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藝聞觀點 News Review 南方團隊朝「大」發展,難形成小劇場活動小型變中型 南台灣真的要這樣的劇場嗎?
小型變中型 南台灣真的要這樣的劇場嗎? 耗資近百億的高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於上月八日動工,預定二○一三年完工。衛武營藝文中心由荷蘭建築師法蘭馨.侯班設計監造,外形線條好像音波流動,建造像大魟魚的國際級表演廳,其中包含二千二百六十席的戲劇院、中劇院一千二百五十四席、音樂廳二千席、演奏廳四百七十席。文建會主委盛治仁說,衛武營藝文中心將成為東亞最大藝文中心,「世界都能看得到的指標」。高雄縣長楊秋興說,高雄過去被譏為文化沙漠,經九年努力,衛武營藝文中心終於動工;高雄市長陳菊希望做到南北平衡,台北兩廳院每年有十億預算,政府也應照顧南部優秀藝文團體。然而令人疑問的是,原本設計容納五百人的小劇場,被容納一二五四人的中型劇場取代,原訂容納八百席的演藝廳,縮減為四七○席的演奏廳,難道南台灣不需要一座功能完備的專業實驗劇場嗎?一個一千多人的中型劇場,已經相當於一個國家劇院的座位數,以南台灣目前的藝文團隊和觀眾人口來說,難道不怕日後淪為人詬病的蚊子館嗎?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從失憶開始 一連串的人生問與答
蔡柏璋自編自演《Q&A》 期許為個人創作轉型
《QA》由蔡柏璋自編自演,並找來實力劇場演員姚坤君、黃士偉跨刀演出。全劇敘述結構如電影蒙太奇般,回憶和現實流動穿插,時空則隨著主角展開過往人生的追尋,從台北、倫敦到柏林。蔡柏璋說:「人類之間應該有更多共同性存在,我們對很多事情的提問是共同的,所以我一直想寫一個故事把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人連結在一起,傳達人類相通的情感。」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流傳半世紀的感動 《梁祝》《黃河》原味再現
俞麗拿、殷承宗與北市國「經典重現」音樂會
台北市立國樂團的「經典重現」音樂會,邀來《梁祝》小提琴協奏曲的首演小提琴家俞麗拿,與《黃河》鋼琴協奏曲的首演鋼琴家殷承宗,與北市國一同演繹他們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當代樂曲經典的《梁祝》與《黃河》,原汁原味的詮釋,能夠同一晚聆聽,的確意義非凡!
-
藝號人物 People
艾瑪.強森:單簧管就是我的聲音
風格獨特的英國單簧管演奏家艾瑪.強森,將於五月份訪台,並與NSO合作演出「NSO精選1001天方夜譚」。她多元而豐富的音樂表演,曲目從古典、爵士到現代音樂,舞台上肢體語言靈動自由,在在讓人印象深刻。「喜歡做出有趣的音樂來吸引聽眾」的艾瑪,曾以簡單的一句話來形容自己的樂器:「我的聲音」,她所吹奏的樂音就像是她自己的歌聲,毫無矯飾地發聲吟唱。
-
大師.經典 Maestro and Master piece
舒曼 繾綣二百年的敏感與浪漫--關於他的人生與作品
作為德國浪漫時期的代表作曲家之一,舒曼敏感詩意的靈魂,自然貫注在他的音樂創作中,而他與鋼琴家妻子克拉拉的愛情故事,更是造就他人生與事業的關鍵。今年適逢舒曼二百週年冥誕,藉此機會,也讓我們從各個角度,進入舒曼的藝術生命。
-
大師.經典 Maestro and Master piece
不朽的愛之喜與愛之悲--淺談舒曼的鋼琴音樂
舒曼本來立志成為一個傑出的鋼琴家,但他那濃烈的追求方式,使得他的手指嚴重受傷,遭到不能再當鋼琴家的悲慘下場,但是他對鋼琴的愛還是不能抹滅,於是他寫了大量的鋼琴曲來圓自己的夢。雖然舒曼也寫了交響曲、室內樂等曲目,但他作曲的最大重心與成功,仍是在鋼琴曲上的發展和創新,而且對後世鋼琴曲風的影響和所有鋼琴家的考驗,都成了真正的「永垂不朽」。
