賽羅》、《李爾王》、《馬克白》等作品;他極可能是在今日的Southwark Cathedral教堂做禮拜,並在那邊出席了他兄弟的葬禮。鄰近的Gary Inn Hall,則為《錯誤的喜劇》首演之地,這棟房舍至今仍保存四百年前的部分景貌,入內參觀得先預約。 雖然莎士比亞身後葬在中部家鄉史特拉福,但倫敦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內的「詩人角落」(Poets Corner),依然有他的紀念雕像,與達爾文、狄更斯、牛頓、邱吉爾等名士共列。市中心的萊斯特廣場(Leicester Square)中央,矗立著西敏寺雕像的複製版,一樣左手托腮作沉思狀,四周的海魚雕飾,象徵了知識與智慧,碑上還刻了《第十二夜》的台詞:Here is n
-
藝聞觀點 News Review雷聲大、雨點小的表演藝術教育
有人說二十世紀是知識經濟的年代;有人說廿一世紀是創意經濟的年代! 「創意」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資產,也是最重要的競爭能力,而開啟創意的萬能鑰匙則是「藝術教育」。事實上,對於許多先進國家而言,全力推動與發展藝術教育已不只是一種觀念、思維,而是一種具體的行為。 世界往前走,台灣也應該起步。二○○一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將原有的國小課程十一科和國中課程廿三科整合成七大學習領域,其中的「藝術與人文」統整音樂、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三方面的學習內容,音樂和視覺藝術(美術)是中小學的傳統課程,表演藝術則是新增的內容,以戲劇為主要範圍,表演藝術首次納入國教。 「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課程所揭櫫的目標:「使每位學生能自我探索,覺知環境與個人的關係,運用媒材與形式,從事藝術創作,以豐富生活與心靈;使每位學生能透過審美活動,體認各種藝術的價值,珍視藝術文物與作品,提升生活素養;使每位學生能瞭解藝術的文化脈絡及其風格,熱忱參與多元文化的藝術活動,擴展藝術的視野,增進彼此的尊重與瞭解。」似乎讓我們的藝術教育前景一片看好! 不過,事實的發展究竟如何?在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十年後的今日,一項調查報告直接顯示其「實際成效」。在一千七百多份有效的問卷中,高達七成青少年不識林懷民、不知雲門舞集為何物?其他,有關藝術教育發展的負面消息也時有所聞,如:非藝術專業之行政兼代表演藝術課程、藝術與人文課程挪作其他學科用途;升學主義掛帥,缺乏學校行政的關愛與支持,藝術課程無法正常發展;現有「藝術與人文」之師資多以原本在校音樂及美術科任老師擔任,表演藝術師資不得其門而入,比例嚴重失衡,表演藝術課程易遭壓縮排擠;課程評鑑有名無實,無保護配套機制,表演藝術難在夾縫中生存,相關評鑑主事者或課程領域召集人,忽視督導責任與權力,與教育官僚一同便宜行事。 在升學主義仍然宰制一切的校園裡,藝術教育的發展永遠挫折不斷,或因規劃準備不足,或因配套措施不夠周延、忽略現實情境等等因素致使未盡其功,而且隨著近年課綱不斷改變,教育資源重新分配,藝術教育這個弱勢中的弱勢真是每況愈下,前途堪憂。 九十五學年度,高中應依「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也開始設置「藝術生活」學科,其中「藝術生活」也包含了「表演藝術」課程。不過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關於經典