-
大師.經典 Maestro and Master piece
深情無限的音樂密碼--克拉拉.舒曼與舒曼
克拉拉與舒曼,這對音樂史上少見的組合,無論在愛情與音樂理念上,給予當代及後進研究者相當感興趣的諸多議題,存在他們音樂當中的密碼,也逐漸一一被解碼。兩人作品中的密碼被解開之際,除了兩人的愛情故事,更彰顯了當時兩人的依存關係,這種依存關係超越一般夫妻關係,彼此互為對方的創作靈感,缺一不可。
-
大師.經典 Maestro and Master piece
每個藝文青年心中,都藏著一個舒曼
舒曼自己曾說:「我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我自己並不知道我是不是一位詩人(沒有人能變成詩人),命運總有一天會決定。」或許在那個狂飆運動的年代,浪漫有餘卻缺乏鋼鐵意志,才氣縱橫卻缺乏自我紀律的舒曼,是生不逢時的。但以今日的目光來看,那個優柔寡斷,愛好藝術,興趣多樣,同時更才華洋溢的舒曼,活脫是個文藝青年的教科書!
-
即將上場 Preview
汪其楣《謝雪紅》 映射時代女性共鳴
長期以來,因為敏感又複雜的身分背景與政治傾向,謝雪紅這個名字既神祕又禁忌;直到台灣解嚴開放之後,書寫、研究謝雪紅的書籍、文獻才一一出現。今年,多次以「台灣女性人物」為題創作的資深劇場編導汪其楣,即將把這個傳奇人物搬上舞台,以獨角戲形式演繹謝雪紅一生壯烈的革命情懷與傳奇。
-
即將上場 Preview
《孵夢山寨版》 從「複製」探討夢想
世紀當代舞團的招牌系列《孵夢》發展到第三版,在燕樹豪手中卻歪打正著成了「孵夢山寨版」。依然從床上出發,燕樹豪從現實生活中看到夢的各種型態,於是從「複製」概念出發,以肢體探討人們的夢想。舞者或夢遊,或失眠,或困在床上,甚至在床上玩起大富翁遊戲。
-
即將上場 Preview 《羅密歐與朱麗葉》 舞動現代中國風
蘇州科文芭蕾舞劇團原創芭蕾
由中國芭蕾史上第一對羅密歐與朱麗葉李瑩與潘家斌夫婦聯手編創的芭蕾舞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將由蘇州芭蕾舞劇團來台演出。雖仍採用浦羅柯菲夫的舞劇音樂,但編舞家讓結構更為精簡,並融入蘇州園林的意境與傳統韻味的設計元素,讓這齣《羅密歐與朱麗葉》充滿濃濃中國風情。
-
即將上場 Preview
擊樂劇場「木蘭」 探討女性角色演變
源自去年與國光劇團首次的合作,「披京展擊」裡十分鐘的曲目撞擊,讓駐團作曲家洪千惠體會到,這個方式其實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因此再次的跨界合作,朱團特別邀請了導演李小平,舞台燈光設計林克華及劇場服裝設計陳婉麗,共同打造一場現代的「擊樂劇場」,在這次的「木蘭」中,將嘗試探討女性角色的演變,試圖將古代與現代相互串連。
-
演出評論 Review
以輓歌書寫的身體詩學
《聽河》跟《水月》不同的是,更為自信地不只是在表現一種純粹的美學,而能夠讓舞者的身體承載著暗黑的信息,如:一排人如幽靈般從一個人的背後緩緩走過,映照出影像中那條冥河般的死亡性,更彰顯出那一個人在獨舞中的呼吸竟是充滿孤獨;一個虛與實、生與死的宇宙就這樣被開啟。
-
演出評論 Review
苦心駕訓.試跑上路
他們都回歸劇場創作的一個基本面:以表演功紮底,三齣戲都得透過完整的卡司呈現劇本意涵。偏偏,導演的學問就在調整表演的重量。我很訝異這三齣戲的表演,展現了這樣的平衡;不過,導演們因為多了平實穩重,便嫌少了膽量與冒險的勇氣。
-
演出評論 Review
東西方詩人的交會
傅聰彈奏的特質,基本上是由古典嚴謹的作曲理解出發,以至講究內涵和至情至性的浪漫性情,在鋼琴音色探索所達到的極致,已有如一幅畫風唯俏的水墨;那充滿人性的筆觸,及人聲抽象細膩的敏感,深具靈性,在表現蕭邦的抒情和革命氣魄上兩種同樣令人折服。
-
回想與回響 Echo 經典重現或偏讀? This is a question!