經典,何以為經典?從今日的眼光看來,一部作品的顛覆性與開創性,似乎是成就經典的必要條件之一。經典作品書寫世界的方式,彷彿前無古人,它們重新定義世界可以是什麼、應該是什麼,讓每個讀者、觀眾,對文學、對藝術、對劇場、對自己、對世界的看法,開始不由自主地質變。這樣激烈的革命家,例如,名列「最常被國外搬演的當代法國劇作家」的戈爾德思,其劇本揉合了古典文體與街頭黑話,藉由文字的張力與原創性,刻畫邊緣族群的卑微處境,直指現代社會的生存本質,強烈的批判與實驗精神,在八○年代劇壇掀起一股革命性的風暴。另一位「惡名昭彰」的法國抒情詩人波特萊爾,則是透過對性、死亡和慾望等黑暗意象的赤裸描寫,大膽挑戰世俗道德價值,作品出版時被視為淫猥禁書,卻也開啟了現代主義的大起義。 又如,二○○二年被瑞典的諾貝爾學會選為人類歷史上最有意義的作品,評論家稱為文學史上第一部現代小說的《唐吉軻德》,作者塞凡提斯表面上寫的是一部中古騎士文學,但實則藉由這位瘋狂虛妄的荒謬英雄,嘲弄騎士精神,宛如唐吉軻德面對風車的衝鋒陷陣般,對抗了西班牙長久以來的文學傳統。此外,被喻為「現代戲劇之父」的契訶夫,其劇作是寫實主義的「徹底實踐」,在乍看一個通俗劇的框架套式中,上演著無悲無喜,亦無高潮迭起的真實人生,可說顛覆了我們對戲劇「衝突」的定義。今年兩廳院的「國際劇場藝術節」,集結這四個經典的作家與文本,透過四個風格迥異的導演轉譯詮釋,讓當代的讀者和觀眾再次發現,經典的價值。 而身為中國繪畫史最重要的女畫家之一:潘玉良,她在藝壇上除了傳奇人生受到矚目外,其創作同樣具備突破與前衛的藝術特質。在那個民風保守的封建舊社會裡,裸體在中國畫作裡是一個絕少觸碰的主題,光是畫人體模特兒,都足以讓美術學校停課,然而潘玉良卻最早觸及女性的裸體畫。她的作品雖然在當年引起極大爭議,甚至被批評為輕薄、寡廉鮮恥;但她不惜與時代抗爭,為藝術犧牲與毫不妥協的性格,終讓她的繪畫大放異彩。潘玉良的故事曾被拍成電影和電視劇,但這次卻是由國家交響樂團邀請作曲家錢南章和劇作家王安祈合作,將這個題材以中
-
藝聞觀點 News Review 人為因素造成,教育學生也該說服家長數學老師上藝能課,藝能教育未來堪慮
根據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中央輔導群,最近針對各縣市進行的調查,發現不少音樂、美術等藝能課及生活領域課程,不只是被借課,甚至就因為被「配課」而消失了。顯然雖然教改多年,但五育失衡的狀況仍然存在,甚至有些學校藝能科老師退休或出缺,學校補的卻是國、英、數等主科教師,藝能科老師完全從學校「消失」。 長期的失衡,一方面造成台灣學生的文化與生活素養不足,另一方面,辛苦栽培出來的藝能科老師,也失去了培育下一代的機會。台灣要作為「文化大國」,要培育的是有文化的國民?還是只會讀書的機器人?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Taipei vs. Tokyo
潮味」舞春風--舞蹈空間舞團與東京鷹《月球水》
身穿高校生制服的日本樂潮流系全男子現代舞團「東京鷹」(Condors),這回尬上舞蹈空間舞團,兩團在台灣日本兩地激盪舞蹈火花,舞團的同樣百變,碰撞出個性獨具、交手精采、合體絕妙的創新作品《月球水》。舞作融合了舞蹈、戲劇、影像,洋溢彈性、創新、幽默、機趣。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舞台版《鹿鼎記》 無厘頭笑翻全場--迎合市場口味,上海話劇團巧演金庸封刀經典
武俠小說大師金庸的《鹿鼎記》,被上海話劇團搬上舞台,雖然這部小說本就充滿喜劇內容,但在編劇甯財神與導演何念的海派風格加持下,舞台版更為搞笑無厘頭,在中國內地演出超過百場的該戲,甚至曾打出「開演三十分鐘內覺得不好笑,可免費退票」的文案噱頭。到底海式喜劇多好笑,但到劇場見真章!