從《米.蒂.亞》與《哈姆雷特》延伸的一些思考
經典新作是當代戲劇的重要課題。一方面經典與時俱進,需要時代的重新詮釋,另一方面經典的深度和闊度常能激發當代創作者的靈感,啟動對話的野心。對觀眾來說,耳熟能詳的劇目更像骨董貨精品,是某種品質保證。於今是否忠於原著已不是議題,能不能超越原著才是重點。
-
新藝見/新銳藝評
沒有機關算盡,只有一片真心
就在這個時刻我才了解到,《很》劇僅僅只是一部單純關於分享、關於互相了解的音樂劇:不同文化都演奏著一樣的旋律,彼此分享著對於音樂與人生的態度,也在互相了解中改變了自己。不需要機關算盡的劇場元素,卻用一片真心敬了你我一杯令人陶醉不已的美酒。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表演團隊的上海經驗
兩岸開放交流以來,陸續有台灣團隊登陸演出,作為開放性強、包容度高的城市,上海也是台灣團隊常常造訪的地點。對於這個經濟與文化都在起飛的城市,其中的表演藝術環境與觀眾,台灣團隊有怎樣的觀察與經驗?且聽他們娓娓道來。
-
特別企畫 Feature 本地外埠爭天下 明星、標題吸票房
上海戲劇舞台的市場取向與觀眾口味
上海之所以能形成如今包容兼併的城市特質,和上海人愛趕時髦、好新鮮、不拘舊俗、敢捧新人不無關係,而這樣一個不安現狀、求新求變的繁華地,自然也是等著出頭的新人才、新文化、新劇種的最佳棲息所。作為中國話劇(舞台劇)的發源地,上海不但鑄就了舞台劇早期的輝煌,更在其經歷十年的低迷期後,成為舞台劇「鹹魚翻身」的福地。 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藝術研究室主任喻榮軍在形容起上世紀九○年代中區的戲劇狀態,以「台上沒幾齣好戲,台下沒人要看戲」一言以蔽之。而經過十多年對舞台題材的開掘、對市場的培育培養,如今滬上戲劇演出市場年均演出過千場,大小劇碼總數不下百出。除了本地話劇航母、大小民營劇團貢獻的白領劇、愛情劇、懸疑劇、搞笑劇、職場劇、賀歲劇等等外,還有來自北京、香港、台灣的各色戲劇逐鹿滬上。
-
特別企畫 Feature
舞台如池,戲如繁花--上海戲劇舞台製作十年概述
戲劇,作為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一直以來其實最深入民心,舞台之絢麗,故事之坎坷,欲壑之難填,人心之叵測,大家都從中消受那難以下嚥的人生。戲劇重鎮之一的上海自話劇舶來之後,逐漸重組了「戲」的格局,尤其近十年來,話劇市場如火如荼,傳統戲曲也沒有退出時代的舞台,大劇團、小劇社,各自安營紮寨,偶打照面便發現滬上舞台已叫彼此妝點得色彩斑斕。