-
焦點專題 Focus 音樂重鹹劇情熱辣 善惡之間的強硬對比音樂劇《變身怪醫》的創作背景與特色
所謂「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善哉斯言,人們也許對外在事物有克服萬難的毅力,對掌握自己卻經常猶疑不定,甚至懷疑到底哪個才是真的自己。過往有許多以主角具多重個性為題材的小說戲劇,唯《變身怪醫》Jekyll Hyde把這個構想推到極端:服藥就可以把人性中的善惡分離開來,在人體內輪流執政。 面對這個永世無解的人性議題,《變身怪醫》提供了一種搔到癢處的趣味。觀眾一邊鄙惡劇中刻意塑造的暴力、血腥,卻又從中嚐到嗜血的刺激。如果這部劇不是那麼麻辣,票房恐怕不會那麼好,這豈不是台上、台下齊變身嗎?弔詭啊。
-
焦點專題 Focus 從電影到音樂劇 《變身怪醫》分身多重
史蒂文生經典小說 多重人格的代名詞
從英國小說家史蒂文生筆下的《化身博士》,到一九三一年讓男主角拿到奧斯卡金像獎的黑白默片,到即將在台灣演出的音樂劇《變身怪醫》,這個故事就像它自己一樣分身多重,人性心理的探索,善惡之間的辯證,都讓它成為創作者最愛發揮的題材。
-
藝號人物 People 堤剛:在行政位置上,讓我能為音樂界做更多
專訪日本大提琴泰斗
日本國寶級大提琴大師堤剛,將於六月下旬率領霧島國際音樂節的三位特約大提琴家菊地知也、山本祐之介與簡荿玄,同台演出精采的大提琴饗宴。在日本擁有崇高地位的堤剛,同時也是知名音樂家搖籃的桐朋學園大學校長與東京三得利音樂廳館長,身兼多職的他,坦言行政工作的確會讓他少了許多練琴時間,以致他必須把握每一分每一秒,但在這些行政位置上,他覺得能夠為日本的音樂界貢獻更多,特別是為年輕的音樂家們。
-
藝號人物 People 專訪法國劇場導演法蘭克.迪麥可:在陌生語言中,我看到了戲劇最根本之處
因擔任法國盲點劇團導演培松地來台執導《敲天堂之門》時的助理,法蘭克.迪麥可與台灣就此結緣。原本就對跨國戲劇合作深感興趣的他,在二○○八年與二○○九年這兩年,不斷與日本及台灣戲劇界合作,透過不同文本與風格試驗,持續探索戲劇在語言上可以嘗試與深究之處。迪麥可說:「在陌生的語言中,我似乎看到了戲劇最根本之處,言語的表情,演員之間的關係。」
-
即將上場 Preview 在「音樂之父」頭上動土?!絃樂與爵士聯手 用力「搖擺巴赫」
「NSO 3+1」及「魏廣晧爵士四重奏」再度聯手,這回「好大的膽子」,將目標瞄準「音樂之父」巴赫,將巴赫知名的音樂小品改成爵士樂加上絃樂四重奏,把工整的巴赫變成自由又即興的搖擺巴赫!
-
即將上場 Preview「生活裡的交響樂」 異想不到的新體驗
十方樂集這幾年來舉辦的「音樂異觀點系列」,目的就是為台灣介紹一些較少聽聞的音樂演出,為這個領域創造新的形式,有點實驗性、有點跳tone的意涵。這次推出的「生活裡的交響樂」,重點放在電子用品與環境噪音的新實驗,作曲家洪崇焜、林桂如、克里斯.柯比力等,把生活中的聲響交織入樂,將給觀眾不同凡響的聲響體驗。
-
即將上場 Preview 給觀眾遊樂場般的冒險樂趣
仁信合作社《無奇不有》 處處驚奇
仁信合作社將演出美國劇作家大衛.林賽亞拜劇作《無奇不有》,故事發生在一台開往「尼加拉瓜大瀑布」的公車上,一名終於逃離了有古怪癖好的丈夫的女人,和另一名帶著丈夫醃泡菜用的大木桶要自殺的女人,兩人一拍即合,成為旅途上的好搭擋。導演樊宗錡說,劇中出現的場景給人遊樂場的冒險趣味,所以全劇將以遊樂園的概念整合多變的情境,具體的場景空間影射了抽象的心理狀態。
-
演出評論 Review 歌聲是浪,但見黑暗中斯人走遠
評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沙灘上的腳印》
《沙》劇讓我驚艷於多重感官與視覺畫面聯結的新穎──即使製作規模和品質仍顯得侷促尷尬;假使不將《沙》與一般戲劇相提並論,而能尊重創作者(無論編導、表演者與設計群)對「特定狀態」的描繪,那麼,對我來說,整體呈現的節奏,既節制又成熟,而演員魏沁如也與導演合作出一種獨特原創的肢體風格。
-
演出評論 Review
一個「草莽」又「沈重」的說故事者
在現今舞壇的潮流中,《展翅》是個相當特殊的作品他的「草根性」、他的俚俗性。或許是上次的「教訓」和之後的反省吧,這次,伍錦濤更自信地走出自己,找到一群可以信任、託付的工作伙伴,以更藝術、或許更可能屬於「劇場」的形式,將他要講的講出來。或許諷刺的是:其實更「不草莽」了!然伍錦濤的熱情還在,企圖心還在,這是他最大的資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